5岁的“小木村”,住校第一晚想妈妈了

李炳亭

<p>这个腻在爸爸怀抱里的孩子只有5岁。</p><p>木村班是混龄班,她最小,现在最大的13岁,不过马上就有17岁的高三学生加入了,从幼儿园大班到高三,跨度够大吧,还能再怎么“混”?</p> <p>开班第一课,“小木村”蘸着蜂蜜玩得投入</p> <p>当日,最小的她还竞聘了两个职务。</p><p>生活委员+?</p> <p>不会写字怎么办?</p><p>她口述,大秘书代劳</p> <p>或者把自己的想法“画说”出来</p> <p>可是,可是到了晚上。</p><p>冯教授说:小木村想妈妈了。</p><p>哭起来了,可怎办?</p> <p>以下文字均来自冯教授:</p><p>老师们都给予爱,有人安慰她,有人给她玩具好吃的,有人抱着她,有人承诺她:妈妈很快就来了,还有人给妈妈打电话,结果小木村听见妈妈声音,大哭,更加难过了。</p> <p>为什么都爱她,不管用?因为都把她当弱者,当做了爱的容器,她没法成为另外的样子</p> <p>冯教授怎么做?</p><p>她说:我走到她面前,对她说,你是不是心中有很多爱,想给你妈妈?妈妈不在跟前,你给不出去啊?</p> <p>她狠狠地点头,我说,爱是看不见的,能穿越时空,你在这里给妈妈爱,妈妈也会感受到的,我教给她给爱的方式,把手放在心轮,给出去。</p> <p>冯教授说,我也要爱,你也给我点吧?她兴奋地做着给她爱的动作</p> <p>冯教授又说,老师和小朋友也需要爱,我们去给她们送爱去吧?</p> <p>小木村兴奋地跑着,送给每个人爱,做着给予爱的动作,这时候,她忘记了自己,成为了爱本身,脸上全是喜悦</p> <p>她学会了分享,学会了爱,体会到了爱的滋味。她经常给小朋友分享东西,帮助老师拿东西。她每天在走廊里找我“那个最懂我的人”呢?周末回到家,和她妈妈说,冯老师是最懂我的人。</p> <p>所以,幼儿园老师在孩子想妈妈哭泣时,有的哭泣一个月,最后“习惯性”无助,不哭了,也不太说话了,老师总是给予爱,远远不够,孩子为什么越是爱他,他变成越无能?妈宝男,妈宝女,就是在只接受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大人爱孩子是大人的需要,是大人在体验爱本身,而从来没有给予孩子爱的机会,爱的权利,爱的能力,培养出了若干不会爱,不懂爱,不知爱的啃老族,依赖老师教知识,啃老师的的无能儿</p> <p>同样的,当老师会,老师能时,把孩子仍然推到无能的位置上,孩子无法翻身,孩子需要使出吃奶的劲才能学的好一点,为什么?</p> <p>当老师强,家长能的时候,孩子在学校里,家里都被推到了一个无能,弱者的位置上了,这个位置决定了他接受信息情况,弱者位置,弱者身份一旦确定,孩子就会进入角色扮演,演出老师和家长心中的样子,假设的样子,不会成为另外的样子。</p> <p>所以,教育和爱,很简单的做法是,互换角色,当下就是,当下成为,当下接收信息。我们木村班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这个</p> <p>学生当老师,老师和家长都来当学生,臣服于儿童,拜儿童为师,向儿童请教,找儿童办事,听儿童的话,按照儿童的道运作教育教学,这时候老师和家长没有了我的道,只跟随学生的道,进入无我状态,就成了。</p> <p>当老师真正会当学生了,我才聘请她为员工,永远在木村班当学生,当家长从心里会当学生了,才成为木村班合格的家长。这是木村班为什么助理和家长都来当义工的奥秘之处,因为木村班是个道场,是个成就他们的地方。</p> <p>冯教授现在是木村班总助理,负责八个学科的学习助理。</p><p>她是怎么做的?</p><p>她说:所有的方法我会选择用,因为我没有固定的方法,所有的工具都可以拿来用。因为我没有固定的工具。当你割裂开木村班的整体,拿出某个方法时,就像燕丹要手,已经不是原来会弹奏美妙琴声的那个手了。</p><p>这个群里的家长,会打电话问我一些问题,把我的音频里有句话单独拿出来询问,把群里某个人的一句话拿出来询问,都是没有看到木村班的完整,没有看到木村班整个运行的规律和方向。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既不能说你问的不对,又无法给你解释清楚。</p><p>所以,我不太方便讲学科教学,一讲就会有争议,因为当我讲出来时,就是确定的,片面的,僵化的,有角度的了,有角度就有反对质疑,因为大家都有角度。</p><p><br></p><p><br></p> <p>@冯舒愈 体会到“心是1”了吧?离开1谈技术,立马有人质疑你</p><p>@课改正道 处理12岁情况,只是道具换一下,她们成为爱的方式是担当和负责任。木村班的总校长和班主任就是案例。</p> <p>@河南新乡胡新亮 对于老师团队的培训,我就一句话“亮出你的真心来”,我看到了,你体验到了,我们就签单,否则继续学习</p> <p>@李炳亭 </p><p>不要有祈希别人懂得的心。</p><p>这句话让我顿悟,让我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总会有争论,也理解了怎么去对待争论。</p><p></p><p>这个期待的心就是二心</p> <p>@朱丰盈 懂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的人,也不需要解释。解释之心也是二心,也是角度。心中有对立冲突,才会表现为外面争议。争议也是真实的呈现,这个真实是相对于当下来说的。说过了就没有了。</p><p><br></p> <p>@金顽童子 做出来再说,木村班的分享都是基于先做后说,只分享做到的</p><p>@课改正道 我都是做的正常的事情,因为觉得正常,所以,很多案例就想不起来分享。</p><p>教育不就是生发出爱吗,难道这还玄妙?</p> <p>李炳亭@冯舒愈 :一旦有希求心,就离开道了。就像阳光、微风,从来不是为让人理解而照耀、吹拂。</p><p>冯舒愈@李炳亭:明白,我们原来的教育是在误会中做的,误会孩子不会,不能,误会孩子索取,你以为的索取,都是孩子在给予啊。</p> <p>我们原来的教育是在误会中做的,误会孩子不会,不能,误会孩子索取,你以为的索取,都是孩子在给予啊。教育建立在误会基础上,做心理学也建立在误会基础上,爱孩子也建立在误会基础上,所有的作为建立在误会基础上,所有的付出都是白费,浪费一生啊。虚妄的人生是这么来的。</p><p>木村班就是走出“误会”,回到基于儿童的常识上做常识教育。</p> <p>让孩子成为爱,他就是奇迹</p><p>灌输知识和灌输爱都是问题,用应试教育的方式爱孩子同样是一种伤害。</p><p>唤醒爱,儿童就会成为爱;自主学、自主爱一个道理。</p> <p>木村班剧透明天来个王木村,高三菏泽人。</p><p>冯教授说:我懂她了几个点,她就非要来。</p><p>1.我说高三压力大,当你注意点盯着考试成绩,高考大如喜马拉雅山,而你弱小如蚂蚁。如果你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这里,自己大如宇宙,高考就不见了,不见高考,只见自己,主导自己言行,按计划去做,只是做,只有自己,没有其他。她立刻感觉拿回了人生主权,主权在我不在分,我是选择者,行动者,调控者,我要做什么,我说了算。她状态立刻改变了,自信,强大,笃定,学习效率大增。</p><p>2、成绩下降后,不愿意见老师,不愿意去学校。这不是厌学,恰恰是你爱学习,你对于学习的重视超过了自己,你想要好成绩,你想要老师看见你好的一面,你想着偷偷努力,然后去呈现优秀,但是你太看重学习了,而忽略了自己,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自己才是唯一。因为成绩是你做出来的,你怎么能忽略了学习的主人呢?舍本求末才让你举步维艰的。我跟她父母说,你们误会孩子了,她不是厌学,她是爱学,爱得连自己都没了,所以,她身体就发信号求救,所有的不舒服都是被忽略后发出来信号而已,不要当病,更不能吃药。你是个有梦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学生啊!</p><p>3、不停地折腾家长,家长误会为索要爱,没有够。我说,不是索取,是给予,你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给爱的方式,所有的折腾都是爱给不出去而堵的难受,家长改变了,每天享受着孩子的给予,不加分别地全然接受,孩子就通了,高兴了。</p><p>她可不是一般的学生啊,她的成绩是全班第三名。她好了起来,笑了起来。又介绍了全班第一名过来聊天。</p><p>今年高考前,聊了八个高考生,都是学校优秀的学生,我没有辅导学习内容,但是他们高考成绩比预估成绩平均高出了50多分,考进了理想的大学。</p> <p>无它,爱是奇迹</p> <p>唤醒爱</p> <p>成为爱</p> <p>传播爱</p>

木村

老师

孩子

误会

家长

妈妈

学生

儿童

给予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