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本篇文字景明,图片洛博志愿者景明 单澍泓 白莉等</p> <p> 2020年10月7日,洛阳博物馆门前国旗飘扬,广场上花团锦簇。国庆节、中秋节长假虽已接近尾声,可前来参观的游客依然排起了长队。</p> <p> 前几天,缠绵的秋雨带来了一层层凉意。一天的云雾散去,今天来洛博刷馆游客多了一分阳光。</p> <p> 洛阳博物馆一楼大厅里,一组组大红灯笼高高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摄影图片展的大红展板更是喜庆,让进入博物馆这座艺术殿堂人们感受了温馨气息。</p> <p> </p> <p> 每年的国庆节长假,都是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最忙碌的时候。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重合,志愿者团队节前就做好了安排,每天定时讲解一拨接着一拨。游客多了,后补队员顶上去,尽量满足参观者需要。</p> <p> 洛阳博物馆志愿者节日期间每天都有定时讲解。图中这位身穿浅绿色马甲的人,是洛博自愿者周延,他说起河洛文明如数家珍。</p> <p> 走进洛博第一展厅,在“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的第一个展柜里,有一件象牙化石,它长2.4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考古人员推测这件象牙化石的时间至少在10万年以前。</p> <p> 1994 年,在南昌路一建筑工地上,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由于这类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p><p>程度后,齿板的中央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p><p> 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就是一个“象”字。 </p> <p> 伊川缸1959年在伊川县白元乡土门遗址最早被发现,所以它有了这个名字。</p> <p> 伊川土门遗址,发现了瓮棺葬,葬具有三种:第一种有两座,葬具是圆柱形粗红陶罐,上有盘状盖,罐內放有成人的头骨和四肢骨,可能是二次葬。第二种是以粗红陶鼓腹平底罐作为葬具,内有小孩骨骸。第三种是以小口尖底甁做葬具,甁长约1米,腹侧有耳,瓶内放置小孩头骨。</p><p> (《1959年豫西六县调查简报(节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p> <p> 周延老师站在伊川缸展柜前,讲述伊川缸的故事?</p> <p> 1980 年临汝阎村遗址出土的这件伊川缸。左侧为颧鸟衔鱼,右侧为带柄的石斧,颧、鱼很可能代表古人崇拜的神灵,斧表示武器或者劳动工具。画师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将鹳身涂白色,石斧和鱼则以简练、流畅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填充色彩,犹如后世中国画"填色"画法,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这件宝贝,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