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青岛是一座海水资源丰富而淡水资源贫乏的海滨城市。建置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供水不足曾长期困扰青岛,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保障供水,青岛曾着眼域内广泛开源节流,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p><p> 1979年邓小平视察青岛,提出破解这一难题的新理念。万里等领导同志力抓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省市转换思路,实施“引黄济青”等工程,从根本上破解了青岛“缺水”难题,保障了青岛的建设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b>一、 域内开源节流,未能扭转青岛供水紧张局面</b></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代中期,伴随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和城市快速发展,青岛供水紧张问题开始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青岛着眼域内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措施。</p><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青岛开始修建月子口水库(后改称崂山水库),翌年12月建成。水库启用后,结束了青岛单一井群供水方式,城市日供水量首次突破10万立方米,缓解了当时供水紧张状况。</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月子口水库(崂山水库)</span></p> <p> 此后,伴随城市扩张和供水需求增长,青岛供水危机又不断发生。</p><p> 1960年代,青岛先后在海泊河、李村河、白沙河开辟新水源,但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将目光转向大沽河。</p><p> 大沽河发源于烟台市招远北部阜山,流经9市区注入胶州湾。因其在青岛域内先后流经莱西、即墨、平度、胶州、城阳等5市区,占流域面积大部,被称为青岛的“母亲河”。</p><p> 为缓解供水危机,青岛于1968年、1977年、1981年和1983年,先后4次实施大沽河应急引水工程。采取开渠引水、扩建水源地、兴建新水厂、开发大沽河沿岸地下水源及开通莱西产芝水库、平度尹府水库输水暗渠等措施,力保青岛城市用水。</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span></p> <p> 同时,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实行计划节约用水。全市统一下达供水计划,并对居民实行定量、凭票供水。</p><p> 青岛着眼域内开源节流,虽缓解了多次供水危机,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特别在实施第四次大沽河应急引水工程后,青岛域内已无新的适合引用水源。</p><p> 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青岛供水紧张问题更加严重,成为制约建设和发展的瓶颈。</p> <p> <b>二、 邓小平倡导眼光向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b></p><p>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7月26日至3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视察青岛。</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邓小平视察青岛</span></p> <p> 在青岛期间,邓小平听取了山东省委工作汇报,与省市委领导同志座谈并发表了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发展等重要讲话;视察了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某水上飞行部队,题写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题词;接见了中共海军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并作《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重要讲话。此外,还游览了崂山下清宫、观看了省京剧团演出等。</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邓小平与山东省委、青岛市委领导同志座谈</span></p> <p> 邓小平喜欢游泳。在青岛,他几次到位于八大关的第二海水浴场游泳。</p><p> 八大关多为老建筑,地下供水管道细,加之年久锈蚀,常供不上水。为保证邓小平游泳后能冲上水,有关部门用消防车临时送水。</p><p> 一天,邓小平游泳上岸看到消防车,便问身边服务人员是怎么回事。服务人员告诉他,因天旱缺水、地下管道锈蚀供不上水,临时用消防车送一下。</p><p> 邓小平问:“你们家里有没有水吃?”服务人员回答: “有,够吃的,大家采取集体开水龙、按时关,一水多用的办法。”</p><p> 邓小平听后,心情沉重地对身旁的青岛市委书记刘众前说:“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青岛市连水都没有,搞开放、旅游是不行的,无法接待外宾,要赶快解决水的问题。”</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邓小平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游泳</span></p> <p> 邓小平很重视青岛“缺水”问题。此后,他几次与青岛市委领导同志谈及此事,研究解决办法。 </p><p> 时任青岛市委副书记武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以后几次谈话,小平同志首先都要谈到水的问题。他说,缺水的问题你们要是不解决,青岛就不能发展;青岛是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没水工业怎么发展?没水怎么接待国外客商?因此,青岛要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缺水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眼光必须向外。”</p><p> 邓小平立足高远,从保障青岛建设、发展、旅游和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讲明了解决青岛“缺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如何解决,他言简意赅地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眼光必须向外。</p><p> 他的话虽不多,但直击要害,颠覆了旧有引水思路,指明了正确解决的方向,使在场的山东、青岛领导同志耳目一新,深受鼓舞。</p><p> 邓小平返回后,青岛市委于8月中旬分别召开常委和全委会议,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青岛讲话精神。其中,把解决青岛“缺水”问题也列入学习讨论重点。通过学习讨论,坚定了从根本上解决青岛“缺水”难题的信心和决心。</p> <p> <b>三、万里力抓落实,推进“引黄济青”工程实施</b></p><p> 按照邓小平引水理念,国家和省市有关领导、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转换思路,抓紧研究方案,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青岛“缺水”难题。</p><p> 在领导和推进这项工作中,万里发挥了重要作用。</p><p> 1981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来青岛视察。</p><p> 得知青岛供水紧张,他非常重视,首先帮助解决八大关供水问题。明确表态,“青岛的水管,要多粗的(什么型号),我负责搞、负责运”。在他的帮助下,八大关一带地下水管老化、锈蚀等问题很快解决了。</p><p> 国务院加强统一领导,从根本上解决青岛“缺水”的工作紧锣密鼓开展起来。</p><p> 1982年1月,国家城乡建设部会同山东有关单位在青岛召开“青岛市水资源讨论会”。会议在研究多种引水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引黄济青”工程设想。</p><p> 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水利电力部、城乡建设环保部联合进行“引黄济青”可行性考察。随后,国家正式将“引黄济青”列入六五计划前期工作项目。</p><p> 1984年2月,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召开了“青岛城市供水方案讨论会”。</p><p> 为尽快完善“引黄济青”方案,7月,万里与胡启立、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视察黄河,并在济南召开“引黄济青”工程方案汇报会。会议听取有关汇报后,研究确定了“引黄济青”工程方案。</p><p> 此后,国务院于 1985年10月18日正式批准“引黄济青”工程方案,将其作为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里在“引黄济青”工程方案汇报会上讲话</span></p> <p> 为推进“引黄济青”工程实施,198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一起再次视察青岛,与山东、青岛有关领导同志及水利专家进一步研究工程方案及实施问题。</p><p> 在万里等领导同志深切关心帮助下,山东、青岛和沿途各县迅速成立了“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4月15日,山东省在胶县桃源河举行“引黄济青”工程开工典礼。</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引黄济青”路线图</span></p> <p> “引黄济青”是一项大型调水工程,全长290公里,沿途建有近500个工程项目。青岛段主要包括桃源河改道工程、棘洪滩调蓄水水库工程和水库以下部分工程。</p><p> 工程历时3年8个月,于1989年11月25日通水、12月10日向青岛市区送水。青岛城市综合供水能力由原每天2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50多万立方米,从根本上改善了供水紧张状况。</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引黄济青”输水渠</span></p> <p> <b>四、实施“南水北调”入青等工程,保障青岛长远发展</b></p><p> 为保障青岛长远建设发展,继“引黄济青”之后,国家、省市又实施了“南水北调”入青等工程。</p><p> 2002年12月,“南水北调” 工程正式开工,国家将青岛纳入“南水北调”工程供水范围。 </p><p> 配合“南水北调”工程,青岛实施了从棘洪滩水库向黄岛引水、平度新河水库供水等配套工程。</p><p> 2015年5月13日,“南水北调”入青通水。长江水通过“引黄济青”干渠输送至青岛棘洪滩水库,为青岛日增供水能力40余万立方米。</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棘洪滩水库鸟瞰</span></p> <p> 青岛濒临黄海,淡化利用海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9年1月,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成立,2013年1月投产。其淡化海水成为青岛城市供水的一部分。</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海水淡化车间</span></p> <p> 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布局,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 为保证新区供水,青岛新建了董家口经济区海水淡化项目,于2016年9月10日通水运行,每年可供水3600余万吨。</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span></p> <p> 此外,青岛“中水回用”也取得明显成绩。自1990年代“中水回用”项目中试成功后,青岛先后建起海泊河污水处理厂中水厂、青岛海湾中水有限公司和团岛、李村河、麦岛等回用水系统,主要担负对城市河道景观、水源热泵、园林绿化、道路冲洗、工业冷却、建筑降尘、公厕冲刷等方面供水。2017年,青岛中水回用2016万吨,为城市供水做出新贡献。</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岛海泊河污水处理厂</span></p> <p> 理念、思路决定方向和出路。邓小平提出的引水理念,为破解青岛“缺水”难题打开新思路。在邓小平理念指引下,万里等领导同志力抓落实,国家、省市相继实施了“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入青及“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工程。从而,彻底扭转了青岛供水紧张局面,有力保障了青岛建设发展和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笔者注:此文先后载于《青岛史鉴》2020年第1期、《读报参考》2020年第32期。编发“美篇”略作修改并增加了部分照片。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