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用管理企业的思维来学习书法</p> <p>书法也需要长期持续的坚持</p> <p>制订一个不可能的目标,来修建一个水库。</p> <p>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汉简虽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各体具有。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太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楷转化的过渡性书体。</p> <p>卿老师为我们解读书法的另一种思维方式。</p> <p>从横划开始,研究书法的笔法。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是书法艺术的根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用笔的革新。</p> <p>同学们努力尝试用汉简创作书法作品</p> <p>考试内容。现场创作用汉简创作一幅作品,大小4尺宣纸。</p> <p>第一次尝试汉简创作</p><p>昨天卿老师就说准备用汉简创作,同学都唏嘘,我心里也是打鼓:这才见面完全陌生怎么创作啊,但是,创作的纸也给准备好了,内容也布置了,还给了背字帖的20分钟。那就开始吧!</p><p>一是热身,经过老师的讲解,再通过练习体会汉简用笔的风格。在创作之前刚刚练习了的手上的余温不能丢。</p><p>二是记忆,我没有参考书法字典,因为绝大多数字字典里没有我想要的风格和字形,我主要是努力重点记住要书写内容在字帖里的笔画、字的部件、偏旁、形状特点。</p><p>三是创作,凭着手上的余温和模糊的短暂记忆,开始创作,原帖里面有的自然是直接用,没有的就调动主观能动性进行笔画、偏旁、部件的组装,尽量的保持是汉简的样子而不是别的。当然,一定要兼顾章法,呼应、穿插、避让、大小,浓淡等,下笔要有创作意识,否则就四不像了。</p><p>当然,我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拙劣的,夹生饭,但是,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的小板凳一样,它一定是完整的,带着自己思考的热度的。 </p><p>走出舒适期,其实也不难,忐忑、刺激,也精彩,谢谢卿老师。是为记。2020.10.5(周贵英)</p> <p>今天卿老师要我们以汉简的笔法,来创作苏轼《记游松风亭记》,首先给了我们20分钟时间去看帖,然后要求我们来背帖创作,对于从未接触和练习的我来说,简直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创作出来呀!还好,前一天晚上在宾馆就将我喜欢的那一路的汉简练习了一遍,略有感觉。但是面临着新内容,其中许多字都未见过,我努力回想其他字的偏旁部首,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总算拼凑出一幅带有汉简味的作品来。通过这次现场创作经历也略有所思。</p><p> </p><p>一、五体兼修,远离舒服区。</p><p> 以前我的书法创作基本上以大行草书为主,涉及其他体很少,后来越发觉得自己的线条越来越单调,显得很苍白无力,缺乏内含。今天通过卿老师的讲解,让我更加体会到书法侧重于内部的艺术质地书写体验,只有了解了各种书体的书写经验,才会发出对各种经典书法表现的辨识。所以,提倡五体兼修就是一种文化修为和艺术自觉。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学书历程,调整取法与创作思路,才能使自己的书法之路走的更远。</p><p>二、建立水库群,任重而道远。</p><p> 在创作时,由于平时散漫,懒于强学博记,对隶书的贮备量不足,以致于导致“夹生饭”作品,这都是我们心中没有一个强大的体系来支撑,卿老师告诉我们要从最基础的背字典开始,通过整体通看、自然选择、分析记忆。然后建立对书法史水库、书法理论水库、篆隶楷行草水库、历史文学及哲学等这些水库群之后,再拼命创作,使自己变得足够强大,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并系统深入进去研究,才会心手双畅。</p><p>三、刻苦训练,培养敏感度。</p><p> 邱振中曾经说:“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改造人”。只有当你真正深入进去之后,那种艺术中最微妙,最深刻,最高水准的东西,感染了你,同时它也就改造了你,让你在感受力、想象力、审美趣味等方面获得了滋养。那你一定是具备一流艺术修养的人。那么对于书法来说,又何尝不是。也正如卿老师所说:“努力在记忆与背诵上下笨功夫;分析与研究上下灵功夫;归纳与总结上下理性功夫;观察与发现上培养心眼敏感”。这样下来,写出好的书法作品,将不再是难事。</p><p> 再次感谢卿老师的精彩授课,给我们的书法道路,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彭昌盛)</p> <p>张助刚第三天心得体会</p><p>经过三天的洗礼,对汉简的认知逐步加深,特别是卿老师把我的二件临摹作业都挑选为优秀类,内心似孩童般愉悦,成人虽已长大,却依然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表扬。好的老师是直指学生心灵的,会给人温暖和力量,未必是学生学的真好,是老师通过激励,给学生传递一种信心,卿老师看作业常说"这个不错""这张挺好的",虽如口头禅一样,但总让人心头一暖,敢于尝试和挑战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卿老师不仅在教我们练字法,更在教我们练心法。</p><p>今天有三点感受特别深刻,第一是过去对于临摹,总是对着字帖反复在写,虽然有一点思考,但总觉得不深入,现在想想,是临摹的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在创作苏轼的《记游松风亭》短文时,卿老师反复强调,不要去查字典,要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记忆和感受汉简字帖,头脑清空,进入冥思之中,方显智慧,"感受"这个词太好了,经过尝试,我才意识到平时为什么临摹与创作会脱接,无法进行无缝的转换,不是临帖时间少,是感受能力没有培养,认为临的像就可以创作,其实此为皮相,真正的"感受"是盯住它,反复看,反复体悟,如对至尊,如对美人,如对贤哲,把看到的感觉捕捉到,然后尽力去表达出来。可能初期犹如孩儿学语,虽稚嫩可笑,但终归是真情流露。</p><p>第二是在书法求知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体系,如果没有一颗清醒清晰的头脑,极容易找不到北,卿老师这几天反复说到过,一定要相信自己,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外界的一切学习经验和做法,如果照撒照抄,估计皓首穷经我们也学不完,何况其中识见良莠不齐,只有相信自己的判断,结合传统经典理论诠释,通过大量的书写实践,自然会寻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和体系。</p><p>第三点是建立自己的书法"大水库",卿老师这个提法非常形象,昨晚读陈忠康老师《中国书法源流十讲》后记中一段话,有"穷源竟流"一词,这是沙孟海先生关于书法史和书法创作提出的具体方法。个人书法"大水库"的建立,是从平面的学习体系拓展到到立体的学习体系,如果我们按照老师讲的具体方法实施,一天一点点,不断积累,建立"大水库"不会是梦想,关键是我们能否在日常学习中持之以恒,一以贯之。</p><p>再次谢谢卿老师精彩的授课[咖啡][咖啡][咖啡]</p> <p>创作总结,昨天晚上临帖。还是和以前的习惯一样。分析思考不够。更多的是关注字与字之间的上下关系。左右关系也没顾不及考虑,对基本笔划的细节,结字的特点基本没理清,就是感性的自由的写写。全然没有用研究的方法来读帖与临帖。今天创作不知从哪里下手。硬着头皮,按自己的方式自由写。完全没有从临帖中吸收到营养。中途有点时间。老师说再创作一幅对联,可以先背一下字帖。这时我在背帖是开始关注这些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样子的。基本笔画有什么特点。组合时哪些笔画放。哪些笔画收。在创作八字对联时。我自己在用我理解的汉简的方式在边写边设计字。没有想去集字,就是在想自己去设计字的收放,字的宽窄。写出来,真的被老师选为了优秀作品。老师的肯定让我明白了。思考地去临帖,临帖理解了的东西拿来创作用。反复地临帖,反复地创作,这样你就可以检验自己学习收获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不断地发现有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的临帖才真正有效。不然又会和以前一样。反复抄帖不去动脑子。一日临帖,一日创作。这次才真正体会其中的道理和原因。思考用眼临帖,用心去感受字帖不亚于用毛笔来写。今天我还发现用毛笔写字,字写多了的时候容易出习惯性的动作。会程式化。(唐登姣)</p> <p>示范是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道理。</p> <p>点评是让大家更明白。书法的美在何处。好在哪里?卿老师手电筒照亮方向。</p> <p>看看怎样写作品会感动自己。打动别人。书法的魅力便是如此。</p> <p>满满的一天。累并快乐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