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游览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公园

华生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位于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泽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1977年12月,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1958年,当地村民在开河时发现了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之后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br><br>第一次是1961年9月,经考定,广富林文化遗址早于马桥遗址,又略晚于崧泽文化遗址中层,为良渚文化遗存。<br><br>1999年至2001年,相继展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发掘考古工作。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大型汉代建筑构件;同时发现一件呈屏风状的竹木框苇编物,一说是汉代屏风,又疑是汉代宫殿建筑中的灵柩。第三次发掘中,除继续发现良渚文化遗存外,还于1号区域出土了一批不同于良渚文化特征的新器物,称"广富林遗存",后取其文化特征的内在属性,定名为"广富林文化"。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广富林遗址遗存中具有三种不同的古文化现象,除广富林文化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应以独立命名外,其他的则应归类于已经命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广富林遗存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完全不同于以往分布于该地区的所有其他文化。<br><br>第四次考古发掘时间是2008年3月至7月,发掘面积六千平方米。首次在上海地区发现了春秋早期的鼎制青铜礼器残件,表明松江广富林地区礼制规格之高,非同寻常。同时,又发现了八座广富林文化墓葬,进一步显示了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考古价值。2008年在广富林遗址最北端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等,湖泊的沿岸发现了大约1000平方米的大量木桩。从出土的许多陶器碎片推断,该遗址存在着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在同一地点的胶着状况。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广富林文化遗址还发现了稻壳和稻米,而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可能表明,当时的先民已把猪和鹿作为肉食来源。发掘中首次发现的八座广富林文化墓葬,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的墓葬空白。<br><br>广富林的远古文明已由科学考古而得到初步证实。早在5000年前,广富林一带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就已经普遍种植水稻,悠久的农耕史,表明了当地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当地的纺织历史也很久远,遗址还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纺轮。东周至两汉时期,当地为规模较大的聚落或城邑。以后逐渐衰弱。<br><br>约在元明之际,广富林因有集市而人烟稠密,商贾辐辏。当年,广富林市之北环带九峰,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良田,四面皆水,其间河道纵横,是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在明代崇祯《松江府志》云:"广富林市,在三十八保,后带九峰,前迤平畴,氏族曹氏家焉。"在该志的《华亭县境图》上,广富林四面皆为水系环绕,文字标明为"富林市,"这表明,广富林是远近闻名的集市,是水陆贸易的集散地。清代嘉庆《松江府志》卷二记云:"广富林,在三十八保,一名'皇甫林',后带九峰,前迤平畴。自曹节庵居此,陈黄门继之,地益增重。近,邑人王昶、陈廷庆建陈夏二公祠于此。"<br><br>明代陆德蕴(字润玉)作《富林十景》诗,有《富林春晓》、《村庄雨霁》、《九峰环翠》、《八曲潮生》、《三泖回澜》、《绿沙农本》、《松林龙蜕》、《横浦归帆》、《客舟夜泊》、《溪桥晓市》等10首诗。根据《富林十景》诗分析,其中四景为水景,一景为广富林市(半为水景)景,一景为远山之景,一景为田景,一景为林景,二景为村景。从中可以知道,广富林是以水景为主,周围的水面广袤无际,这样的水利环境,对于以舟楫为交通工具古代社会,广富林能够兴市就不足为奇了。<br><br>明代所谓的"富林市"或"广富林市",就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集市,与地方行政建制"镇"有区别,"市"与"镇"的性质不同。"市"在人口相对密集方面与"镇"相仿佛,其重在商业贸易,就是没有官方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而已。比如,明代"泗泾市"或称"泗滨市",是周围几十里著名的"米市",为松江府地区重要的粮米贸易市场之一,其商贸规模与人口密集的状况要超过"广富林市"。"广富林市"周围环水的地理环境,水路东西南北通达,向西可直达江浙地区,又紧邻云间三泖水产区域,因此,"广富林市"应该是鱼、米、布、盐、南北货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据《富林十景》诗《溪桥晓市》"斜月未堕山,烟中市声起"之句,可以知道,在每天黎明月亮还未落山之时,"广富林市"的商贸活动已经开始,晓雾晨烟之中,市间已经人声鼎沸了。<br><br>崇祯《松江府志》所云:"氏族曹氏家焉"是指松江明代中期的曹泰、曹时中兄弟。曹泰,字时和,松江府华亭县(今松江区)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蒙冤致残归里。著《九峰集》。嘉庆《松江府志》记云:"自曹节庵居此"指的是曹时中。曹时中,字节庵,松江府华亭县(今松江区)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官刑部郎。年四十乞养归富林。其擅长书法,学怀素草书。曹氏家族是广富林望族,时人称:"富林二曹,一时人豪"。曹氏宅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住宅建筑,于宅之西侧还筑有西园。该园是曹氏兄弟结交江南名士的场所,吴门画派领军人物沈周曾客寓西园,其《西园》诗有:"为园多半事游嬉,傍宅西偏事事宜"之句。<br><br>元明清时期,广富林一家一户以家庭为单位的棉纺织生产,是农村传统的手工副业。当地有着先进的棉纺织系列工具,所生产的松江布有很多著名的品类,素有"衣被天下"之称,地方纺织民俗颇具特色。<br><br>20世纪60年代末,广富林小市镇仍保存了原有的布局,街坊和住宅屋宇依旧还是古色古香的传统样式。广富林的传统住宅也很有特色。20世纪70年代以前,住宅一进或两进,以一进深的为大部分,常见有一进三间者;两进深建筑,为前后二幢平屋与东西两厢房组成。20世纪80年代,广富林高氏宅是一座乡村大型住宅,始建于清代后期,厨房灶头别有一番特色,灶头的绘画图案乃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产物。居室内的传统家具摆设,如桌、椅、床、案、几、凳、米桶、鞋桶、箱柜等,另有极少见的藤编广漆元宝形摇篮。<br><br>到21世纪初,松江广富林遗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发现轰动了考古界。一是基本探明了该遗址原始社会时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等类型。其中广富林文化的发现增补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组成系列,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二是发现了从黄河流域来此居住的移民,这是考古中发现的上海地区首支移民,这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是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这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四是发现了别具特点的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的原始社会房址。根据专家预测,对九峰原始文化的考古发掘,至今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随着考古的深入,这里可能会发现更为丰富的文化宝藏,该遗址的地下可能隐藏着一部中国史前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