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翡翠湖

也夫

<h5><u>大柴旦翡翠湖全景图</u></h5> <h5><br></h5><h5> 一早一晚,苍茫的朝阳与醉美的黄昏交相辉映,大柴旦湖上,云影婆娑,流光溢彩。<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曾经,不知多少次在地图上凝望这片土地,想象着黄沙漫漫的西行路,想象着亘古洪荒中如镜的盐泽,相信迟早会踏破苍茫与她一晤,终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此时此刻,大柴旦湖即在眼前。<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div><br></div> <h5><u>翡翠湖日出</u></h5> <h5><div><br></div> 在大柴旦湖堤岸上环顾四周,堤岸的一侧碧波千顷,水平如镜,苍黄的落日点亮了远处朦胧的山峦,湖面上浮光倒影,云霞流动;堤岸的另一侧非一整块完整湖面,是由零散分布的小湖和盐池组成。从空中俯瞰,似一颗颗上好的翡翠散落眼前。随着光线的变化,湖水颜色有翡翠绿、薄荷蓝、琥珀黄、牛奶白,看上去就像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珠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就是大柴旦翡翠湖了。</h5><div><br></div> <h5><u>已经竣工的景区大门</u></h5> <h5><u>湖边湿地</u></h5> <h5><u>湖畔化工厂</u></h5> <h5><br></h5><h5> 翡翠湖是大柴旦湖的一部分,位于大柴旦湖东北角,属于人工盐湖,与天然盐湖不同的是人工盐湖一部分卤水补充借助了人工,如人工降雨、抽取汇集卤水或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加速地下水析出等。大柴旦翡翠湖是大柴旦化工厂盐湖队的开采作业区,补水主要来自于大柴旦湖。多年开采留下的矿坑,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状各异,色彩斑斓,是人类向荒漠进军中留下的杰作。</h5><div><br></div> <h5><u>盐湖日出</u></h5> <h5><u>静谧的盐湖</u></h5> <div><br></div><h5> 柴达木湖形成与柴达木盆地成因息息相关,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又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能找到青藏高原变迁的蛛丝马迹。换言之,柴达木盆地是在印欧版块运动和燕山板块相互作用下,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阿尔金山出现构造断裂,在断裂和挤压运动的作用下,柴达木盆地横空出世。断裂产生褶皱和凹陷,使柴达木地块出现多个次级盆地,其东南部出现了多湖凹陷,形成大小众多湖泊,大柴旦湖就是其中之一。远山近水,隆起和凹陷相间,起伏错落,是现今柴达木地块的地貌特征。</h5><div><br></div> <h5><u>翡翠湖</u></h5> <div><br></div><h5>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的大柴旦湖经历了从淡水湖、微咸水湖、半咸水胡和盐湖四个演化阶段。大柴旦湖自成湖以来一直是内流湖,水源主要来自于南部的昆仑雪山和北部祁连山山区。常态环境下,整个湖区蒸发量大于入水量,夏季蒸发大于冬季。经过亿万年沉积,湖水中生成了钾、硼、锂、溴、镁、钠等多种矿物资源,由于特殊的地貌和特殊的地球化学背景,除沉积了一般盐类矿物外,还耦合生成硼镁石矿床,研究硼镁石矿床和湖底沉积物可以探知大柴旦湖形成与演变的过程。</h5><div><br></div>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学者通过对沉积物中孢粉化石的研究,证明大柴旦湖地区从“始新世”到“上新世”经历了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与干旱草原荒漠演化过程。从岩土层提取的沉积物也证实,大柴旦地区的古气候存在多次干旱和潮湿之间的转换和波动。在地形地貌变化与盛行西风相互作用下,亿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大柴旦湖所在地块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span><br></h5><h5> 从温暖潮湿到干燥少雨,再转化为极度干旱,大气湿度对成盐肌理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对潮湿时期,地面温度较高,大气垂向对流增强降水增加,汇入盐湖的季节性水量也随之增加。而在干旱时期,地表水汇入量减少,而湖水蒸发量加剧,石盐沉积增加,形成盐湖。</h5><div><br></div> <div><br></div><h5> 盐湖的形成,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初期,通常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沛,湖泊入水量超过蒸发量,水体内生物繁盛,周围植被茂密。随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降雨量减少,光照充足,蒸发作用增强,湖盆水域开始收缩,此时湖盆仍能接收外缘山系水源的补给,所以湖水含盐度依然较低。在干旱气候持续影响下,湖盆发生了深刻变化,水体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湖水不断蒸发、浓缩,导致湖盆萎缩加剧,湖水含盐度逐渐升高,此时盐湖初步形成。湖水首先从表层开始变咸,表层水因蒸发量大而浓缩,密度逐渐增大。由于白天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在表面保持较浓的咸水。到了晚上,尤其是在冬季夜晚,温度下降,盐度高的表层水因密度大而下沉至底部,盐度低而密度小的水上升至表层,如此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上部水体咸而重,下部水体更咸、更重的双层结构。盐湖水体的垂向循环也因此而减弱以至终止,造成底部缺氧。在这种高盐度环境条件下,大部分生物无法存活,湖中生态以广盐性生物,如卤虫、盐藻、螺旋藻及嗜盐细菌等生物系统为主,适应正常盐度的生物,如珊瑚、苔藓、大部分腕足类等,全部绝迹。生物死亡后,遗体会下沉到下部高盐度缺氧水体中,不易被降解,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h5><div><br></div> <h5><u>盐湖精灵</u></h5> <h5><u>戏水</u></h5> <div><br></div><h5> 盐湖发育末期,区域干旱气候加剧,外部水源补给不足,水体蒸发量大大超过注入量,湖水因蒸发浓缩盐度逐渐增大甚至达到饱和状态,盐类成分堆积,湖泊周围出现盐滩。随着盐度不断凝聚和升高,盐类按照溶解度从小到大依次析出,在湖泊底部形成同心圆状的沉积现象,形态与牛眼相似,称为牛眼构造。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后,盐湖最终形成。</h5><div><br></div> <h5><u>航拍接片</u></h5> <h5><div><br></div></h5><h5> 大柴旦翡翠湖沉落在茫茫荒野之中。<br> 云,似乎也留恋这片土地,从天边丝滑出如梦般的身影,缓慢地从空中掠过。<br> 旷野中,亘古不变的苍凉。然而,大自然妙手生花,将一池池湖水调制城碧绿、浅绿、墨绿、深蓝、浅蓝、宝石蓝,似镶嵌在大地上的多彩宝石。我以为,大柴旦翡翠湖最佳观赏视角不在湖边,而在空中。只有从空中俯瞰,才能展现翡翠湖的灿烂。</h5><h5> 水,如镜,平静无波,色彩斑斓梦幻。<br></h5><div><br></div> <h5><u>翡翠湖全景</u></h5> <h5><u>大柴旦翡翠湖视频</u></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