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过去去沙坑没有桥,非渡船不可,而经沙溪往柘荣、泰顺的行人走商不少,因此这个渡口很是热闹,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一个村落,名曰"渡头溪"。在渡头溪村头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妈祖宫,这应该是我在福安境内见过的居交溪最上游的一座妈祖宫了。从中亦可看出,古时这里除是渡口外,还应是交溪航道上游一个重要埠头,村民临水而居,且靠行船拉货为生。</p> <p> 在渡头溪村南侧,沙溪大桥东头右侧溪岸,有一大豁口,豁口两边岩石尽裸,势如刀削,直立溪面,是那样的挺拔、沉静、刚毅。红褐色的岩体与周边苍翠的山恋形成鲜明的对比,所有过往的行人无不为之侧目。这里便是渡头溪龙井之所在。</p> <p> 闽东地区历来就有“白龙仔祭母"的传说。每年清明节前后,总会有一场暴雨不期而遇,雨中总会挟带着大大小小冰雹(福安人被之龙雹),声势浩大,民间称其为白龙仔去祭墓。但白龙仔出自哪里,去哪里祭墓说法版本很多。据我所见,坂中乡仙源里村头就有座白龙女宫,所祀奉的只不过改成了白龙女。村旁山涧幽深,有多处瀑布,最高的那一处据说便是龙井。近年仙源里村正着力打造以“白龙女祭母"蓝本的孝文化,以此厚植村庄文化内涵,提高省级传统村落的知名度。</p> <p> 民间传说本就是一个传说,无据可考的,我们尽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一些村庄一些景点便多了一层神秘面纱,人们也增添了一成走访探寻的心理动力,何乐不为。</p> <p> 10月6日一早原打算上晓阳观猴子看梯田,但阮蔡两位兄台皆另有安排,只得临时起意,慢游上白石,到渡头溪探龙井,以了多年夙愿。过沙溪大桥,泊车桥侧旧电站外,循站后管道攀爬直上五六十米至蓄水池(坡陡湿滑,小心),再沿引水渠南行至山坳。山坳不大,立渠上便可观坳内全景。对岸半崖有一凹潭,潭下仍为峭壁,这是上游来水的出口,雨时瀑布之所在,也应是龙井之所指。</p> <p> 欲睹龙井全貌,必须循着水渠前往。但此处的水渠修在四五十米岩崖上,渠宽一米五左右,渠高两米,水深七八十公分,可水渠坝顶只有四十多公分,走在上面两脚直打颤,心里直打鼓,不敢大步直行,只得小步侧走。尤其走到半程,看崖下无遮无挡,一时心虚不敢迈步,只想跳入渠内涉水而行,真是万分无助。为防万一,连忙倾身探手扶住岩壁,口念阿弥佗佛,稳住心绪。稍待平复,再移步前行。走完这百多米渠道,有如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真佩服前些年只身独行瓜溪山林、赤溪峡谷、牛山湾水渠时的镇定与无畏!此处真险,还是“廉颇老矣”?</p> <p> 还好有惊无险,当然惊险过后必有丰厚回报。这不,穿过隘口,迎接我的便是一个敞亮而多姿的山水世界。这里河道开阔,河石静谧,景色清丽。尤其是出水口有三四级落差,每个层级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皆有积水潭。第二级潭子较大也应是最深的,是之前在外面山坳所能见到的,这应是所谓的龙井。而第三、四级较小,之间落差不大,但形状很美,像浴缸像葫芦。可惜上游建了两个水库,溪水全被截流,不然偌大的水流通过这三四级岩崖阻挡与跌宕,不知要营造出多大的声响与气势来?真羡慕那些见识过龙井最美一面的先人们!</p> <p> 我是匆匆过客,这里美与不美跟我皆为一面之缘,但于河中的那几块石头则不同,它们驻守这里已成千上万年,与溪水的嬉戏相伴中脱变出蟾蜍与鳌头的形态,它们怀念与溪流共舞的日子,于是纷纷翘首问天:溪水何时相与共,欢乐何时能再回?天不语,我无言!</p> <p> 带着些许的惆怅,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不敢不能不想走原路),我告别干涸的河道、寂寞的河石,跨过小渠,顺着小路翻山回到山脚,开启了下一段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