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利用国庆假期,我认真拜读了程老师发在群里的三篇文章,也许是因为许久未读学术类的文章,读起来竟觉着有些吃力,从头到尾读了好多遍,试着做批注、列提纲......反反复复,思绪还是不清晰,于是翻看了群里的通知——联系自己家校合作中的困惑,豁然开朗!正如文章中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经验往往也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独特的启发。
《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一文认为家校社合作对儿童学习质量的影响取决于相关参与者所持有的学习观,并列举了在传统学习观的影响下家校社合作呈现的三种现状: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简化为家校合作、衰减为家长配合学校。不得不承认,这三种现状确实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中。
文章在现状二“家校社合作简化为家校合作”中提及: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两个学校里上学的,一个是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另一个是各种课外班。这些课外班往往由社区各种教育资源构成,但是由于其性质特殊——学校教育的补充和附属物,所以课外班基本上是与家校合作脱节的。社区教育必然是广泛的,结合工作实例,笔者仅以家教(课后辅导)为例谈谈家校社合作现况。以笔者自己班为例,全班共有46位学生,其中四分之一在学校托管结束后去家教那继续完成作业。向一些家长了解过把孩子送去课后辅导的原因:有因为家长下班迟来不及接的,有跟隔代长辈的无法辅导作业的,也有引孩子作业拖拉容易造成亲子矛盾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肯定都是为了孩子。这十几位孩子的家教,其中3位我有联系方式,有1位遇到时会有所交谈,剩下几位从未直接联系,可见课后辅导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合作大多数都是脱节的。那么,把孩子送去家教之后的家长与学校教育之间在孩子学习上的合作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交流的范围以及次数都是在减少的。很多家长会认同“把孩子放在家教那,家长就可以一身轻松”的观点,比如期末阶段会有让家长通过在试卷上签字了解孩子学习的情况,签上来的却是家教老师的;也有少部分家长会认为孩子的作业已完成、家教已检查,说明孩子今天的学习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现象其实说明了大部分人还是将学习视为内化知识的过程,仅将学习的内容局限于知识所得,是一种传统的学习观。文章中提到家校社合作的质量同相应的学习观息息相关,我一直都认为想要行为产生改变,首先要改变意识。所以,想要提升合作的质量,就得转变观念。
那么,该转变哪些观念呢?
首先,明确职责不可替代。以前文提到的家教替代家长某些职责来说,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始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前几天刚好读到了一篇文章《孩子的表现都写在他的作业本和书本里》,里面提到比起直接问老师孩子最近学习怎么样,更好的方法是翻看孩子的作业本,那样会更清晰、更直接。相反地,家长把孩子交给家教之后,应该要更关注孩子的成长,比如进行一些有效的亲子对话、沟通和交流等等,促进孩子社会化功能的掌握。
其次,保持终身学习状态。文章认为家校合作包含着多层人际之间的相互学习,需要建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生态观。“终身学习”并不只是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还包含了不同年龄、代际之间的相互学习。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打破家校与社区教育(课外班)某种程度上的脱节状态,相互沟通,及时传达孩子的各项情况,不仅仅局限于孩子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是生活的、人际交往的。回顾自己短短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家校合作确实让我在为人处世以及沟通交流方面成长了不少。因为年轻,家长就会有出于本能的不相信,但也因为年轻,我们也会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我们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充实自我,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自己与他人,我们才会迎接更多新可能!
<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