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扶贫调查

石京学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家乡蓼兰镇扶贫调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石京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家乡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是一个比较大的乡镇,位于平度南部平原地区,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全镇162个村,面积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万亩,人口8.6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平度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青岛烟台潍坊三市交汇点,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平度市经济相对落后,而蓼兰镇在平度市又属经济薄弱乡镇。虽然没有成片的贫困人口,但在2014年确定精准扶贫对象时,全镇共识别贫困户612户1784人;贫困(薄弱)村庄12个,其中省定贫困村5个(分别是任家庙、小王家庄、程家、毛家、万柳周),青岛市经济薄弱村7个(分别是店上、小葛家、后宅家、砖西丘、家后、南刘家庄、冯戈庄)。经过连续多年的精准扶贫,2016年全镇贫困户实现脱贫,达到了青岛市规定的年人均收入4600元的脱贫标准,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吃不愁、穿不愁;“三保障”即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到2017年,12个贫弱村庄全部摘帽,均实现“五通十有”(“五通”即实现村村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十有”即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服务、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活动室、有健身场所、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虽然全镇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但对贫困户仍然有帮扶政策。2020年初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2户964人,其中享受政策帮扶214户438人,包括省定贫困户87户168人,青岛市定贫困户127户270人;不再享受政策帮扶208户526人。镇扶贫办公室付万鑫同志向我详细说明了蓼兰镇的扶贫数据并特意作了解释,说贫困户分已脱贫享受政策和已脱贫不享受政策两类,贫困户每半个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截至八月底,蓼兰镇享受帮扶政策的贫困户只有212户434人,其中省定86户166人,市定126户268人。透过这些静静的数字,分明看到了家乡扶贫工作闪耀的夺目光辉,看到了曾经贫困的父老乡亲正走上小康之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扶贫是艰难的,扶贫之路是漫长的。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离不开基层党政机关和基层干部的艰苦努力。蓼兰镇由扶贫办牵头,全镇各部门都全力配合,形成扶贫“合力”。全镇现有省市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5人,有136名帮扶责任人奋斗在扶贫第一线,国家电网平度市分公司干部郭召丛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p> <p>  2019年1月春节前,郭召丛被任命为省定贫困村万柳周村第一书记,作为扶贫责任人全面负责该村扶贫工作。在别人都在全家团圆欢度新春佳节之时,他却卷起铺盖骑上自行车行程几十里从平度市区来到万柳周村,与村民一起过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p><p> 蓼兰镇万柳周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人均耕地较多,但长期以来,村民耕种均以小麦和玉米轮作为主,经济收入受限。万柳周村在中国很有典型意义,一个自然资源优越的村庄因为单纯粮食种植而长期处于贫困。为此,郭召丛也陷入困惑。驻村的时间越久,发展的新理念越清晰。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他决定发展蔬菜种植,可村民们却不买账。原来,以前也有村民尝试过,但因信息闭塞,蔬菜品种单一,市场销路打不开,遇上年景不好,非但不赚钱还赔了钱。面对村民们的质疑,郭召丛没有退缩,一边当起“小学生”,认真向蔬菜种植大户学习取经,一边磨起了脚后跟,厚着脸皮一遍遍地走东家跑西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过宣传,只有67岁的省定贫困户周希亭动心了。“一户就一户,先给村民打个样儿看看。”郭召丛自己掏腰包帮周希亭买来水果萝卜良种,担心土壤肥力不行,又买来大豆为土地增肥,一遍遍地邀请农技专家前来指导,传授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老周的5亩萝卜获得丰收。</p><p> </p> <p>  在山东省电力公司 “第一书记”经验交流会暨农产品推介会上,郭召丛化身代言人,如数家珍般为萝卜找销路。最终,郭召丛帮老周累计售出萝卜4000多斤,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老周家的萝卜丰收了,乡亲们终于不淡定了,致富的小火苗蹭蹭燃来。初步统计,万柳周村今年种植水果萝卜的农户越来越多,规模化种植雏形初显,小萝卜点燃了村民致富的希望。</p> <p> 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提出希望走访一户脱贫户。付万鑫微笑着发送了我一份她撰写的蓼兰镇大八里村王均亭种植大棚油桃脱贫的报道。&nbsp;</p> <p>  2013年王均亭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摘除一颗肾脏,身体状况极差,根本不能从事苦力劳动,当时儿子还在上学,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镇党委政府经分析,决定帮扶他建立油桃大棚,种植油桃。特别送给他大棚塑料膜及2吨肥料,和5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用于起步。为了帮其尽快掌握油桃种植技术,除了组织技能培训,镇扶贫办还专门请来技术人员到棚实地指导。在好政策的帮扶下,王均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定的信念、向上的姿态,不懈努力,在种植的第一年,一家便增收入2万多元,顺利摘掉了穷帽。</p> <p>  如今王均亭已经流转了十多亩土地,扩建到三个大棚,种植了1200余棵桃树。王均亭给我算了一笔账:“我们老两口的三个油桃大棚1200余棵桃树,每棵桃树年产约20斤油桃,按照去年每斤油桃6.5元的收购价来算,刨去2万元的成本,今年光是油桃这一项就预计收入13.6万元。”喜悦的笑容映在他的脸上。</p><p>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着曾经的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收获着丰收和幸福,我也为乡亲们感到骄傲与欣慰。</p><p> (初稿于2020年夏,定稿于2020年秋,十月发表于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