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雁中学子 欢聚母校</p><p> ——雁荡中学62届高三乙班</p><p> 首届同学会追忆</p><p><br></p><p> 13年前,暮春时节,花开鸟啼。2007年5月15、16日,离开母校离开恩师己经45年后,雁荡中学62届高三乙班52位老同学,首次在雁荡山母校欢聚。</p><p> 难忘的那两天,我们汇聚在雁荡山银鹰山庄。15日下午,举行了同学会,高一高二班长金忠遥主持,首先热烈欢迎班主任、语文教师杨华柏先生和数学教师郑圣道先生参加同学聚会,并请恩师再次教诲学生。高三班长张永坝汇报了同学会筹备情况和活动安排。张四喜同学代表全体与会同学讲话,随后各位同学自由发言。</p> <p>杨华柏先生 郑圣道先生</p> <p> 晚上聚餐。席间,杨相政、翁莲芬先后清唱了越剧选段,林正芽唱歌,连士友和章美云合唱,尤其是团支部书记鲍洪正作了精彩的表演。还有,班花分别和两位老同学饮了交杯酒,把宴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p> <p> 16日上午,与会同陪两位恩师游览了修葺一新的能仁寺和附近的燕尾瀑等景点。</p> <p><br></p><p> 能仁寺位于雁荡山大龙湫景区锦溪岩畔,是雁荡山十大古刹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初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南宋时已名闻遐迩,鼎盛时期有僧人三百,每日有香客千人,跻身全国三十名寺之列。寺内藏有一口大铁镬,高1.38米,直径2.4米,重18500公斤,系北宋元祐七年(1092)铸造,故能仁寺俗称大镬寺。</p> <p> 昔日风华正茂,同学雁荡;而今年届垂暮,难得相聚。可曾记得,48年前中秋时节,我等少男少女,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从乐清湾边,雁湖岗下,清江之滨,蒲溪之畔,从鸟山花村的四面八方,汇聚到雁荡中学,开始了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涯。在校长郑逊华、尤俊章等领导下,虚心聆听杨华柏、郑圣道、陈孝民、应云璋、王学来等恩师的谆谆教诲,追求真理,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其间互相关爱呵护,历历在目;情似兄弟姐妹,依依在怀。高三乙班的基础为高一丙班,高二时四个班并为三个班,高三毕业时仅为甲乙两个班。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同班学习过的老同学有72位,当欢送张新瑚、滕万国两位同学入伍的“欢送荣行分别纪念”合影时,仅见留校高考冲刺的26位同学身影。我们是母校第二届毕业生,是我国历年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届。当年乙班有10位同学(张新瑚、滕妙林、叶显高、孟常冰、张永坝、徐妙海、吴文辉、徐汝锡、徐才登、林正芽)考取大学,占应试同学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张新瑚同学被全国著名重点高校大学复旦大学录取。后来,还有5位同学(叶锡宏、滕万国、仇宝如、张四喜、章曰智)相继进入高等学府学习,超了应试同学一半。甲班当年考取了5人(包忠星、蔡方权、侯球英、倪桂松、郑邦柱),后来又有4人(谢国华、詹恭定、陈育凤、姚友洪)上大学。母校62届毕业生先后上大学共有24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当年雁中8人参加第三类文科高考,5人录取,远远超过了乐清中学。</p> <p> 三年,在人的一生中虽然是那么短暂。但谁能忘记:每日清晨早操后,从溪坑里背一块石头回来修筑学校围墙;每日中午吃的饭菜,是像泥鳅干似的番莳干配咸菜;每日夜幕降临时,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自修功课!谁能忘记:从泽前埠头抬木头担砖块建造校舍;在下塘田里插秧苗割水稻劳动锻炼;还有,在乌岩尖植树时黑夜抓特务的情景!三年同窗,难忘尊师爱生,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风;难忘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亲如兄弟姐妹的纯洁情谊。真如杨老师在毕业照上的题词:“惜别离,情依依,无限友情影中寄!”</p> <p> 45个春秋,弹指一挥间。无奈终年为公为私劳碌,同学难得聚首,有的至今未能晤面,惟有那一帧帧发黄的老照片,教人引发无尽的回忆。还有,无限怀念驾鹤西去的滕妙林(滕忠铭)、马式琴、陈定辉、黄启田、项亨泰、谢顺波、张怀方、詹恭银等8位老同学(现又有詹王琴、徐卓骐、项亨忠、胡守操、李守志、叶文华、陈祖西、卢西钿、李宗清、杨相福、黄庆元等11位同学仙逝了,超过同学总数的四分之一)。</p> <p> 我们这一代人,人生道路多么坎坷:童年时期,正处于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少年时期,正处于大跃进和国家困难年代;青年时期,又恰逢文化革命年代。但是,我们终于熬过来了,走过来了!现在,我们都快到“古稀之年”,让过去的恩恩怨怨都随着岁月而永远逝去吧!今后,大家都要注意养生保健,吃得好,睡得香,时时快活,天天开心,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p><p> 张永坝 翁莲芬摄影制作 </p><p> 2020.10.05一稿,10.15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