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十一假期,我们将走诗路的哪一段?我和史学社的同学们提前一周就在策划了。</p> <p>这期研学去哪里?怎么去?有多少可行性?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该读哪文章资料?这是每次研学策划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次十一研学想了几种方案,最终选择了去大坪头村,探寻水底乡愁。我先后咨询了本校俞会锋、董仲林老师,还在朋友圈询问了大坪头村委的联系电话。最后徐金超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帮助,联系上了现村委委员,原多年老村长的胡元平先生,敲定了此次研学目的地和路线:从东站至大坪头村(参观红色纪念馆、乡愁博物馆、卧牛岗广场、观景台、乡愁公路)、银星村(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步行至彭顶山村(中餐、观光)、步行至钟井村(参观古井),又步行至板桥上城乡公交车返程。</p> <p>为确定本期的研学,打一个漂亮显目的标语,我先后跟徐金超、俞会锋、唐樟荣、赵品成等老师进行了讨论。最后敲定为"探寻水底乡愁"最为合适。</p> <p>这是前期准备的策划方案及活动公告。</p> <p>微信群分享相关阅读文章及活动温馨提示!</p> <p>活动如期举行。</p><p>10月1日,7:20分东站集合。40分出发。我们一行24人,坐上了往沙溪水碓头方向的城乡大巴车(车票2元)。当我们24人挤上后,车内顿时被挤得严严实实。</p> <p>众所周知,大坪头村是一个有故事可寻的村庄。属浙东唐诗之路"水上诗路"黄泽江水路部分。它的蜕变崛起因缘于为供应宁波淡水资源的"钦寸水库"(即现今又名之的天姥湖)。大坪头村原属新林乡,坐落在盘龙山岗上,原先出门仅靠一条狭窄的盘山公路,是一个山岗上的‘孤村’,缺水闹荒是当地常见的窘态。当地民谚"盘龙岗,盘龙岗,十年九荒,三天无雨苗发黄,下点急雨地冲光"是当时大坪头的真实写照。</p><p>现今的大坪头,因钦寸水库下闸蓄水,省道新江拔线穿村过(把大坪头村一分为二),大坪头也由原来的山顶村,变成了有山有水,三面环湖的半岛"湖边村",是库区风光绝佳的几个村庄之一。</p><p>这个村庄建有乡愁博物馆,红色纪念馆、还有正在营建缩小版的"胡卜古村"。故而选择此地研学很有价值。</p> <p>新昌县钦寸水库位于曹娥江支流黄泽江中段,水源地为新昌县沙溪镇,由雪溪江、真诏江、沙溪江汇聚而成。是浙东引水与水资源配置及曹娥江防洪治理的重要工程。</p><p>这座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国家大(二)型水库,总库容2.44亿立方米,预计项目总投资将超过60亿元(实际70亿)。成功围堰截流后,钦寸水库工程将全面提速,预计2016年完成大坝主体工程建设,2017年水库投入运行。</p><p>届时,钦寸水库的汩汩清泉将通过总长28937米的输水隧洞,送往宁波奉化区溪口镇的亭下水库,再通过支流到宁波城区进行统一调配,每年可向宁波市提供1.26亿立方米优质水,更可为宁波向海岛舟山供水创造条件。(引自百度百科)</p> <p>本次研学游的带领人为大坪头村曾经当了廿十多年"老"村长的年纪不过五十的胡元平叔叔。他早早的在村委大楼等我们的到来了。见我们进村,他远远地迎来,给同学们介绍起了本次游学行程安排。</p> <p>年轻的老村长"胡元平"叔叔为同学们深情地讲解。</p> <p>在胡叔叔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红色记忆馆"</p> <p><b>听胡叔叔讲述了梁柏台的革命故事:</b></p><p><b>梁柏台(1899年~1935年),又名越庐、月庐,字苏生,号梯云,出生于新林乡查林村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重要领导人 ,是中华苏维埃政府第一任检察长 ,是第一位司法部长 ,我人民法制建设和 人民司法 的开拓者 ,劳动感化教育的创始人 ,是新昌人民的骄傲 。查林村 原建有梁柏台故居 ,因钦寸水库 ,淹没水底 。为了纪念他 ,把新林特大桥命名为梁柏台大桥 ,在银星村也正建造他的纪念馆 。</b></p> <p>梁柏台还是“反腐先驱”,是苏维埃政权时期反腐第一人,提议了并参与起草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和指控熊仙璧贪污渎职一案,这是红色政权建设中惩治贪污浪费的重大事件,至今被人传颂。</p> <p>梁柏台是新林人的骄傲,继承梁柏台遗志的当代新林共产党又做了什么?"红色记忆馆"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当代"追梦人"的"党建风采″。</p> <p>钦寸水库建成后,新林乡有16个村淹没水底,现在剩下6个村:大坪头、银星、彭顶山、龙皇堂、祝家庄、杨树坪。</p><p>胡元平说:现在我们这里的每一个村庄的建设力图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p> <p>大坪头村党建风采</p> <p>龙皇堂党建</p> <p>银星村党建</p> <p>彭顶山村党建</p> <p>祝家庄党建</p> <p>杨树坪党建</p> <p>跨越天姥湖的梁柏台大桥(也称新林特大桥)</p> <p>从民国时起,就有设想建宁波新昌跨区域调水的大水库,以解决四明山两侧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水患频发的黄泽江世界;一个是缺水焦渴的宁波地界。(以四明山两侧分别孕育了两条江,一条在绍兴新昌县山区逶迤曲折,注入曹娥江,名黄泽江;另一条流经穿越平坦的宁波,奔向甬江,名奉化江。)而历时十年,奋战八年建成的浙江省首个跨流域引水、跨地区合作共建钦寸水库正式启用,两地面临的困境开始被打破。</p><p>千年前的李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把赞美留给了天姥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美好遐想。而今,高峡出平湖,湖光倒影里的天姥湖,早已把诗人国度里的梦幻仙境变成真实,这是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的人与自然的和合仙境。</p><p>而创造这一切的,一是离不开是攻坚克难的水利建设者,二是离不开近一万二千名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库区移民,三是离不开将心比心、默默奉献的移民干部。</p><p>胡元平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说自己19岁高中毕业,21岁当上村长,一干就是28年。新林乡16个村庄的搬迁工作都参与过,许多项目建设都经手过。农村的拆迁工作真是难做呀!他感慨说。</p> <p>高峡出平湖,美丽的天姥湖</p> <p>创造这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的人与自然的和合仙境,离不开将心比心、默默奉献的移民干部。</p><p>胡元平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说自己19岁高中毕业,21岁当上村长,一干就是28年。新林乡16个村庄的搬迁工作都参与过,许多项目建设都经手过。农村的拆迁工作真是难做呀!他感慨说。</p> <p>创造这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的人与自然的和合仙境,更离不开这淹没水底的28个行政村,近一万二千多名移民,抛家离舍、背井离乡,重建家园的艰辛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如何保留曾经家园的念想?以解乡愁之苦?"说着胡元平把同学们带到了一巷之隔"乡愁博物馆"。</p> <p>我的家园即将沉入水底。(图片来自网络)</p> <p>乡愁博物馆</p> <p>进入乡愁博物馆,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棵大树,大树底下一把躺椅,几把竹椅。宛如老家大树下的庭院,等待晚归的游子。</p> <p>故乡已经在水底,回不去了。可是记忆可以上墙。墙上的新林记忆,把原新林乡二十二个村庄航拍原貌,放大以图片形式上墙。</p> <p>胡元平手指向照片中的公路说:"这就是原先通往宁波的老路!已绝大部分在水底了!"</p> <p>新建钦寸水库淹没的土地面积10635亩,淹没各类房屋66.64万平方米。淹没影响了28个行政村,有水库移民11355人。近60%是安置在新昌,另近40%安置在宁波。</p> <p>移民去了哪里?标示的一清二楚。</p> <p>胡元平叔叔为同学们讲述乡愁博物馆的创建的价值与意义。它的建造不仅是为了告慰和安放近一万二千多名移民思乡情,更是为了告诉他们的子孙后代,他们祖辈曾在这里生息、创造过,这里曾是一方热土,留下过属于他们的故事和文明。为了水库建设,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被迫牵移,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感恩他们所作出的牺牲。</p> <p>如何安放水底乡村、库区移民的乡愁?六七十年代,咱们新昌修巧英水库时没有考滤;咱们修沃洲湖也未考虑。21世纪的我们这代人应该有所考虑。</p> <p>2008年,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巧英水库进行维修。排干水后,现出的七十年代村庄、山川面貌。一批批移民从外地赶来参观曾经的水底家园。这份悲壮,令人动容。</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40多年前,修沃洲湖时,</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360户村民搬家。40多年后,500多名</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黄坛人首次聚首过中秋。那剪不掉的亲情和乡愁啊!</span></p> <p>乡愁博馆内展示了村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使用过的大凉床、八仙桌、彩瓶、石磨、煤油灯等展品。其间摆放力求最大程度还原新林乡农村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面貌。寄托人们浓浓的乡愁。</p> <p>土灶头、大水缸,通自来水前,新昌农村的标配。手工石磨豆用的工具、豆腐木桶,没有点年纪的人一般不会用。</p> <p>菜橱、八仙桌,上方的照相架,基本也是上世纪农村人生活中标配。</p> <p>大凉床。能打上这样的一张凉床,基本上是一户中等人家了。打上一张大凉床也是改开前农村人结婚的标配。</p> <p>"蚕桑,纺车,社戏,木筏,蓑衣,碇石文化。这一桩桩一件件重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如此的激动啊!脑海中曾经的记忆,变得如此清晰。这是故乡,这是梦。这是最有意义的。"钱芝卿同学说。</p> <p><span style="color: rgb(43, 54, 72);">收藏于馆内,除了各类日常生活器具外,还有各类农耕时代出行及生产工具。如木筏、蓑衣、曲辕犁、篾器、篓筐等;各类农事生产的场景;老旧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等也都汇聚于此;总之,力图再现库区移民所创造的耕读文化、台门文化、戏曲文化、庙会文化、碇石文化、水文化、桥文化、井文化、树文化等等。</span></p> <p>棕匠所用的穿棕工具</p> <p>胡元平的示范</p> <p>碇石文化</p><p>弹石路?卵石墙?农村水泥路未浇筑前,都是用卵形的石头弹成美丽的图案,供成行走。这种路,滤水、环保。但显然不利于尖跟高跟鞋行走。</p> <p>这东东是干什么?同学们问。素素老师答:压咸菜缸的😂</p> <p>胡元平叔叔拿起示范说:练功人练功用的。当然不练功时,也压咸菜😂</p> <p>台门文化</p> <p>胡卜村的古台门之胡柏藩故居。胡元平指着檐砖上的花纹说:这些花纹都很精致,描绘的栩栩如生。有些还画些历史故事。</p> <p>现上市民企新合成公司老总胡柏藩先生的老家。</p> <p>书院文化</p> <p>桥文化</p><p>每一路桥背后都有他自己的风霜与故事。</p><p>胡元平叔叔给同学讲述淹在水底的曾经的各种形制的桥和桥的故事。</p> <p>这座木桥,是竹岸通往东岸的必经之桥。</p> <p>胡叔叔给同学们讲述吕立春老师所摄的竹岸人"缴公粮"的情形</p> <p>这张照片是未摆拍过的,是一位摄影大师抓拍之作!完全原生态真实之作!</p> <p>纺车</p> <p>蚕桑文化</p> <p>旧蓑衣</p> <p>竹筏</p> <p>戏曲行头</p> <p>乡主庙会盛况。胡元平介绍每年的正月十三,要举行乡主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来会集。三十六,都有装扮。</p> <p>出了乡愁博物馆,便来到"乡愁广场"。广场的建设都是利用水底乡村的旧砖旧瓦,广场二十多个小石礅子,代表二十二个村庄,每个石礅大致按照原来村庄的位置放置,意在保留这份水底乡愁。</p> <p>每位同学坐了一个代表原新林二十二个村庄小石礅子,快乐的合了影。</p> <p>与大汪汪玩得不亦乐呼。</p> <p>出了广场,同学们在胡叔叔指引下来到了卧牛岗广场。</p> <p>卧牛场的传说则是有关大坪头由来的传说。(<span style="color: rgb(2, 62, 93); background-color: rgb(170, 226, 255);">大坪头村起源于梅溪湖氏文一公派下第廿三世祖琬,相传胡琬在胡卜村南岗放牛,发现牛不见了,遍寻不着。后见牛卧于岗坪草丛,旁边多了一只刚产下的牛犊。胡琬回家与父母商议,认为母牛产子之地背靠土山,是块温和的热地,适宜居住。而胡卜家人丁兴旺,住屋狭窄,已需分迁。父母同意胡琬到那里安家落户,一天他挑着箩筐举家迁往新家,经过很陡的山岭,挑着的箩筐一摇一晃,一口青花瓷碗晃出来摔成七片,妻子安慰说,碗分七块是个好兆头,预示以后人丁大发,会发到七房。胡琬转忧为喜,带着七块碎瓷继续上路,翻山越岭,在母牛产犊的地方住下来。至廿九世锦麟生五子,其弟锦文生七子,派下分七房,人丁兴旺,后更是发展成如今规模。摘自一8钱芝卿的整理)</span></p> <p>同学们在卧牛广场的休闲、小憩。</p> <p>前往胡氏祠堂承裕祠堂参观。</p> <p>正在整修的承裕祠堂。</p> <p>整修前(图片来自娄国耀手机摄影公众号)</p> <p>大坪头观景台</p> <p>大坪头环湖公路,胡元平叔叔给孩子们一路讲解淹在水底每一个乡村的大致位置。</p> <p>“这是钦寸水库里唯一一个小岛”,胡元平手指着小岛说,“它所在的位置就是原先的岩头卜村。”</p> <p>胡叔叔一路护送我们到村口。行走间,素素老师随口问格局见识不凡的他:“现在的农村,很少有他这样的70后留村。是什么原因,让你留在了大坪头?”胡元平接话说:“我21岁当村长,一当就二十八。不是因为没有机会出处干",他接着说:“以前的农村,总有一些乡贤留下,如朝廷当过官,或者是隐退,或者是告老还乡。总有这样的人,可以帮村民写写东西,出出主意,甚至担当教化百姓之责,可这三五十年来,很少有了。没文化的农民很可怜的,遇到个事情,没个明白人可商量,造个屋,批个地基,没个人写张申请报告,很难的,这些让我留了下来。”这一段朴实的话,让我们心生敬意。叶吕楠同学说,胡叔叔是他的偶像了。任怡倩说:致敬有情怀的老村长!</p><p>胡叔叔无意间的一段话,给了同学们深深的人生启迪。</p><p>他陪着我们走到了村口,告诉我们下一站路线。目送着依依不舍的同学们离开。</p> <p>同学们根据胡叔叔的指引,走上了梁柏台大桥,去探寻新的站一一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p> <p>步行约半小时,问了若干村民,我们终于找到了正在建造并且主体建筑已经完工,但空无一人也无任何物件的梁柏台纪念馆。同学们登楼匆匆参观了一番,表示建成后一定再来。</p> <p>合影留念。</p> <p>离开梁柏台纪念馆,我们再一路步行,另寻下一站:网红打卡地彭顶山村。</p> <p>一路走啊走,走啊走。我们走在一条两边种满金桂又正盛开的路上。甜丝丝的桂花香,把一群人鼻子都香掉了😂。我们走着走着,已经到十一点半,肚子饿了,嘴巴渴了,想着找到一个村庄,讨口水喝。可是诺大的崭新的银星,却难找一家店,大中午的,也难见一个人。只有一只孤零零的老狗站路中央,默默地看着我们这群陌生的少年们经过。</p> <p>十二点,终于到了彭顶山村,终于可以坐下来补给能量了。餐费AA平摊,每人48元。有鸡肉、红烧肉、红烧鱼、红烧大猪肠、豆腐干小炒等若干菜。吃得够饱。但有一碗菜,小鲜都不喜动筷,哈!是那碗苋菜梗加臭豆腐😂</p> <p>有一碗菜,小鲜都不喜动筷,哈!就是这苋菜梗加臭豆腐😂</p> <p>吃罢中餐,环湖游呀游,这一游,你不得不赞叹彭顶山的风光。不得不说三面环湖的彭顶山,不愧是网红打卡地。几个观光点上,随处可见扎帐露营的家庭。五颜六色的帐篷,镶嵌在青山碧水,这样的洗尘洗肺洗凡俗,顿觉人间美好值得把持!</p> <p>第二、三任史学社社长与素素老师合影。其中第二任社长(右男)章斌锋已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他主动申请加入这次活动。</p> <p>👏一对惬意的小孩😂👍</p> <p>最后,我们都在这美丽的观光台上留下了欢快的大合影。Very nice!</p><p>(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