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你最后一次看到打铁是什么时候?</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还是五年前?</p><p class="ql-block"> 还是压根儿就没见过?</p><p class="ql-block"> 10月6日,与泸州摄影 之家 俱乐部的V影、青青、雷鸣、燕子、漫骑蜗牛、天灵灵等影友一行10人前往长滩古镇釆风,忽然被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吸引住了,据当地居民说这有一间几十年历史的铁匠铺,是93岁的老林和他70多岁的儿子坚守着这份传承。</p><p class="ql-block"> 影友们也想记录一下这不多见的老手艺。与其交流时老人很健谈,犹如他的手艺一样,舒缓而不急,诉说着他记忆里的打铁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打铁已经不多见了,老林说现在的年轻人没人喜欢这枯燥、挣钱少的营生,也没人会接手他的手艺。也许要不了多久,这方炉台就该寂寞归隐了。</p><p class="ql-block"> 头戴一顶薄毛线帽,身上的长袖长裤,沾满黑色的铁屑,还有很多数不清的破洞。这是93岁的老林每日的着装,即使是炎炎夏日,也不例外。这与他的职业有关,他是一名打铁匠,一个与铁打了70多年交道的手工艺人。</p> <p class="ql-block"> 老林是土生土长的泸州人,20多岁时开始学艺,学成后开了这家铁匠铺,到如今却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农村打铁是门吃香的手艺活。 老林随父亲学艺,学得了基本功。在那个乡乡都有铁匠铺的年代,也决定自立门户,在老街上弄了一间小屋,开始了他的打铁之路。滚烫的炉台以及各个型号的铁锤、钳子应有尽有,这间敞开的小屋里,堆满了打铁的工具和材料,这也是老林如数家珍的宝贝。</p> <p>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语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无论春夏秋冬,他们都要围在火炉边干活,特别是到了夏日更为难熬。打铁的环境也艰苦,满屋黑黑的铁屑,一些小烫伤更为难免。所以,如今已没人愿意学打铁。可在叮叮当当的世界里度过,老林早已习惯,也乐在其中。</p> <p> 能够跟百姓带来方便,是老林做下去的动力和支撑,在这个机械化时代,手工行业越来越没有了市场。小作坊式的打铁铺早就被流水线的工厂所代替。如今全泸州地区也找不出来几家铁匠铺了。</p><p> 老林的儿子话不多,一直忙乎着配合辅助老林打铁,合力经营这家铁匠铺。</p> <p> 每件产品都是定制款。锄头、镰刀、砍柴刀…….形状各异的农具,就在这间小屋里诞生。只见老林把一块2公分厚的铁块放到炉子里烧,几分钟后用铁钳将通红的铁块取出放到铁砧上捶打,小锤指挥,大锤捶打很有讲究,叮当叮当很有节奏。形状、厚薄,都在捶打下形成。丶</p> <p> 一件刀具好不好用,关乎取材、捶打、成型、淬火等十几道工序。"从选料开始每个步骤都有讲究。如烧铁的时候要注意火候,既要将铁烧熟,又不能烧化了。捶打的时候要注意压得厚薄均匀,锤几下,如何锤出形状。随着铁坯加热的需要,炉子中的火苗被鼓风箱吹得呼呼直蹿。火候一到,老林麻利地将烧红适度的铁坯夹到砧子上,指挥儿子抡起大锤锻打。老林左手握铁钳翻动铁坯,右手挥动小锤,用一种特定的击打方式指点大锤需要击中的位置和力度。随着"丁冬、丁冬"的有节奏的响声,几个回合下来,铁坯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铁器。再次回炉后,老林夹着回火的铁器伸进水缸里淬火。"口兹"的一声,一阵白烟冒起,红彤彤的铁器瞬间变成了铁青色。淬火完成,整个打造过程结束。</p> <p> 虽然自己的生意只够糊口……</p><p> 虽然手上有各种烫伤的疤痕……</p><p> 虽然大分贝的捶打令他听不见太轻的声音……</p><p> 老林依旧守候着这份工作,因为他不觉得这是辛苦与枯燥,因为他把打铁当做一门艺术,乡亲们认可、爱用这一件件"作品",是对他最大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影友体验打铁</p> <p>摄影俱乐部成员与老林父子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