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的流沙河!

荣光焕发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鲁西北,是一个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平原小村庄。地处陵城区郑家寨镇(原陵县郑寨公社),位于陵城区(原陵县)、临邑县、禹城市(原禹城县)、平原县四县交界之处。全村共有一百多户人家,四百多口人。</p><p class="ql-block"> 村前南面的一公里处,有一条自西南逶迤向东北的小河流、俗称沙河,是黄河古道分支流经家乡村庄的一个末端小支流,河底不太深,河床很宽,雨季黄河水丰时,河水有几十米宽,枯水期时则会经常出现断流。</p> <p class="ql-block">  黄河水的泥沙很多,日积月累,沿小沙河两岸边和河床的底部,就堆成了厚厚的沙土层,太阳光照射下远远的望去,亮晶晶的像极了海边金色的沙滩。但那时候的人们,可没有现在的人们休闲旅游观光的浪漫情怀!那时候的人们缺衣少食,整天在为填饱肚子在奔波发愁,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和闲情逸致,来欣赏这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景。反而恼怒经常漫天飞舞的沙土,带给他们的贫瘠和无尽的烦恼。</p> <p class="ql-block">  听老人说,那时候人们就怕刮大风,大风一起,肆掠的狂风席卷着沙土漫天飞舞,吹得人们眼睛都睁不开了,透过了门缝和窗户缝隙吹进屋里,家里炕上地下都是薄薄厚厚的一层。种庄稼的土地,沿小沙河两岸数十里内,久而久之都成了沙土地,种庄稼就成了大难题。有诗为证:大风起,沙满天,炕头上的沙土簸萁端。谷雨到,要生产,地播八遍没有苗…….</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土地贫瘠,种的庄稼收成本来就少,再加上沙土的侵蚀,人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喝“粘粥”吃“地瓜”是家常便饭。“粘粥”就是把玉米磨成细的面粉,加水熬成糊状,可稀可稠称为“粘粥”,吃饭一家人熬上一锅,大人孩子喝上两碗,再吃点地瓜肚子填满了就算饱了!</p> <p class="ql-block">  但沙土有一个好处,家里生了小孩,大人们白天都得下地干活,没有钱和布给孩子做尿布,只好用自己织的白粗布,缝一个大点裤子,里面装满了沙土给孩子穿上,脚脖子钉上布条扎紧,夏天往炕里面一放,冬天用被子把孩子再围一下,沙土很重孩子想挪动也挪动不了,不必担心孩子会掉下炕来磕了碰了,门一关就下地干活去了,孩子拉了尿了都在沙土裤子里,就这样一待就是半天,回来沙土裤子一倒一换完事。附近的乡、村甚至几十里开外的人家,都会推着车子来运沙土。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少的有两、三个孩子,一般的都有四、五个,最多的有七、八个,甚至还有更多的,全都是这样养大的。大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天,实在没有再抱孩子的欲望,重视早期教育的大人,会在孩子头顶上,悬挂纸质或者高粱條秫杆串起来类似风铃样吊物玩具,这样已经是很超前的早期教育啦!</p> <p class="ql-block">  但那沙河的水,却清澈见底致净致纯,就像那时候人们的心田一般,纯洁的绝无一点杂质,喝上一口甘甜如蜜,沁人心田,让人回味无穷。每逢夏日酷暑来临,小沙河就成了孩子们避暑戏水的天堂,放学以后,背着柳条筐,说是去给羊拔草,却都不约而同结伴一头扎进了小沙河里,尽情戏水追逐,扎猛子、狗刨、沉在水下比时间。沙河水断流时还截流逮鱼,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天然浴场和恩赐,等太阳偏西玩够了疯够了,就草草的拔一点草,虚虚蒙蒙背回家应付了事,还有的干脆直接砍点槐树枝叶背回家,为了这些事小时候没少挨父亲的训斥打骂!</p> <p class="ql-block">  父亲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回国后,没有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回到了生养他的家乡参加农村建设。那时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家乡有了土地,都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上安逸平稳的幸福生活!父亲是独子,爷爷奶奶已经过世,父亲感觉亏欠爷爷奶奶太多,所以毅然决然回到老家,这样每年就能给已故的老人墓前添点新土烧点纸钱,以尽孝道。</p> <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到了他魂牵梦绕、日夜思念的家乡以后,经历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和乡亲们一起,引沙河的水灌溉盐碱地沉盐治碱,沿沙河两岸植树防风治理风沙,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战,终于将风沙盐碱滩都变成了良田,使村里的人们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和现在比,可谓是差别太大了!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是相对以前,我童年的记忆,常年以高粱米面、玉米面、地瓜为主食,辅食蔬菜就是常年吃萝卜腌制的咸菜。白面的馍馍(就是馒头)是奢侈品,只有在春节和麦收时节,才能吃上那么几天!那时春节去亲戚家拜年带的礼品,就是自己家做的签子馍馍,条件好点家庭就带两包点心做礼品。但那时人们的思想很“红”,境界很高,心思都很单纯,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人和人之间襟怀坦诚,相互之间绝无隐瞒、藏着掖着勾心斗角的心思,邻里之间有事都倾心想帮,干部更是事事带头跑在前面。记得分口粮地瓜,会计带着人在地里,按人口分好堆成一堆一堆的,就放地里,然后在比较大的地瓜上刻上名字放在最顶上,人们收工后用独轮车和口袋、麻袋运回家做口粮,绝无丢失差错之虞。</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大队的一匹马,因为牙口太老了,又因为着凉风寒奄奄一息,父亲他们商量,决定把马杀掉,把肉分给社员改善一下生活,当时的饲养员四爷爷,抱着马头痛苦流涕老泪纵横,马肉按斤数、部位分成小块,群众按人口取肉,父亲他们是大队干部最后取肉,四爷爷说什么也不要肉,他脸上挂满泪珠泣不成声的说:你们拿去吃吧!我真的是实在咽不下去啊!那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着实让人动容,让现在的人们汗颜!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苦啦!物质实在是太匮乏啦!孩子们添置件新衣服,吃上块糖也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得到满足,猪肉也只有过阴历年时,全家才能买上个两、三斤,一家人沾沾荤腥,大人还惦记着春节后招待客人用!</p> <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的生活是大大的改善提高了,物质也空前的丰富,可以说是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但我却时常想起父辈们他们那些人,想起村前那条清澈透底、纯洁瑕净的流沙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种想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他们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就像从来不曾远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想念那个记忆中的、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想念早逝的父亲和他们那个时候的人们!想念那条流沙河里的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想念那条清清净净的致净致纯的流沙河!</p><p class="ql-block"><br></p> <p>图片来源于网络</p><p>图文编辑:卢关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