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忆旧——放木簰

许马尔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桐江忆旧——放木簰 </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许马尔</p><p> 木簰又称木排、木筏,古称桴,是将多根原木、原条或竹材编扎成一定形状,利用自身浮力在水上运输的组合体,它是木材水运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利用木簰运送毛竹、木材和作为交通工具的记载。</p><p> 桐庐旧有“七省通衢”、“东南要津”之称,除当地山区盛产竹木柴炭之外,其上游如昌化、于潜及分水等地的竹木柴炭均要经分水江到桐庐港汇集后再外运,因此,桐庐县城是当年钱塘江中游主要货物集散之地,而簰运又是最为原始的一种运输方式。</p><p> 如今,这一流行数千年的传统运输方式,随着陆上现代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木材运输由水运改为陆运后,富春江、分水江及各大溪流也就没有了木簰这种运输方式。簰运随着富春江的东流之水,载着昔日放簰人的酸楚和辛苦已经遥远而去,但是,那种放簰的激越与雄浑豪放,似乎还时时在我的心头激荡!</p><p> 山区的木材一般都在冬季采伐,山农从山上采伐下来的木材,均要先背至村庄附近的溪边堆集,待到第二年的雨季溪水上涨后,扎成捆子簰顺着溪流放入两江再到桐庐汇集,经桐庐的木材过塘行再卖给外地的水客。</p><p> 昌化、於潜、分水等山区的木材扎成捆子簰后,从分水江上游的前溪、后溪等一条条溪流放伐下来时,,从分水江上游的前溪、后溪等一条条溪流放伐下来的木簰,因为当天不会到目的地,而木簰上又不能搭建篷舍可以住宿,山客们大多会在木簰泊岸的沿江农家或旅舍投宿,民国时印渚埠的天方旅馆就是分水江上游放簰山客常住之地。</p><p> 分水江上放木簰的动力主要靠江水的流速,不用桨划橹摇,但木簰需要控制方向,这就需要有个“舵”来掌握方向,这个舵就是簰棹。故放簰工具除撑篙以外,一副簰棹那是不能少的用具。</p><p> 簰棹是用一支杉树木劈成的,先将杉树根端两边劈去,削成一片浆叶形状,而树梢段削成细圆形,作为握手用的棹柄。簰棹其实就是一帖木簰的舵板,靠左右划动来把握木簰方向的,只不过它和船上舵板的不同之处,簰棹是架设在木簰前首链擂上的。当木簰闯滩过峡时,山客们站在簰前头,用力握起小碗粗的棹柄,象摆动的鱼尾一样地把握着方向,劈波斩浪地冲过一道又一道险关。</p><p> 山客在溪坑里撑木簰是一门既辛苦又危险的行当,溪水太小木簰会通不过,有的只能一根根放木,如果遇上太大的洪水,一条条溪流一改平时温文尔雅的儒态,霎时变得张狂不驯起来,泥沙俱下,一片混沌,木簰在浪涛中跌宕起伏,一会儿高扬跃起升空,一会儿又低头猛扎水里。在这种场合放木簰,一个个放簰人像似久经风雨考验的勇士一样,无论风浪如何惊险骇悚,都得像钉子一样地粘在木簰上,手捏撑篙,随着木簰上下颠簸如轻燕一般掠过河面,绕过险礁危岩,浩浩荡荡而去。</p><p><br data-filtered="filtered"></p> <p>  放簰人不仅要有力气,而且身子骨也要十分灵活,尤其在危岩急弯地段,若是没有力气与技术来对付,极有可能不是簰头撞上危岩,就是木簰横拦河流,最后造成簰散人亡为止。他们一直要待木簰放至尖山脚江段后一块悬在心头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因为这个地方会有另一拨放簰人划着荡船等在那儿接簰的,由他们再从尖山脚把木簰放到县城木簰头。</p><p> 山客把木簰送到木簰头经过塘行交割,木材才变卖成现钱,他们脚穿一双山鞋袜,肩上背着支撑簰的小毛竹,竹上挂着蓑衣箬帽和刚买回的日用百货,连夜往回家的路上赶。有时他们肩上的那支小毛竹,当地居民会拿支短的棍子或者二三角钱,把山客肩上的小毛竹调过来或买来派用场,大多山客这时也很乐意这样的交换。</p><p> 富春江上游如开化等地的木簰经衢江、兰江,有的也在桐庐交割后再往外地运送,因开化至桐庐需要多日才会到达,故簰工大多会在木簰上用细木料搭建架子,然后盖上茅草,建起一个篷舍作为生活起用,而桐庐县城放木簰的人因为是渔民,有渔船相随,故不会在木簰上搭建篷舍。开化等地的木簰放至桐庐“拢塘”后,然后雇上一只荡船将放簰用的排棹、篾链以及被头铺盖等生活用具运回开化等地。</p><p> 在富春江上放簰的人以许、孙两姓的渔民为主,他们在木簰放运前,还得在木簰头江面上将山客的梱子排重新拆散再做成一贴贴大木簰,而且还得有不少的工具才行,如吊排缚排的篾链就有龙簰、青芯、青索、花带四种。这些链均为竹篾制成。其中龙簰是一种又粗又长的篾链,平时需8人以上才能抬动,此链大多在洪水期吊木簰用。青芯、青索、花带则为扎簰、捆簰所用。</p><p> 各地山客送到桐庐的捆子簰,经放簰人做成一贴帖的木簰,得有量码、撬簰、拼簰、捆簰这四道工序,撬簰又称叠簰、拖簰,即将木材按不同尺码、材类做成两头齐整,层层用藤篾扎牢的小簰;拼簰即将每横小簰按种类,运送的目的地等归类拼成一帖大簰;捆簰又称撬簰,得用木头作横梁,用青芯链将每横簰捆紧,并在簰的前后捆撬各两个链擂,链擂系停泊时吊缚簰及竖桅杆扬帆或拉纤之用。</p><p> 放簰人在撬簰時,几乎人人会在手上拿一支“捞钩”的工具,这种捞钩与撑船人捞钩有所不同,是因为这个铁制的捞钩头除有一只钩子以外,还有一扁扁的直头,这个直头除船上人捞钩可撑以外,它还有半凿、提、拖、推、带等用途。</p><p> 捞钩是一种仿似古代兵器钩镰枪的竹柄工具,可以用前端的尖剌来戳住木材往水里推,也可以用“枪剌”下方的钉钩来钩住木材,往需要的地方拉。其头又可以当凿子,例如若要将扎在一起的木料分开,用它往籐上一凿,就起到了凿子的作用,扎簰籐条就凿断了;而要把远处的木料往身边拖,只要将捞钩头往木头上一戳,捞钩头戳进木内,你就可往身边拖了;又比如想把木料叠至上层,簰工不需要弯腰用双手去捧木料,只要用力将捞钩往木料上头与末梢分别一戳,直着身子就可以把木头提起来。</p><p> 有些杂木也要通过簰的方式运往外地,但它们比重大易沉,故一根根要将其拖到杉木簰上,让它们作为“乘客”,搭乘着杉木簰送到目的地。</p><p> 富春江上放簰人的生活很艰辛,操此业者皆为当年浮家荡宅的渔民,而且以孙与许两姓渔民为多。虽说那时桐庐的木材经营很兴旺,但毕竟僧多粥少,数以百计的放簰人要揽到一趟放木簰的生意也是不容易的。有的数月或半年也轮不到一趟放簰的生活,无奈中只得去捕鱼或给货船当伙计糊口营生。当年桐庐境內有四副大网“木簰头大网”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放簰之余用来捕鱼的一种主要工具。</p><p>  “木簰上带信”这是桐庐人形容托付人办事不及时的俗语,因为放木簰是时间估计不准的一种行当,从桐庐人工放簰至杭州,若是顺风急水就会快一点,如果遇上顶风潮水耗上个把月也说不定的。</p><p>  上世纪“放卫星”的那个年代,桐庐曾经放过一帖最长的木簰,其簰头已经快到窄溪了,而簰尾则还没有转岀桐君山,长度足足30华里。因为,人家农民都亩产几十万斤了,放簰人也得把卫星放上天才是啊!</p><p><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4年4月4日</p><p><br data-filtered="filtere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