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屏影像演岁月,回首苦乐绎人生》</p><p><br></p><p> 也许是因为整日工作忙碌的原因,这么多年了,我竟没有好好坐下来看过电视。以至于,我家的电视机换掉了好几个,我就连电视遥控器也没有学会用。</p><p><br></p><p> 直到年逾半百,开始在家抱孙子,才算是真的能安下心来享受一下电视节目带给人的快乐了。奈何,坐在沙发上,怀里揽着小外孙,想要打开电视机解解闷,却发现如今的遥控器竟变得光秃秃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键,让本就笨拙的我摁来摁去,无论怎样也找不到开机键。喊来女儿帮我打开电视,笑过之后,是深深的感叹,感叹自己思想的落后,感叹电子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是感叹记忆中那些曾经与看电视有关的发黄岁月。</p><p><br></p><p> 在我十来岁时,我们街里一户脸面朝外的有钱人家添了一台电视机。那会儿,除了对刚刚接触到的电视机感觉特别稀罕之外,让人欲罢不能的就是电视机里面的节目了。那时最具有诱惑力的电视连续剧当属《霍元甲》和《陈真转》了,那一集集惊心动魄的打斗情节,让本就娱乐生活严重贫乏的村民如同发了疯一般的着迷。晚饭草草扒拉几口,就往有电视机的这家跑。气喘吁吁的从街东头跑到街西头,还没进屋就听到了霍元甲的主题歌在唱了:“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慌慌张张挤进去,发现早已没了自己的自足之地,人们站着的,坐着的,蹲着的,甚至还有个别人把人家油罐子抱出来当坐凳。偷瞄主人几眼,确是看到一张铁青的脸,脸上强挤着秋霜一样的笑容。但是,主人这样无可奈何的气恼心情,是无论如何也传递不给看客的,因为大家的眼珠子都盯在了电视上,任你有多恼火,只要没有往外轰,这满屋子人的脸皮都变得如城墙一样厚了。</p><p><br></p><p> 大约又过了一两年,为了丰富乡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村里大队部新买了一部电视机,专门供大家晚上看。供销社门口是一大块闲地,就在门口右侧用砖砌了一个挺高的竖台子,上面有一个洋灰抹制的小屋,还有个小铁门,电视机就放在里面。每天晚饭过后,人们就各自带着板凳来占领最佳位置,有专门看管电视机的人员会过来打开电视并应乡亲们的要求来调节频道。上了年岁的喜欢看戏曲片,小孩子爱看战斗片,争相呼喊着各自喜欢的节目,倒是把管理员弄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番争执过后,自是几人欢喜几人忧。管理员踩着梯子撅屁股怄腰地调了半天频道,因为节目没有顺了大爷大婶的意,最后还要挨他们一顿骂。不满意归不满意,人们嘟哝着也是不肯离去的,就这样坐着小板凳,仰着头卖劲地看,因为小小屏幕上的人会动会说话,这就足以让整天和泥土打交道的乡亲们惊奇万分了。</p><p><br></p><p> 1985年,嫂子嫁到了我家,于是,我家终于也有了电视机。她陪嫁过来的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成了我家的骄傲。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机逐渐多了起来,但是,一条街里总共也没有四五台,所以,乡亲们还是会凑过来看电视的。这个吸引人的好东西,一时间把我家也是搅和的热闹非凡。每天晚饭过后,赶来看电视的人们就陆续挤满了屋子。床沿上,屋底下,吸烟的,喝水的,还有讲解电视内容的,不大的两间房简直成了大戏台。后来,小侄子出生以后,爱看电视的人们怕影响了孩子睡觉,就自觉的停止了往我家奔跑的脚步,只是,心里边那种难耐的电视情结,让他们实在难熬。一向思想开明的哥嫂看大家想看电视又不好意思过来,也是于心不忍,后来,为了大家方便,就干脆把电视机搬到了我父母的房间。没有了顾虑,看电视的人们又逐渐多了起来,好客的父亲还每天准备一盒子烟丝,无偿提供给那些看电视的客人,所以,屋子里常常是烟雾缭绕,常惹得母亲暗地里抱怨。</p><p><br></p><p> 不曾想,父亲的好客大度,竟引来了一个大烟鬼。因为家里穷,年近三十还没有娶上媳妇的一个光棍汉,按照乡亲辈,是管父亲喊叔的,所以,一声叔,叫的父亲没有了原则。烟丝烟纸摆在桌上,缸子暖壶伸手即摸,如此高级的待遇,让这个光棍汉如同升了仙一般的开心。在看电视之余,我常常暗地里观察这个家伙,只见他嘴里叼着烟,手里还不忘卷着下一支,貌似看电视看的津津有味,倒不如说是抽烟抽的更过瘾。光棍汉是每晚即来,手不停嘴不停的一根接一根的摆弄烟,而且每回都是最后一个走人,不等到电视屏幕上打出明天再见是绝对不肯离开的,临走了还要狠狠卷上一根烟才罢休。</p><p><br></p><p> 时间久了,我不由得对他是万分讨厌,陪着这个大烟鬼熬到半夜锁不了街门,真是越想越气。那天,将近半夜十二点,他还没有走的意思,我思来想去也没有办法撵他走。最后,实在没辙了,我就偷偷敲响了哥哥的房门,把烦恼对他诉说了一番。哥哥眼睛一眨,对我摆摆手,蹑手蹑脚的登梯上了房,把插在窑洞里面的天线杆子轻轻一转,电视机瞬间就没了影像,接着数不清的黑白点点就刺啦啦的响起来。可是,尽管这样,那个光棍汉还是没有走的意思,他的嘴巴里照样使劲嘬着烟,目光依旧盯着电视屏幕看个不休。我说,坏了,电视坏了,没台了,你走吧,明天再看吧。谁也没想到,他竟然说,就看这些个点点也比没得看好啊!唉,正当我气恼难耐时,哥哥走进到屋里,大声说道:“电视机这样刺啦啦响会坏掉的,还不赶紧关了?”然后,咔吧一声不由分说就关掉了电视。听着我们说话,将已睡着的父亲不明就里,还以为电视机真的坏了,也开始好言劝他走。终于,这个让人讨厌的家伙叼着最后一根烟灰溜溜地走了。双簧戏演出圆满成功了,我和哥哥实在忍俊不住的哈哈大笑起来。</p><p><br></p><p> 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封闭的农民通过看电视,对外界事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于此时,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让更多的贫困农民越来越富裕了,到了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电视机。不但电视机的个头越来越大,还逐渐的从黑白的改换成了彩色的,人们再也不会因为看电视满大街跑了。1993年我结婚那年秋天,家里一下子买来了两台品牌不一的彩电,一个是我的嫁妆,一个是父母留下来看的。总爱说笑的父亲,喜滋滋地瞅着两台电视机让我选,说不一样的牌子不一样的寿命,选好了用的时间长,选错了再用坏了娘家可就不负责买了。我看过来看过去,实在分不出好赖,最后是唐伯虎点秋香,选了个模样俊俏的,在我出嫁那天风风光光地带到了婆家。</p><p><br></p><p> 时代在进步,电视机的功能和外观也以迅雷之势飞速的发展和改进。仅于我的印象里看,先是从很时兴的平面直角升级成了数字电视,又从数字电视发展成网络电视,各种品牌的超薄电视机,或蹲坐于电视柜上面,或是钩挂于卧室的墙壁上,真是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完全取决于人们追求的舒适度。国家大事和世界新闻,时间充裕了就看直播,错过了直播可以看回放,这真是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遥远的记忆如电视节目一样回放了几十年,小孙子的叫嚷声把我的思路嘎然打断。于是,手中拿着电视机遥控器,继续向女儿讨教,这个键是干嘛的,那个键是干嘛的。一个心血来潮,我突然很想看一部怀旧电视剧,于是,按着女儿教给我的使用方法,我摁啊摁啊,突然就找到了那部86版的《西游记》。片头那一声噔嘞嘞的伴奏音乐乍然响起,孙猴子也随之腾空窜起来,这个振奋人心的场景,只把我怀抱里的小孙孙欢喜的是手舞足蹈,那个喜不自胜的小表情啊,仿佛一下子把我又拉拽回了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