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孩提时书籍匮乏,听大人们讲述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此,说起孟姜女,就联想起秦始皇,联想起长城。</p> <p> 孟姜女哭长城早已是童叟皆知的故事。传说秦始皇时期,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杞梁,女的叫孟姜女。两人相亲相爱,海誓山盟。可是新婚才三天,新郎范杞梁就被强征为民夫,去远方修长城去了。从此,两人相隔万水千山,音讯全无。后来,她听人说范杞梁因为受不了繁重的劳动累死了,尸骨就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一时悲痛欲绝,在长城脚下放声大哭了三天三夜。悲怨之情惊天地、泣鬼神。突然,“轰隆“一声,长城的一角倒塌了。孟姜女痛不欲生,在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于是夫妇的魂魄相随回乡。整个故事是否有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痕迹?这就是流传已久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p> <p> 孟姜女,出身于西汉末年的大户人家。孟姜女姓姜,不是姓孟!西汉时期,家中长女称孟,次女称仲。孟姜女就是姜家大女儿的意思。孟姜女嫁给了齐国大夫杞梁殖,也就成了贵族妻子。</p> <p> 言归正传,还是来阐述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来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襄公23年,也就是公元前的550多年前。这是在秦始皇出生30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齐庄公从朝歌回师途中偷袭莒国。战斗中齐国大夫杞梁殖战死沙场。他的妻子孟姜氏,出城迎接灵柩,齐王想在郊外祭奠。杞梁殖的妻子认为那样不合礼仪,也是对杞梁殖不够尊重。杞梁殖之妻要求齐王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殖。</p> <p> 《左传》的记载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没有城墙崩塌的情节。西汉时期,戴圣在他的《礼记》——《檀弓》中提到了这件事情,就增加了哭的情节。刘向又在他所著的《烈女传》中增加了崩墙的内容,就这样演变成了杞梁殖妻子痛哭丈夫,齐国城墙崩塌这样一件事情。但崩塌的也只是齐国的城墙。与秦长城无任何关系。</p> <p>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巩固帝国的安全,抗击匈奴,秦朝将过去秦国、齐国、赵国、燕国这几个国家历代所分别建筑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所以,万里长城也不是秦朝独家建设。</p> <p> 唐、五代《敦煌曲子词集》的曲子《捣练子》中,也曾出现过孟姜女的名字。全曲是:“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在这支曲子里,故事情节已把孟姜女与长城联系起来,但并未提及“哭倒长城”一事。</p><p><br></p><p>待到五代贯休的诗中,才出现“哭倒长城”一事。</p> <p> 然而,明代作家冯梦龙在他所著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对孟姜女哭长城做了澄清。文中说道:后世传秦人范杞梁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哭倒长城,实乃齐将杞梁殖之事误传也。就是说,在齐国那个事件的基础上,人们误传的。或许人们对秦朝暴政及繁重徭役的强烈愤恨,所以才把这一杜撰的事情安到了300多年后出生的秦始皇的头上。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长城,青砖砌筑的长城坚固安稳。今年初春我到过河西走廊,那里的长城虽是土夯红柳筑成,但也扎实牢固,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稳固的矗立于西北的大地上。无论是北京的长城还是西北的长城,坚固的长城并非一蹴而塌。“哭倒长城”只是戏曲中的夸张艺术,并非真实。而秦始皇却是躺着中枪,平白无故的背了2000多年的骂名。</p><p><br></p><p> 综上所述,“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演变是这样的轨迹:</p><p>《左传》:杞梁殖战死。</p><p>《礼记》:杞梁妻痛哭。</p><p>《烈女传》杞梁妻哭城、城崩。</p><p>五代贯休诗:孟姜女哭倒长城。</p> <p> 文艺界许许多多的历史剧。有些都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编者的想象,编纂出来的。孟姜女的故事也是那时候的人们出于自己个人对秦始皇的看法,或者是出于借古讽今的需要,加工编造来,扣到了秦始皇的头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冤案。其实,孟姜女早于秦始皇300年!</p><p><br></p><p> 戏曲中杞梁殖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修筑秦长城,所以其妻孟姜女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孟姜女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编撰时杞梁殖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纪良、范杞良、万喜良,出现了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悲悲戚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