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9月15日,2020年广东省乡村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小学教育开班的第一天。早晨,收拾完行李出发往高铁站,与素未谋面的林老师相约相伴前往人生地不熟的惠州学院。一路上心情忐忑:其一是第一次出门培训,不知迎接我的的将是什么考验,二是在异地他乡接下来半个月的培训中自己是否能坚持下来心里没底。幸好林老师为人随和,一路相伴到达下榻酒店,接待我们的是美丽的美凤美女和年轻帅气的常老师,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心情稍微放松了些。稍微休息片刻,班主任老师就组织进行了开班典礼和理论学习。节奏紧凑,使得舟车劳顿的我们丝毫不敢放松。</p> <p>会议室里,见到了来自湛江、河源、茂名、揭阳等各个市县的同行,大家用微笑打招呼,寻找自己的座位入座。打开学员手册,满满的的日程安排,任务的繁重感扑面而来,暗自庆幸有志趣相投的林老师的陪伴,不至于那么的孤独无聊,并默默告诫自己:此行是为学习而来,必须努力。</p> <p>这次培训安排15个讲座,3天的跟岗学习和2天研讨活动,收获良多。陈伟教授的《博雅素养与多学科教学能力的协同提升》和刘茂辉副校长的《用智慧撑起学生的一片蓝天》让我感触颇深。陈教授指出了当代农村教师的结构性困局和应当负有的教育使命,让我意识到做为一名农村教师肩负责任之重大。听到陈教授说废除“八股文"前,没人敢不尊敬老师的,反观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反省的:自己本人对经典文化了解多少,要想让学生真正敬畏老师,尊重老师,从小就要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读经典文化。现在,国家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也开始重视起经典文化的传播,让我们每一个乡村教师都为传播经典文化出一份力。</p> <p> 而刘老师提出的“善于追梦、善于学习,善于找事做、善于发现美、善于沟通、善于研究、善于重建、善于汇报、善于总结”这9个善于,让我更清楚的意识到作为班主任,尤其是高年级的班主任更要懂得用智慧去消除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教师的智慧从何而来呢?是从不同领悟知识的融合,不同层次的知识的贯通,智慧就自然而然的产生。而如何用智慧消除问题,刘老师通过23个效应进行阐述,让人有点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p> <p> 肖崇好教授的课从更深层、更专业的方面给我们分享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种特征和如何应对职业倦怠,让我们有将“抑郁症”拒之门外的一把钥匙,如果能教我们专业性的如何放松心情的技巧,那就完美了;黄老师跟我们分享了惠州市南山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孩子们阳光般的笑脸使我们也为之一振:我们见识了一个将教育与运动相结合的朝气蓬勃的校园风采!</p> <p> 年轻漂亮的陈思婧老师给我们讲的《科技育人课程设计与实践》这门课程,精彩绝伦,让我们见识了科学在生活中的各种妙趣:用装了不同高度水的玻璃瓶敲出美妙的旋律、瓶子吹气球、鸡蛋撞地球…等等,刷新了我们之前对科学的简陋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科学,如果我们农村学校能有条件真正从实处去开设科学这门课程,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受益良多。科学实验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勤于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真心希望我们农村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有类似的科学实践!</p> <p> 高金岭教授的《教育改革: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有关》讲座。讲座的过程中教授指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面对未来二的变化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现在科学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无数的好处,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生理、心理的健康。并且指出了教育改革面临的无法忽视的现实:社会阶层分化与教育价值的分化。通过这个讲座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分的依赖来自于外界给予的奖励,那么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教育就会被外界的奖励所掌控,这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当前的教育,我们不但要培训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而且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胸怀世界,更要心系祖国,让他们在学有所成以后能以报效祖国为己任!</p><p> 从江老师的《变革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个讲座中,不但通过图解语文实践过程中的误区,还详细介绍了导图的思维导图,举出了思维导图的多种方式:鱼骨图、金字塔图、韦恩图等等,还让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实践。让我们知道思维导图是引导思维的图式,是可视化思维工具的总称,是一种能激发创作性思维,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全新的思维工具,用这种工具整理信息,发散思维,更能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思维拓展的便捷和愉悦。这门课程刷新了我之前对思维导图的简单认知,使我明白了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适当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有效率的掌握知识,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吸收率!</p> <p> 谢芳教授的《守望道德星空,享受教育幸福——小学教师师德养成》的讲座有德无才当不好老师,在现今社会要求教师要做“四有”教师。“有才无德不能当老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在各个当面都要为人师表,而教师师德修养,并不是变成神,也不是成为苦行僧,而是做好普通人,并以自身成长引领学生成长,实现师德的共同成长。作为农村教师的我,要坚定职业理想信仰,并永保敬畏之心,更要胸怀良知和大爱,才能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适应这个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生力量。</p><p> 陈菊教授关于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之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讲座,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价值意义是要让学生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等。而落实核心素养的三大途径是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关注点是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学校特色。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给予我们的学生另一个发展平台,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p> <p> 总之,半个月的乡村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我收获多多。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尤其是在跟岗学习过程中,跟岗学校现代化的校园建设、先进的技术装备、前瞻性的办学理念,让我深深感觉到,城乡教育的差距是越拉越大了。它让我认清一个现实:在目前无法解决硬件配套差距的情况下,我们要另辟蹊径,把我们学到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前瞻性的办学理念,有的放矢的渗透在我们农村的教育教学中,以期逐渐拉近城乡教育的距离。让我们站在“悬崖”边,守望着孩子们,守望着乡村,守望着属于我们农村教师的“一方麦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