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细浪:南岭山脉

赖才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五岭细浪:南岭山脉</b></p><p>&nbsp;</p><p>毛主席《七律·长征》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指南岭。南岭山脉主要是在大约七千万年前形成的,以后又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所以并不太高,平均海拔在一千米左右。山体是一块一块的,互不衔接。从整体看,是由东向西,连成一气,主体山峰几乎都是花岗岩山峰,显得气势磅礴,层峦叠嶂。在具有浪漫气质的革命家看来,横空出世的南岭,不过是几朵小小的浪花罢了。</p><p>&nbsp;</p><p>南岭是秦汉早期开始的朝廷及其相关人员对楚国之南的群山区域的总称,后承其名。南岭,一般认为是“五岭”的别称,历史文献上多见的名称是“五岭”,而当代更习惯用“南岭”之名。自古以来,南岭一直是“中国”出岭外之天然屏障。“岭外”(即岭南地区)被中土人士目为蛮夷化外之地,数千年来未有真正改变。</p><p>&nbsp;</p><p>南岭是以五岭为代表的,东西绵延1000多千米。这些山岭之中,以越城、都庞(一说揭阳岭)、萌渚、骑田和大庾5个山岭最有名,故南岭又称五岭。并非当代人泛称的南方山岭(包括云南云岭、贵州苗岭山脉、广西大瑶山脉-大桂山脉、广东九连山等),更不是指岭南(地区)。</p><p>&nbsp;</p><p>岭南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负山险阻”。虽然其靠山南岭并不高峻,山路崎岖,气候炎热,是古代两广与中原交往的天然障碍。因远离王朝统治中心,极易造成割据,也是中国南方割据政权的靠山,如前有南越国后有南汉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南岭五岭作为天然屏障,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岭南也因此被人称为“蛮夷之地”。</p><p>&nbsp;</p><p>南岭山脉,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边境,东西绵延1000多千米,许多山口隘道的海拔只有200~400米,如兴安隘、摺岭隘、梅岭隘等,历来是南北重要交通孔道。京广铁路就是从摺岭通过。两千年前兴修的灵渠就在兴安隘,它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南岭山势并不高,对南下寒潮也起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岭南和岭北气候有所不同。它是我国南方一条地理分界线,即两广丘陵和江南丘陵的分界线,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分界线,广东和江西(湖南)的分界线,以及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p><p>&nbsp;</p><p>南岭山就是中国最大的瑶族聚居区,瑶族有了一个雅号----中国的“高山民族”。然而这种雅号不仅属于瑶族也属于有的汉族,汉族的一支—客家人就被人称作汉族人中的“高山民族”。形成“山上是瑶人,山下是客人,同聚南岭同是山地民族”现象。</p><p>&nbsp;</p><p>广西的灵渠,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秦始皇征服南岭的铁证之一。它跨越南岭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公元前214年,灵渠修建完毕,秦军大规模的粮食供应得到保障,遂于当年攻克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的版图。灵渠是现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全长三十四公里。</p><p>&nbsp;</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据历史古籍记载和实地考察,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通道最主要有3条古道:分别是大庚岭古道、骑田岭古道和湘桂走廊(有灵渠)。①大庾岭古道又称“梅关古道”,是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 尤其是唐代张九龄开凿新道后,此隘道更成为最重要的“入岭 之驿”。②骑田岭古道,对封建时期的兵家来说,它的战略意义也十分重要,甚至岭上的阳山关还用天险地势挡住了汉军的进攻,成就了南越王赵佗的皇帝梦。</span></p><p>&nbsp;</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上海长宁</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1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