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为纪念北京大学成立100周年,在地质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杨承运老师组织下,一些老教授讲解,由电教中心制作出版了《古园纵横》录像带。在他的支持下,电教中心CAI研究室等,利用录像带内容,制作出版了《古园纵横》多媒体光盘,本人是此项目的负责人兼设计者。在此,向参与光盘制作、出版的所有老师、同学、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勺园是由侯仁之教授讲解的一个景点。本文利用《古园纵横》多媒体光盘中的资料,作如下介绍。 勺园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1570-1631)于明万历年间所建,是“米氏三园”中最为有名的一个。明朝诗人多有诗词歌咏。清初在勺园故地建弘雅园,康熙曾为之题写匾额。乾隆时,英特使马嘎尔尼朝见清帝时曾驻此。后为郑亲王府,嘉庆时改名为集贤院,清帝在圆明园临朝时,此处是大臣们入值退食之所。1860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为英法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勺园故址在今勺园大楼北侧,曲廊是近年新建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侯仁之教授讲解了米万钟和他建造的勺园 侯仁之先生在视频中说: “勺园是米万钟在万历40年(1612)至42年(1614)间构筑的。万钟,宛平(北京)人,长于书画,和同时代的松江董其昌齐名,号称‘南董北米’……因为水源来自海淀(当时有湖泊曰海淀),取‘海淀一勺’之义,起名叫做‘勺园’。 米万钟所绘的《勺园修褉图》。该图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是米万钟“于万历45年(丁巳、1617)三月手绘”,它“以写实手法,显示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勺园的艺术特色。从整体上说,该园“以水景为主”,并“模拟江南园林的特点,追求素雅曲折的意境,与一般北京私园大有不同”。它山石结合,“既有平阜波折,又有剑石破空,湖石玲珑”。 如勺海堂:<div><br></div><div><br></div> 堂前有怪石,右边有通往勺海堂的逶迤梁,立于水面之上,是一种多曲桥。 “勺园造型朴素,整体风貌深具浙江村落之韵”。勺园之中“有两处模仿江南舫舟的建筑:一为‘太乙叶’,周围水面辅以白莲,取太乙真人莲叶舟的典故,有飘然欲仙之意;一为‘定舫’,下有柱出水以承平座,类似桥上架屋”。而该园其他建筑“也均临水而建,且轩敞开朗”。勺园中的植物“似乎少有珍奇花卉,显得素雅异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勺园之“借景条件也是很好的,近处可瞰清华园和娄兜桥,远处西山在望”,故而米万钟会有“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的诗句。 勺园是一座小巧幽雅的园林,包含16个景点: 文物参考资料 1957年06期,王世仁在《勺园修禊图》中所见的一些中国庭园布置手法给出了部分建筑的平面图。 北京大学电子报《北京大学校报》1513期第四版《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介绍说 2009 年贾珺先生以 《勺园修楔图》 为基础,辅以相关诗文记载,绘成“勺园平面复原图”。 (此图摘录于贾珺的 《明代北京勺园续考》2012年10月) 从复原图中可以看到,勺园用垣墙分割为内外两园,东部为外园,西部为内园。外园园门朝东,是一座简易的柴扉,入门为长堤,沿岸栽柳,堆叠驳石。沿长堤西转南折,过一道牌坊,是一座高大的拱桥,桥下通舟,站在桥上可以眺望内园景致,在游园之前“先令人窥园以内之胜,若稍以尝游人之馋想者”。这种布置比较独特,古典园林的出场通常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避免游客一入园就看到所有景色,到游园结束时,才设一座高楼,登楼一望,全园尽收眼底,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座大桥则是勺园的独创,站在桥上眺望似乎对勺园已经了然于心,但入园后才发现并非如此,“下桥而北,园始门焉。入门,客懵然矣。”过桥后沿着长堤转180度,到达内园门前,真正的迷宫之旅这才开始。 勺园布局非常复杂,园中大部分是水,用长堤分割,堤断处接以直桥、折桥、舫屋、汀木等。长堤既分隔了水面,也串起了各景,沿堤而行可以去往园中任何地方,只是不能直接到达,常常景致已近在眼前,却隔着一道水流,相距咫尺而无法靠近,游客不得不穿花度柳、辗转跋涉。步行会遭遇种种阻碍,乘船也同样极尽曲折。勺园的布置原则是“水之,使不得径也;栈而阁道之,使不得舟也”。景致之间用水隔开,使路无法直通;同时又以桥、屋为界,使船不能穿行。通过这些手段,米万钟把勺园变成了一座迷宫,当时人称“再三游赏仍迷惑,园记虽成数改删”,游过许多遍仍然觉得云山雾海,园记一写再写,终究不能满意。王思任 《米太仆家传》 云:“公在海淀作勺园,引水种竹,大似望江南……然喜为曲折辗转之事,门移户换,客卒不得入,即入也不解何出。客方闷迷,公乃快。”这种迷宫般的布局原来是米氏有意的“恶作剧”,他看着游人在园中不得其门而入,进来又不得其门而出,感到快活万分。这座迷宫,对于游人与主人,倒也各有一番趣味。 一九九二年,在候教授的嘱咐下,夏赖德绘制了“勺园园景透视图”,让我们看到它的平面结构。 勺园园景透视图 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说:<br data-filtered="filtered">“勺园径曰风烟里,入径乱石磊砢,高柳荫之。南有陂,陂上桥曰缨云,集苏子瞻书。下桥为屏墙,墙上石曰雀浜,勒黄山谷书。折而北为文水陂,跨水有斋曰定舫,舫西高阜题曰松风水月,阜断为桥曰逶迤梁,主人所自书也。踰梁而北为勺海堂,吴文仲篆。堂前怪石蹲焉,栝子松倚焉。其右为曲廊,有屋如舫,曰太乙叶,周遭皆白莲花也。东南皆竹,有碑曰林于澨。有高楼涌竹林中曰翠葆楼,邹迪光书。下楼北行为槎枒渡,亦主人自书。又北为水榭,最后一堂,北窗一拓,则稻畦千顷,不复有缭垣焉。”(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按照《燕都游览志》制作了一个《浏览勺园》的视频。 《勺园修禊图》的历史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原燕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的历史学家洪业先生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购得勺园主人米万钟所绘《勺园修禊图》,现存北大图书馆。洪业先生有关勺园研究的重要著作——《勺园图录考》是关于北大校园历史的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将米万钟手绘的《勺园修禊图》画卷精心复制以广为流传。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秉承其恩师洪业先生的衣钵,著有《燕园史话》《记米万钟〈勺园修禊图〉》和《复制米万钟〈勺园修禊图〉略记》等。 旅美华人翁万戈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先生的后人。《勺园祓禊图》(又名《米氏勺园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吴彬应其好友、勺园主人米万钟所邀,为其勺园所绘制的图卷。该图卷由翁同龢在清光绪年间购得。2010年9月13日上午10点,“翁万戈先生向北京大学捐赠明吴彬绘《勺园祓禊图》仪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 翁万戈先生捐赠的吴彬的《勺园图》和北大原有的米万钟的《勺园修禊图》相应成趣,相得益彰,它将作为校园历史研究和人文珍藏的又一亮点,照耀着古老而又年轻的北大校园。 有关勺园的历史,补充如下 明清易代后,勺园逐渐荒废,康熙年间在其旧址建弘雅园,为郑亲王赐园。乾隆后期,马戛尔尼访华,被安置在弘雅园中。嘉庆年间弘雅园改为集贤院,供六部官员居住。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逼北京,集贤院一度作为囚禁英法俘虏之地。宣统年间改赐贝子溥伦,1925年售与燕京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20世纪80年代末在这里修建了勺园大厦,接待外国学者和留学生。勺园大楼北面尚存留一片水面,水中植荷花,建造了仿古的亭廊,北头亭中悬挂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题写的“勺海”匾额,南头亭中悬挂赵朴初题写的“缨云”牌匾,中间连接两亭的是曲折的彩绘长廊。“勺海”“缨云”之名,来源于过去勺园的著名景观“勺海堂”“缨云桥”。昔日盛景,聊可想象。 “勺海”, 爱新觉罗溥杰题字 垂花门 游廊 缨云亭 赵朴初题写的“缨云”匾额 勺海亭与游廊 现在的勺园是留学生居住的地方。此外,每年还会有很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成果颁奖会、科研管理培训会以及数不清的小型学术交流会在勺园举行。勺园,也因此成了北大对外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