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中山公园

梦迪

<p>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p> <p>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8年改名中山公园。</p> <p>从中心公园的东门进入,北面是筒子河。向东北方望去,那是故宫午门城墙。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景色如画。</p> <p>径直向西走,那是一片柏树林,古树参天,四季常青,清新静谧。</p> <p>远远可以望见格言亭。</p> <p class="ql-block">格言亭又称药言亭、药石亭,是一座西式的圆形八柱亭。始建于 1915年,亭子的8根石柱都刻有先人格言,称为格言亭。</p> <p class="ql-block">因这些格言有治病救人之义,故也称为药言亭或药石亭。该亭初建在南门内约40米处(南门喷水池处),因建“保卫和平坊”,1918年将此亭移建到北坛门外路中央处,靠近筒子河。</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的格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磨掉。八柱格言分别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朱子之言曰:尽已之谓忠,推己之谓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span></p> <p>公园北部种植一片柏树林。</p> <p>茅草亭</p> <p>乾隆帝六下江南,对于太湖石之类的峰石情有独钟。比如当时在杭州南宋德寿宫旧址有一块天竺石(类同太湖石),是宋高宗时期的遗物,石高 1.75米,径3.3米,色泽白润,纵横包络,百孔灵通,乾隆帝看后十分钟爱,地方官投其所好,将此石辗转运至北京,乾隆并亲题“青莲朵”三字于石上。此石后被收入圆明园中。圆明园遭八国联军劫火后,此石没有损毁,于20年代初被运到今中山公园供置。</p> <p>“来今雨轩”,它建于1915年,是著名的茶楼和饭馆,也是近代一些社会名流聚会之所。</p> <p>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八柱亭”。亭为重檐蓝瓦八攒尖顶,下为八方石柱,上有古代八位书法名家所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以及柳公权的兰亭诗。原为圆明园遗物,民国时期移于中山公园内,一直弃置于地。</p> <p class="ql-block">1972年,以之为亭柱建成兰亭八柱亭,亭中还有兰亭碑,碑上镌王羲之《兰亭序》手迹及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碑额“景自天成”为清高宗御笔。</p> <p>宰牲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为祭祀时屠宰牲畜处所,故名打牲亭、宰牲亭。亭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屋面,建筑面积143.7平方米,亭北有宰牲院门,亭南有奉祀署用房和1口水井。亭周围墙及奉祀署用房因残破不堪于1914年建园时拆除,古井为六方形,井口、水井盖板为青白石砌筑,井水供祭祀时清洗、蒸煮祭物用。</p> <p>宰牲亭前,有一太湖石,形态端正,状如灵芝,该石高2米,周围2.5米,石上刻有清乾隆题“搴芝”两字。石形宛若一只手提起一只千年灵芝。“搴芝”二字出自宋代诗人宋庠的《雨夜秋兴示仲氏子京》句,其诗云:“灵根夙已殒,野服良所钦。搴芝幽涧畔,擉鳖故溪浔”。其石韵味独具,造型优美,雍容华贵,亭亭玉立在黄瓦、红墙、古柏群中,为这皇家园林增添了妩媚。搴芝石原置于圆明园的长春园含经堂前,民国时期移置于此。</p> <p>神厨、神库位于五色坛西南角,神库在南,神厨在北,各有5间,其中神库用于安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龛及有关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神厨为制作祭品的处所,并存放各种厨具。</p> <p>水榭位于唐花坞南面的荷塘南岸,建于1916年,有北厅、东厅、西厅各建3间,环厅内外建游廊。</p> <p>绘月石,清代石刻,原属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四宜书院后石刻,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后,1914年移置于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南侧和水榭北侧。此石为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由乾隆御笔题名,右上有两个半圆型的洞孔,其正中的石洞犹如一轮明月悬挂天际,故称“绘月石”。</p> <p>水榭向西侧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小山东面山脚下有“迎晖亭”、“听雨桥”等园林小品。</p> <p>小岛上有一座“工”字型建筑,名为四宜轩。四宜轩原为社稷坛时期的关帝庙,庙舍4间,砖木结构,建筑为硬山黑瓦顶。1919年改建时与后檐衔接横建房3间,建筑面积38.2平方米,后改为临时集会之处所,取名四宜轩。</p> <p>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p> <p>公园南部的彩绘长廊</p> <p>北京中山公园长廊始建于1924年,复建于1971年。复建后的长廊共计271间,迤逦折转地将公园的今雨轩旧址、水榭、唐花坞、兰亭八柱亭等主要景点连接起来。长廊顶部绘制了花鸟鱼虫、园林景观等彩画1046幅。</p> <p>2007年的重绘,在原有山水、花鸟、翎毛等彩画基础上,增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四大名著中的部分经典场景和人物。“嫦娥奔月”、“木兰从军”、“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题材。重绘后的彩画为2231幅。</p> <p>这些古柏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p> <p>这株槐树与柏树相抱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p> <p>保卫和平坊</p> <p>孙中山先生铜像</p> <p>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p> <p>坛门外,一对雄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p> <p>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p> <p>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p> <p>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p> <p>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p> <p>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社稷坛 (五色土)祭祀休息或遇风雨行礼的地方。如遇天降大雨,皇帝即在殿内摆设供桌向南行礼,故称“拜殿”。</p> <p>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先病逝北京并在此停灵吊唁公祭。为了纪念这位伟人,1928年,国民政府将“拜殿”正式更名为“中山堂”。</p> <p>戟殿(中山堂后殿)</p><p>戟殿位于中山堂(拜殿)之北,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为社稷坛正门。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和玺彩绘。最初时为大宫门,辟三门洞,每个门洞里陈列24支大铁戟,是一丈一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故称为“戟门”。将这种金碧辉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红木架上,排列于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是封建帝王显示权威的一种陈设。《清史稿》中记载:“北拜殿,又北戟门,楹各五,陛三出。外列戟七十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七十二支镀金铁戟尽数掠去。1914年社稷坛开辟为公园,戟门砌墙改装为殿堂,撤去六扇金钉兽面门,前后安装玻璃窗门,内设图书阅览所。</p><p>1949年11月开始,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北京市政协前身)正式管理戟殿,1955年4月26日北京市政协正式成立后,殿外悬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常委会议厅”匾额。作为北京市政协召开常委会及其他重要会议、活动的场所。</p> <p>蕙芳园造园手法独特,自其正门入内,不见院落,而是延伸出一条狭长甬道,两旁密植绿竹,萦绕曲折,将参观者引至一个柴门。及至此处,外界纷扰已被竹林洗除,内心一片宁静。再向内走,即可见一组四合院建筑,这便是展览区。</p> <p>蕙芳园位于中山公园内坛西北隅,是一以兰花为主题的民族式自然园林。全园占地六千余平方米。兰花性喜洁净,多生于山间荫下,故有"空谷幽兰"之谓。遵其习性,将园之前部辟为自然景区,以植物分隔空间,形成各具特色之景观。</p> <p>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p><p>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p><p>——春秋·孔子《家语》</p> <p>愉园位于内坛东北角,是一处供游客观赏名贵金鱼的园林景区,因“鱼”与“愉”谐音故取名愉园,意谓赏鱼之园。</p> <p>整个景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614平方米,前部为庭院绿化区,中部为园林建筑金鱼观赏区,后部为金鱼养殖区。</p> <p>整个园子古色古香,庭院内遍植花木,绿草,环境清静,令人心旷神怡。</p> <p>青云片石为圆明园文物, 圆明园被毁后,该石被弃于荒野,1925年,才被人们从废墟中挖出,移置于今天中山公园内,遂成为公园中的一景。至今,青云片石及底座基本完好,但镌刻于石上的八首诗,则已出现不同程度风化,所幸的是尚可辨其大略。</p> <p>松柏交翠亭位于长青园南面的一座小山上,亭建于1915年,是当时公园董事会主席朱启钤提议修建,是一座面积约32.40平方、筒瓦屋面的重檐六方亭,亭下檐柱间设靠栏坐凳,东西两面出入,与甬路衔接,环亭堆置太湖石点景,山上遍植油松。</p> <p>在这里,既能感受遥远的封建帝王对大地的敬仰,又能深切地看到晚清帝国的衰落,以及帝国主义侵略者带给我们的永远的屈辱,更能缅怀伟大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历史就这样立体地层层展现在眼前,无不令人感慨不已。闲庭信步于园中,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