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于永正老师的著作《儿童的语文》是我在暑假阅读过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对于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的一个系统总结与提炼。</p> <p> 于老师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这“五重教学”集中体现了他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和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丰富智慧。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以及后来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p> <p>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工作,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p><p> 小学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和管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强调“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p><p> 重视课外阅读和做读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一年级刚开学那会儿,我就给学生讲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影响,并且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和阅读交流展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培养,我明显地感觉到大部分同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的这个漫长寒假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徜徉书海尽情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每次上完阅读课,听着同学们的朗读音频,我的内心都是满满的感动,从错字错音到准确无误,从结巴卡壳到流畅完整,从平平淡淡到节奏分明,同学们的进步是如此明显,阅读之于他们已经慢慢地变成了一种习惯,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继续保有这种阅读习惯,并且不断地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p> <p> 于老师在书中还写到要重迁移。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p><p> 迁移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能力,我给学生讲过,咱们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之间就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迁移,比如一年级上册学习的《四季》,我们从整体上感知草芽、荷叶、谷穗、雪人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典型景物。一年级下册学习的《春夏秋冬》是从天气现象和动词搭配的角度来学习四季的。而二年级上册的《田家四季歌》,则是给我们展示了种田人家一年四季的不同劳动场景。这三篇课文都和四季有关,但学习重点不同,编者这样的安排是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和迁移规律的。</p><p> 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生字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迁移能力。在学习《曹冲称象》时,不需要老师提醒,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操”、“柱”这两个字的形近字,班上的“小老师”还能够细心地提醒大家“低”、“底”、“纸”这三个字在书写上的区别。</p><p> 关于读、写的迁移能力,我还需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力求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写出童真。</p> <p> 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是背诵的语文,是读书的语文,是练字的语文,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语文。大师虽去,德馨永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取其真经,教好语文,不能说“教过了”,也不能满足于“教对了”,要勇敢追求“教会了”,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p><p><br></p><p><br></p><p> 撰稿:田 斐</p><p> 审核:胡雪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