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纪念(第一篇)

幸福的谢尓盖

<p>请点击播放“东方红一号卫星”演奏的原声电子音乐《东方红》。</p> <p>2020年9月28日北京晚报20版</p><p><b>五色土 • 城迹 </b>栏目刊登</p><p>题目:<b>汪纪亮的“组装”人生 记者:姜宝君</b></p> <p>一. 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p><p> 50年前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暨《东方红一号》第二颗《实践一号》和第一颗中国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的研制工作。能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荣幸!这是我一生当中最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事过境迁,50年前的工作情景。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p><p> 今天是中国的第五个“航天日”,4月24日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50周年的纪念日。</p> <p>使我回忆起50年前,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815部队、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分配给我们529技术一室制作卫星的高低频电缆试制的光荣任务。我们非常荣幸的参与了“东方红一号”卫星高低频电缆的试制工作!</p><p> 当时室里有些人对于制作卫星电缆的工作有些看法,认为制作电缆科技含量低。室里针对这一情况,组织大家开小组会,认真学习了周总理对“东方红1号”卫星任务的指示:“上得去、跟得上、看得见、听得到” 。</p> <p>让大家充分发言讨论这一有关卫星电缆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p><p> 当时我清楚的记得,我在会上发言做了一个比喻。我说卫星的各种电缆,就如同人的血管、血液在人体里循环,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对于卫星来说,也就是说卫星里的各种仪器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及卫星天线的短波信号的发射及供给卫星电源的各种电压。必须由高低频电缆连接,这样才能保证卫星各种仪器设备信号正常工作。</p> <p>正像周总理指示的那样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 后来经过大家的认真充分讨论发言。大家一直认为要为“祖国争光”,要为“毛主席他老人家争气”!为了让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早日发射成功上天!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太空!传遍地球的每个角落!(东方红乐曲就是通过高频电缆传输给卫星的超短波天线发射出去的) 。</p> <p>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在甘肃酒泉东风发射场,用“长征一号”火箭一次发射成功!</p><p>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p> <p>  45年后,于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p><p>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卫星应该是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同时,《东方红》乐曲的播放也就停止了。卫星上采用电池寿命有限的银锌蓄电池作电源, “东方红一号”也就完成了它的工作使命。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才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联系。根据轨道计算,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东方红一号”不负众望,虽然收不到来自卫星的信号。但至今”东方红一号”在轨飞行了已经50年了!</p> <p>“东方红一号”卫星 重173公斤,是一个直径1米的球形,体表共有72面。卫星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经过电极氧化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经过处理后表面是光亮的银色。球状的主体上共有4条2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其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p> <p>请点击播放“东方红一号卫星”演奏的原声电子音乐《东方红》。</p><p><br></p> <p><br></p><p>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p> <p>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绕地球一周时间为114分钟。</p><p> </p><p> 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Спутник)重83.6公斤。</p> <p>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在佛罗里达州卡拉维纳尔角发射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 重量只有8.22公斤</p> <p>  这颗美国卫星在轨道上只运行了10年,直到1970年3月31日才坠落地球大气层焚毁。而就在同一年,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升空。</p><p><br></p><p>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阿斯特里克斯”卫星(Asterix)重38公斤。</p><p> 日本1970年2月11日 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OHSUMI)号。卫星重94公斤。</p><p>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发射,重量173公斤。超出了原设计的150公斤。比苏联、美国、法国、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量都重。同时也说明,我国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推力之大!</p><p> 中国与日本只差两个月,如在早一点中国就是世界上,排在第四位能够自主研发,发射卫星的国家!</p><p>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基础,拓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空时代。</p><p> 2019年7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距离地球约400千米的轨道不期而遇。这场相遇,双方在空间上相隔仅40多公里,时间上却跨越了40多年的光阴。</p><p> 之后,我又荣幸参加其它几个型号卫星研制和试制工作。其中包括:中国的第二颗 “实践一号” 实验卫星及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既705—1任务)的工作。1983年获得航天部五院颁发的该任务的立功“嘉奖证书”..</p><p>二. 东方红卫星系列:</p><p> 1.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卫星(DFH-1原581工程,既651-工程)</p><p> 2. ”东方红二号”同步通信卫星(DFH—2)</p><p> “东方红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定点卫星 </p> <p>于1984年4月8日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从1970年开始共研制和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卫星。</p> <p>东方红二号卫星的主体为圆柱形,高为3.6米,直径为2.1米,重441公斤。卫星上装有4个C波段转发器。该卫星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p><p> 我国从此告别了只能租用外国通信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开始了独立自主研发、发射通信卫星的时代。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轨道转移、同步定点技术的国家之一。</p> <p>3. ”东方红二号甲”(DFH—2A)</p><p>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东方红二号甲卫星于1988年3月7日发射成功,东方红二号A卫星则采用抛物面通信天线,置于星体上部;采取机械消旋装置,以保持通信卫星天线始终定向地球;表面贴有近2万片太阳能电池片以提供卫星工作的电源。不久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二颗和第三颗星,它们分别定点于东径87.5°、110.5°、98°;(第四颗星由于运载火箭第三级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我国自1984年以来发射的5颗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p><p> 4.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DFH—3)</p><p>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第一代采用三轴稳定技术的同步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p><p> 卫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6路为中功率转发器;其它18路为低功率转发器。</p> <p>东方红三号卫星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倾角为28.4°,周期10小时39分。近地点207km,远地点为36194km的大椭圆转移轨道。经过三次变轨,于5月20日16时卫星准确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卫星进入静止轨道。</p> <p><br></p><p> 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和主要成果:为卫星今后研制更先进、更大容量的通信广播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p><p>“东方红”系列逐渐发展成了大型卫星平台。</p><p>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在1986年开始设计研制,初样阶段共生产制造了三颗卫星。根据地面试验的结果分析,进行了设计修改,共生产制造了两颗正样发射星。</p><p> 第一颗卫星在完成各项检测和地面试验后于1994年11月30日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升空。由于出现燃料泄漏故障,卫星虽经挽救,实施三次变轨而进入了地球同步轨道,但由于燃料耗尽而未能定点。</p><p>之后又发射了”东方红四号”和”东方红五号”。</p><p><br></p><p> 三. 东方红一号模型</p><p> 1983年在新工艺实验室时。室里让我有时间设计一个东方红一号的模型。因为他们知道我有个苏联朋友1961年送我的生日礼物—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的模型 (СПУТНИК)参考这个卫星模型设计一个东方红一号并能演奏东方红乐曲的模型。我的设想是在“东方红一号”模型的圆底座下的里面,加上一个能演奏“东方红乐曲”的电子芯片和压电陶瓷扬声器,这样一个完好的”东方红一号” 卫星模型就成型了。</p><p> 本来院里准备给每人发一个“东方红一号”的模型作为纪念。遗憾的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p> <p>这是我保存了近四十年的且都已经发黄</p><p>我设计的“东方红一号” 3张模型草图之一。是参考苏联世界第一颗“斯普特尼克”卫星设计的。</p> <p>在莫斯科一次群众集会上,苏联友人送给毛泽东一件有创意的东西:合金人造地球卫星模型。圆形木底座上隆起一个金属半球,上面刻经纬线代表地球,一侧有固定俄文字样”世界和平”的托架,连接人造地球卫星模型。模型长35厘米,宽4.3厘米,是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СПУТНИК)的仿制品模型。</p><p><br></p><p> 四. 1958年毛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p><p> 这事还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11月7日是苏联伟大的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日。苏联为庆祝这个节日。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Спутник)。</p><p>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p> <p>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会见赫鲁晓夫。</p> <p>1957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家元首"赫鲁晓夫同在"莫斯科红场上的克里姆林宫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和阅兵式。</p><p> </p><p> 征服宇宙,探索太空,一直是世界各国向往和追求的梦想。苏联卫星上天,轰动了整个世界。</p><p> 毛主席从苏联回国后。于1958年5月17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根据毛主席的指示:</p><p> 不久,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卫星,聂荣臻召集专门会议,责成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组织拟定人造卫星发展规划,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副组长赵九章的581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将研制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的重点任务。这项绝密工作被定为代号"581任务”工程” 。至此, 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p><p> 为了对人造卫星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科学院派出代表团去苏联考察。1958年10月16日,中国派出以 “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 ” 访问莫斯科。代表团五位团员:赵九章为团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杨嘉墀(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既航天部五院502所所长、五院副院长)卫一清(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钱骥(科学院物理所主任 五院副院长 )和翻译杨树智(五院529我们新工艺实验室主任)。</p> <p>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图为代表团成员参观雅尔塔里海港。左起:杨嘉墀@、彼得罗夫斯基、杨树智、卫一清、钱骥、赵九章,团长赵九章。</p><p>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 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p><p>后因国家三年经济困难,卫星发射计划581工程延期。</p><p> 1964年12月赵九章先生认为研制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周恩来总理。</p><p>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向国防科委也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国防科委尽早制订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国防科委经过统筹,5月报告已中央批准,“581工程” 任务,又提上了日程。</p><p> 1968年2月20日,国防科委第五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既国防科委总字815部队)钱学森任首任院长。在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期间,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了孙家栋,由他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师。卫星研制任务正式启动,以周恩来总理批示赵九章建议书上的时间是1965年1月,称为“651工程” 也就是“581工程”的继续,既《东方红一号》卫星。从“ 581工程”到“651工程”,中国人造卫星研制终于走向正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p><p>正如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里所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p><p> </p><p> </p><p> 汪纪亮</p><p> 2020年4月24日</p> <p>  该同志为我国的科学尖端事业做过一定贡献,为表彰该同志在航天事业上的成绩。在1983年10月立功授奖活动中本应该荣记三等功,因名额比例所限,由院下比例授予嘉奖以资鼓励(院级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