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白练·白绫</b></p><p> </p><p> 常赞他人“白练当空舞”,也常听戏剧中君王“赐三尺白绫”。</p><p><br></p><p> 一、白练[bái liàn]</p><p> (一)白色熟绢。</p><p> 唐·张籍《凉州词》:“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 </p><p>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我不如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p><p> 《三国演义》第四回: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p><p>唐·庄南杰《雁门太守行》:“跨下嘶风白练狞,腰间切玉青蛇活。”</p><p> 唐·孟郊 韩愈《秋雨联句》:“檐垂白练直,渠涨清湘大。”</p><p> 元·关汉卿《窦娥冤》:“血溅三尺白练。”</p><p> 明·袁宗道《题瘦马卷》诗:“时去黄金,燕市空,瘦来白练吴门短。”</p><p> (二)喻指若白绢一样的东西。</p><p> 茅盾 《子夜》十七:“船头激起的白浪有尺许高,船左右卷起两条白练,拖得远远的。”</p><p>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千里长江似练,翠峰如簇。”</p><p>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又走到山顶上,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一条白练。”</p><p><br></p><p> 二、白绫[ bái líng ] </p><p> (一)是指一种布料,即:白色的绫罗。</p><p> 绫,中国传统丝织物的一类。因绫表面呈现叠山形斜路,有“望之如冰凌之理”一说而故名。</p><p> 绫有花素之分。《正字通:系部》:“织素为文者曰绮,光如镜面有花卉状者曰绫。” </p><p> 绫采用斜纹组织或变化斜纹组织。传统花绫一般是斜纹组织为地,上面起单层的暗光织物。</p><p> 绫质地轻薄、柔软,主要用于书画装裱,也用于服装。</p><p> 《北史·尉古真传》:“ 凉州緋色,天下之最,叉送白綾二千匹令染, 聿拒不受。”</p><p> 《水浒传》第二四回:“大官人,你便买一疋白綾,一疋蓝紬,一疋白绢,再用十两好绵,都把来与老身。”</p><p> 《红楼梦》第三六回:“原来是个白綾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p><p> (二)三尺白绫。</p><p> 白绫常用于古代君王赐与罪臣自裁的工具,谓之“三尺白绫”。</p><p> 这里,“三尺”是指长度,但并非正好三尺。因为,“三”在古代汉语里只是一个虚数词,是不确定的数,代指多的意思。只要够上吊用,就都可以叫“白绫三尺”。</p><p> 三尺白绫出自清·洪昇《长生殿》,讲唐明皇赐死杨贵妃的故事。</p><p><br></p><p> 三、用法。</p><p> 作为物品时,二者存在混用。此时,就尺寸大小而言,一般地白绫大于白练。而且,白练是成品,而白绫还是材料。</p><p> 但是,若用于比喻时,用白练;若用于自杀时,用白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