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学习入门

马一

<p>中国文字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殷墟甲骨之是最早的文字,约3500年前的文字,秦始皇用篆书统一文字,随之出现隶书……</p><p>篆,隶,楷,行,草是文字发展的自然过程,也是书法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p><p>今天我们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是一种最好的方法。</p><p>从隶书入门,可以上朔篆书,下随楷行。</p><p>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跑的意思),未有不能立而走者,未有不能走而跑者。</p><p>隶书学习,符合初学者对文字的识知规律,与现行的文字基本相通,而篆书草书则完全是另外一套文字符号……</p><p>学习隶书,主要是学习汉隶,汉隶有很多种:</p> <p>里耶秦简</p> <p>曹全碑</p> <p>史晨碑</p> <p>西峡颂</p> <p>张迁碑</p><p><br></p> <p>隶书还有很多种,如乙瑛碑,礼器碑,后来金农的七书等等。</p><p>《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p><p>《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王敏、王毕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碑文铭辞三行,三字为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p> <p>后世影响</p><p>《曹全碑》在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保存完好,是全面了解和学习汉隶的宝贵资料。明末清初政治因素的影响,金石、考据学兴起,带动了书法书风的转变,为《曹全碑》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一大批书法家取法《曹全碑》。时人相传“郑汝器隶书绝有名于时,要只学得《曹全》一碑耳”。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的传世作品就有他临摹的《曹全碑》。《曹全碑》在此时成为书法家争相临习的范本,甚至到民国时期很多书家都青睐此碑,《王洪云〈曹全碑〉与明末清初隶书研究》中记载明末清初至民国取法此碑的书家有:郑簠、王铎、郭宗昌、傅山、方文、姜宸英、周亮工、朱彝尊、陈恭尹、高凤翰、顾云美、石涛、陈奕禧、金农、高翔、史震林、陆瓒、丁敬、朱稻孙、何绍基、翁方纲、吴让之、万经等30多人,他们通过对《曹全碑》的取法实践,推进了人们对汉碑的认识,客观上起到了对隶书的复兴作用。</p><p>自清初以来,《曹全碑》的艺术影响风范犹存,当代很多书家出版了临摹《曹全碑》的范本,有刘文华《临汉隶五种—曹全碑》、华人德《当代名家批注·曹全碑》《虞晓勇临曹全碑》、崔胜辉临《曹全碑》等。对于《曹全碑》的学习经久不衰。《曹全碑》犹如书法艺海中的指南针,进一步引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p><p>邮票《中国古代书法—隶书》(4-3)</p><p>2004年1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了展现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风采,发行了特种邮票《中国古代书法—隶书》,其中第三枚便是《曹全碑》</p><p>除书法艺术价值外,《曹全碑》还记载了中国汉代许多历史事件,如曹全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以及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郃阳县民郭家起义等,为研究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p> <p>《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有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扁平舒展,二大小相间,三布白匀称,四收放自如,五笔断意连,六上紧下松。下面来具体介绍。</p><p><br></p><p></p><p>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p><p><br></p> <p>2、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大者如图四“諸”字,小者如“百”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p><p><br></p> <p>3、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点画回环反复者,如“隐”字内的六个点,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p><p><br></p><p></p><p><br></p><p><br></p> <p>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刊”字左放松,“史”字上收下放。这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p><p><br></p><p><br></p><p><br></p> <p>5、笔断意连。如“家”字宝盖头,“国”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又如“禄”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p><p><br></p><p></p><p><br></p><p><br></p> <p>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撒花。如“長”,“史”……</p><p><br></p> <p>曹全碑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碑贴,系当时书家所书,扁平舒展,主笔突出,一笔不苟,中正平和,结构严谨,典雅凝重,研丽清新……</p> <p>以下是我在备课中的作业,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相信各位会写得更好。</p><p>马老师临摹作业</p> <p>马老师隶书习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