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国庆迎中秋,八天长假,阴雨绵绵,无旅游计划,四号湖南表妹姑娘出嫁,大家经过商议决定提前两天去,先去看看多年未见的年迈刘姑爷,想在那里歇一夜,港一夜白话,我们一同去了二十多个人,我是第一次去,看到现已少见的土砖房、古色古香的生产生活用具,吃着粘上自制玉米塘的烧粑粑,炕洋芋,丛树菌,农家菜等,当然还有各种自家养的鸡呀猪肉什么的,这么好的东西吃了到现在还在挖根。 </p><p> 刘姑爷七十五岁了,身体还很硬朗,自从大幺去世二十多年,为了两个女儿一直未找伴儿,现在儿孙满堂都出息了,但他儿坚持劳动,养了三头猪,三十多只鸡,经营着上十亩田地,平时就一人在家,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听说村里还奖励了卫生模范户300元钱呢!这次我们的到来,高兴的不得了,叫我们要放团结些,经常去玩,有喜事一定要等他晓等,我想亲戚再亲也要常走动才亲,嗯嗯!一定一定。 </p><p> 这次大家从四面八方相聚在一起看似吃喝,但其间收获的是亲情间的交流,感受的是亲情教育的传承,分享在外打拼的艰辛和收获。在长辈们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中,传承着勤劳、爱学、团结、孝敬的家风,在六岁的子涵(音)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小就不需大人说给客人送茶担菜,收拾所有人的sa脚鞋等,话不多说了,一句话:常联系常走动吧!</p><p> </p><p> </p> <p>刘姑爷的土砖房,几十年不变形,面积大,冬暖夏凉。</p> <p>刘姑爷</p> <p>小时候我就驻的泥巴墙,打柴喂猪做农活,可能是年龄问题,突然觉得很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