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第十七之寒露

天下无疾旷昌革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露与养生</p><p> </p><p> 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p><p style="text-align: right;">——《月令七十二候集解》</p><p> 乐配:《阳关三叠》</p><p><br></p><p> 一、寒露三候</p><p> (一)初候,鸿雁来宾</p><p> 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p><p> 白露初候为“鸿雁来”,指首批南下的鸿雁们。“宾”为“后至”之意,即迟行的鸿雁在寒露初候之时陆续南下。</p><p> (二)二候,雀入大水为蛤</p><p> 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p><p> 鸟是感阳而出,感阴而伏的动物,春天有不少物候就是关于鸟的。在寒露期间,黄雀等小鸟隐没不见,而海中的蚌蛤产出变多,就好像雀变成蛤似的,并非真的发生物种变化。雀、春夏为阳,蛤、秋冬属阴,万物的出没,都追随着四季的节奏。</p><p> (三)三候,菊有黄华</p><p> 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p><p> 大多数植物在春夏阳盛之际开花,感阴寒之气而凋零。寒露深秋,唯有菊花不畏寒而盛放,这里特别强调菊花是黄色的,因为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或十八天是土旺之时,土对应黄色,故此时盛开黄色的菊花,正应土旺之时也。</p><p> 二、起居有常</p><p> (一)寒露脚不露,泡脚进行时</p><p> 寒露之时应当注意足部保暖,睡时四肢莫伸被外。白天勿赤脚,勿露脚踝,以防寒从足生。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苏东坡有诗句曰:“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足见泡脚对于安睡的辅助作用。秋季泡脚养生,还能温肾散寒防秋燥。用一些泡脚方来药浴,也可以起到相应的治疗功效。不过,我们也需要了解下泡脚的一些注意事项:</p><p> 一是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泡脚时血液会流向下肢,脑部易供血不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果感到胸闷、头晕,应暂时停止泡脚,休息一下。</p><p> 二是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它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长期下来会使人营养不良。</p><p> 三是中药泡脚最好用木盆。铜盆等金属盆可能会与中药某些成分发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p><p> 四是儿童不宜用过热的水,长时间泡脚,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而变得扁平。</p><p> 五是女性经期别自己乱用中药泡脚,最好能够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p><p> (二)早卧早起,熨眼明目</p><p> 进入深秋之后,日子渐渐变得昼短夜长,所以要早睡了,最好在10点之前,以顺阴血的收藏。另外要早起,《内经》里说要“与鸡俱兴”,如果在没有鸣的地方,听鸟叫的声音也行,早上鸟叫的时候,天也渐渐亮了,人就可以起床了。早上醒后,宜尽快起床或坐直(一定要让督脉直立起来),行闭目、叩齿(行百遍,可固齿固肾)、咽津(舌抵上腭,待舌下津满后咽下,行三遍,可滋润脏腑),然后两手搓热敷于眼上,待热气散后,再行搓手熨眼(行三到五遍,有明目之功)。</p><p> (三)当防风寒之邪伤人</p><p> 很多人有睡觉时窗户开一条缝隙的习惯。殊不知深秋阳衰阴盛,同样气温时的秋风和春风是不同的,秋风明显带着一股肃杀之气。而从窗户缝隙吹入的风,更添一份尖利,如果吹到人身上伤害会更深。</p><p> 《黄帝内经.素问》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仲秋时秋冻的目的,其实就是收缩毛孔,使腠理致密,抵御风寒。从更根本的层面来说,心宁无虑,能使精气内藏,正气充盈,则风寒外邪自不可干。这就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p><p> (四)宜秋游静思</p><p> 寒露是秋天游赏的佳节。时有飘香馥郁的桂花,有孤标傲世的菊花,更有红枫烂漫、银杏金黄、柿子红熟……若乘舟泛于江湖之上,则有雁鹭栖于沙洲,芦花如雪飞舞。和春天的一派生机不同,秋游总是带着沉思——动中有静。</p><p> 寒露之时,秋燥已盛,燥能伤阴。保持宁静的心态可以养阴,也养阳,因为一旦情绪波动得厉害而生郁生火,正阳化邪火,邪火又伤阴,阴阳两伤。所以古人讲养生都离不开一个“静”字,不是让你不要动,而是不要妄动神形,也不要“静”得生郁,整日枯坐,所以秋游也很重要——要静中有动。</p><p> 三、饮食有节</p><p> (一)猪油拌饭贴秋膘</p><p> 进入季秋后,就可以放心地贴膘、进补了。但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贴秋膘?不是为贴而贴。</p><p> 首先,秋冬重养阴,秋季多摄入滋补之品,近是为了冬天御寒做准备增加皮下脂肪的含量,远则是为了明年春夏的生发消耗,而作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储存。</p><p> 其次,秋天人的阳气不断收敛,脾胃就不像夏天那么虚,人的胃口会变好,消化吸收的功能也会增强,适宜进补。</p><p> 最后,这些偏滋腻的食物,基本上都有润燥的功效,故可以缓解秋燥。</p><p> 但是贴秋膘也不宜天天大鱼大肉,毕竟现代人脾胃很好的不多,而体形肥胖的又不少。那最经济而无负作用的方法就是——吃猪油拌饭。猪油滋阴润肺的效果非常好(在熬猪油的时候可以放些老姜、肉豆蔻或草果,可以平衡寒温),而米饭又是对应秋季的谷物,也能滋肺阴。一到秋冬就皮肤干燥、毛发焦枯的人不妨多吃猪油拌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猪油(猪膏)</p><p> 《随息居饮食谱》:猪油,甘,凉。润肺,泽槁濡枯,滋液生津,息风化毒,杀虫清热,消肿散痈,通腑除黄,滑胎长发。以白厚而不腥臊者良。腊月炼之,瓷器收藏,每油一斤,入糖霜一钱于内,经久不坏,暑月生猪脂,以糖霜腌之,亦可久藏,此物性之相制也。外感诸病、大便滑泻者均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姜</p><p> 生姜(《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肠澼者,大便下血也),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p><p> 干姜(《本草经解》):气温,味辛,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炮)干姜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炮灰色黑,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升,阳也。</p><p>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功能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产后腹中疞(xū,病也)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p><p> 汉制一两约15克、一斤约248克、一升约200毫升。</p><p> 生姜粥(《圣济总录》)。生姜(去皮,细切,研,一两) 枇杷叶(拭去毛,炙,七片,为末),以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用白粳米一合煮粥,更入盐酱汁五味等,空心温食之。治反胃呕吐不下食。</p><p> 生姜汤(《外台秘要》)。东壁土(1把) 生姜(1大两,碎之),用水一大升,煮取半升,澄清热饮之,如渴,依前进。疗霍乱无问干湿冷热等。</p><p>生姜酒(《食鉴本草》)。生姜捣酒饮,治腹痛泄泻。</p><p> 生姜五味子汤(《外台秘要》卷第九、《小品》疗咳方一十四首)。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两) 紫菀(一两) 半夏(二两,洗) 吴茱萸(一两) 款冬花(半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桂心(一两)。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温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羊肉、饧、生菜、醋物、生葱。(《古今录验》同),出第一卷中。【功能主治】疗咳。</p><p> 姜茶煎(《万病回春》)。老生姜(切片、三钱) 细茶(三钱),用新汲水煎服。主治痢疾腹痛,不问赤白、冷热,皆可用之(一方 用生姜、细茶、连根韭菜,三味同姜汁,酒调服,立止)。</p><p><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肉豆蔻</p><p> 《玉楸药解》:肉豆蔻,味辛,性温,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温中燥土,消谷进食,善止呕吐、最收泄利,治寒湿腹痛,疗赤白痢疾,化痰水停留,磨饮食陈宿。肉豆蔻调和脾胃,升降清浊,消纳水谷,分理便溺,至为妙品。而气香燥,善行宿滞,其性敛涩,专固大肠,消食止泄,此为第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果</p><p> 《雷公炮制药性解》:草果,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主疟疾,胸腹结滞呕吐,胃经风邪。草果也是厨房常备的调味品之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米</p><p> 《长沙药解》粳米,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食疗方:</p><p> 粳米药粥(《圣济总录》)。粳米(淘,一合) 薤白(七茎,细切) 豉(二十五粒) 枳壳(去瓤,麸炒,为末,一分) 生姜汁(半合) 大枣(擘破,二枚) 陈橘皮(去白,焙干,为末,一分)。上七味。除薤白米外,以水三盏,先煎诸药至两盏,去滓下薤米再煮,以熟为度,空腹任意食之。治反胃羸瘦,四肢痿弱。</p><p> 胡萝卜粥(《寿世新编》)。胡萝卜约250克 粳米50克,将胡萝卜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空腹食,每日2次。【功能主治】宽中下气,消积导滞。适用于小儿积滞、消化不发。</p><p> 冬笋粥(《寿世新编》)。冬笋50克 粳米50克,将冬笋洗净切片,与粳米同煮为稀粥,空腹服,每日服2次。【功能主治】宣散透疹。适用于小儿麻疹、疹出不畅。</p><p>米麦粥(《食医心鉴》)。大、小麦、米煮粥,饮食之。治消渴,口干。</p><p>米泔(淘米水)(《圣济总录》)。粳米泔一升,上一味,顿饮之立止。治吐血不止,心闷。</p><p> 炒米汤(《中国医学大辞典》)。粳米炒焦,作汤饮。【功能主治】除湿,益胃,止烦渴。</p><p> 治米瘾方(《备急千金要方》)。鸡屎(一升) 白米(五合),上二味合炒,令米焦,捣末,以水二升,顿服取尽,须臾吐出病如研米。若无米当出痰,永憎米,不复食。主治米癥,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则胸中清水出。</p><p><br></p> <p>  (二)润燥养肾——芝麻丸(见处暑)</p><p> 芝麻含有丰富的油脂,所以有很不错的润燥功效。其中,白芝麻偏于润肺,黑芝麻偏于滋肾。白芝麻油脂更多,所以榨油多用白,而黑芝麻功效更广泛,所以保健食用的话,黑芝麻更好。</p><p> 芝麻丸以乌黑须发的能力闻名。白发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而不能循任督上濡须发所致。而黑芝麻既能滋补肾阴,还能通任督,又补又通,故有黑发之力。唯其力薄,须久食方效。</p><p> 哺乳期的妇女乳汁较少的,可以将芝麻炒熟碾碎后,加点盐,名芝麻盐,能催乳,还能排产后恶露,并通过乳汁帮助小儿排胎毒。</p><p> 不仅秋天多吃芝麻能缓解秋燥,凡因肝肾阴虚、血虚的人也可以长期吃,阴血不能骤生,唯每天少量,贵在坚持,乃食补之道。</p> <p>  (三)生津须兼顾阴阳——天香汤</p><p> 虽然秋天是吃水果的季节,果汁具有很好的生津润燥功效,缓解秋燥。然而,水果大多偏寒凉,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生冷的饮食下肚,因阳气不足而消化不及,非但未能形成津液,反而滞留成痰湿。不仅没有达到润燥止渴的目的,还可能导致腹泻或痢疾。所以,对于脾胃虚寒的人,吃水果要注意方法。如吃梨就可以蒸熟了吃,一方面升了其物理温度,不必下肚后胃再来加热;另一方面,熟梨寒性比生梨低,偏重滋阴而非清热。其他水果也一样,可以做水果羹,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多吃。这里推荐一款既能生津润燥又能兼顾阴阳的生津饮料——天香汤。</p><p> 天香汤:用桂花、甘草(见立秋)和盐梅肉泡水喝。其中桂花辛温,芳香化湿,醒脾开胃。桂花和甘草配伍,甘辛化阳,提振体内阳气。而甘草和梅子又能甘酸化阴,所以天香汤能在照顾到阳气的前提下,生津保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桂花</p><p> 《随息居饮食谱》:桂花,辛温。辟臭,醒胃化痰。蒸露浸酒。盐渍糖收,造点作馅,味皆香美悦口。亦可蒸茶油泽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子(乌梅)</p><p> 《备急千金要方》:梅子,味酸平涩,无毒,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利、好唾口干,利筋脉,多食坏人齿。</p><p> 《食疗本草》: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又,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内下部,少时即通。谨按∶擘(bò,剖裂)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