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津市船舶修造厂的成立,是在一九五四年八月大沽船坞划归新河船厂,原大沽船坞的全部人员迁至新河船厂后,在大沽船坞的旧址建立的。简称为《天 船》</p><p class="ql-block"> 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我有幸被该厂招为学徒工,那年我十五岁。与我一同进厂的还有:刘文奇、高淑英、赵学珍等人。我和刘文奇、高淑英被分配到轮机车间铸工段学造型,赵学珍分到厂保健站学师药。</p><p class="ql-block"> 到车间后,听师傅们说:本厂的人员组成,主要是以原大沽铁工厂的人员为主体,另外从塘沽原太古、振兴铁工厂、铸管厂等单位抽调了一些人员。厂部的领导,均由上级部门委派任职。如:厂长沈成喜、厂党委乔书记、赵厂长、党委的杨世芝、人事科长王连起、轮机车间主任:钱家林、齐福江及后来任厂党委书记的孙良仁等领导人员,有的是从新港船厂和新河船厂调任的。</p><p class="ql-block"> 《天 船》的成立和发展,当年在塘沽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塘沽地区十大企业之一的单位,是大沽地区的名片,更是大沽区域的标志和符号,它继承和发展了大沽船坞的修、造船舶事业,是人们热衷求职就业的优选单位。</p><p class="ql-block"> 那时,厂区面积不算太大。即:南从大沽坞路,北至海河南岸。东从西开老变电所,西至登瀛桥小河沟东沿。(后来厂区扩展,厂门口南面的空地上新蓋了2层的办公楼、钳工、车工、铸造、木型厂房及库房和大食堂等。原厂区的西面《登瀛桥以西》新建了木船车间厂房)。</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和充实修、造船的力量,从天津市大红桥造船社调入了一批木工人员成立了木船车间,承担造、修木壳渔轮和铁壳渔轮木质工艺装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份,又招收了一大批学徒工,充实到了各个工种。</p> <p>船舶在甲坞中</p> <p class="ql-block">电焊工人在焊接船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 船‘’是一个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具备维修、建造船舶能力的千人企业。在上级主管局和本厂党、政、工、团的领导下,在各专业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优越的生产设施,即:铸锻车间、轮机车间、船体车间、木船车间,四大车间的优势及技术资源,修、造着每一艘船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是个火红的年代,厂内的生产景象热火朝天,工作热情和干劲无比高涨。大跃进、多快好省夺高产,大会战,已成为当年人们的信念和生产的模式及精神力量。工人们废寝忘食、日以继夜、不计报酬地工作着。船体车间造船的平台上、船坞里,新造的船舶上电焊的弧光四射,闪闪烁烁,大锤的敲打和风铲铿锵的铲击声鸣震厂区。为建造的400匹马力津水号渔轮,早日出海作业而贡献自已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浇注工人在浇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铸工车间的师傅们不畏高温,忙着开炉,浇注工人抬着铁花四溅的铁水包,不惧炽热,稳稳地浇注着每个砂型。</p> <p><br></p><p> 机加工车间,车床发出切削的摩擦声和刷刷声,环绕在整个的厂房内。卡盘飞快的旋转着、走刀左右不停地往返着,师傅们手摇着摇把儿,目不转睛地注視着加工的部件,为造、修船的配件做得精益求精。</p> <p>电弧炉炼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在一九六O年初,为了解决修造船所用的钢件,厂领导决定建立炼钢车间,人员由铸工段配备。我被调到了该车间,并随同窦桂奇、曹士官等师傅到天津钢厂实习铸钢造型。炼钢车间投入生产,主要设备是:电弧炉,三根石墨电极通过配电熔化配比的材料成钢水。负责这项冶炼工作的技术人员是施振明同志,他是科班出身,铸造、冶炼是他的专业,在他的指导和亲自带领下,生产了很多船用铸钢件,填补了该厂的这项空白。</p><p class="ql-block"> 我在小组里干了一阶段造型后调到炼钢车间办公室做生产统计工作。后来,又调到铸锻车间办公室工作。当时办公室内设3个办事员:赵明珠任人事工资员、王金福任生产计划员、我任生产统计员。3个年轻人,当时年龄均为十七、八岁。编制性质为,以工代干(工人编制做干部工作)当时,这种方法在企业单位中比较盛行。</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徒期间的津贴每月16元,分两次发给,半个月发一次。冬季没有煤火费(取暖补贴)只发棉衣补助费。一九六一年六月份,学徒期满,提前出师,月工资为35元。</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八月份,我被应征入伍,当兵在天津。7年后,一九六八年三月份复员回原单位,又回到了《天 船》。当时已改称为:天津市渔轮修造厂。我们一起当兵的师兄弟们都一同复员回到了本厂。我和王秀峰、张冠生、刘传甲、陈福林被安排在厂革委会下设的政工办公室和专案组工作,成为了政工干事。其他人员都分配到了各车间,成为了生产骨干。</p><p class="ql-block"> 当时,政工办公室还有:主任:王连起、付主任:朱锡伦(后提为主任)、干事:卢根元(后提为付主任)、杨存智、乔风起等人。后来搬到办公楼,改制为政工科。</p><p class="ql-block"> 我在政工办公室做宣传工作,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安排下完成了厂级单位学习班的组办、为单位参加塘沽区庆祝‘’九大‘’活动,组织训练游行队伍等项工作。参与本厂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日常管理,组织赴葛沽镇盘沽村演出革命現代戏―――沙家滨及说唱形式的文艺节目,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O年间,个人感到,身在企业工作,应该趁着年轻学一门技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些基础,具有一项专业特长,才能在企业里立足。经多次向厂领导申请要求下车间,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经批准,我被安排到轮机车间钳工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在钳工二班任班长,副班长是王太利师傅。后来班制调编,我被编入钳工四组,担任组长,负责政治学习,副组长林武光负责生产。</p> <p>轮机,车工車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在班组工作期间,轮机车间的生产任务异常繁忙。抓革命、促生产的形势激奋,生产热情高涨。在钳工二班时,有关人员在王太利、郑庚华、曹金起等师傅的带领下,完成了子弹机的制造任务。钳工七组,在组长孙魁元师傅的带领下,经过全组人员的努力奋战,完成了400匹马力船用柴油机的制造。在钳工四组时,我参加了给渤海石油(六四一)承建的700吨方驳甲板部分舾装的安装及机仓管路的铺设和竣工后开往石油钻井平台的海上试航。</p><p class="ql-block"> 在班组参加生产劳动近3年的时间。一九七三年,车间领导将我调到轮机车间办公室,做了一名脱产、专职的安全员。负责全车间的安全生产事项,经常到船上、车间里检查生产的安全,对违章的作业给予制止和纠正。对于发生工伤的人员给予办理治疗和向厂级主管部门呈报事故详情及分析的书面材料。负责全车间400多名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的日常发放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0年代,财会人员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九年我调到厂部基建科,任基建出纳会计,参与了本厂‘’卧倒门‘’船台工程的核算工作。时常往返主管局基建处和塘沽建设银行,报送、审核基建资金的支出和运用。</p><p class="ql-block"> 约在一九八一年,厂部遵照上级的指示,根据企业整顿的部署,为整顿全厂劳动生产秩序,成立了‘’小分队‘’,负责对全厂劳动纪律的督查,纠正违纪的行为。由人事科和保卫科为主管部门。将我和一些同志调入‘’小分队‘’工作。我和李国志负责‘’小分队‘’的日常管理和传达、执行主管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带领小分队全体人员完成领导下达的所有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时,小分队工作人员有:赵学仁、孔宪伟、马卫东、李富堂、季学文、王连和、张洪年、程风英、王丽娟、于德风、刘爱琴、张振国、王焕兴、于树田、胡玉良等。</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调到厂部财务科做出纳会计,负责厂内有关人员日常工作费用的現金报销,全厂职工每月工资的审核、核算和发放。在做会计工作期间,在个人工作职责范围内,从末发生过差错,做到了日清月结、帐款相符,遵守、履行财会制度和規定,确保了资金的核算和运用。</p><p class="ql-block"> 当时,财务科人员有:王文海(暂调粮码头作财务工作),陈连洪、王新美、李海渔、姜玉洁、李中庆、李宝均、马 华、王丽娟、张 露、王志明和我。</p><p class="ql-block"> 后来调到总务科下属的房管组任组长,与房管组成员:冯长松、陈玉霞,经办着全厂职工家属宿舍的日常调換和管理。参与厂内房屋委员会对申请要房及新建家属宿舍分配的调查及分房工作。大约在一九八七年,调入总务科负责房屋维修资金的核算,与本科人员:马庆海、翟玉林、张桂华、金桂芝共同配合经办着科内的业务和完成厂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八年六月份,因工作需要调到天津市水产局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工作。</p><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五八年―――一九八八年,30年的时间,除去当兵离厂7年,我在《天 船》工作整整23年。该厂曾隶属过交通部、天津市第一机械局、天津市农业机械局、天津市水产局、天津市渔业公司、天津市河西区天马集团等领导。厂名曾改为:天津市渔轮修造厂。現名:天津市船厂(即: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多名优秀的企管精英人材,历任过该厂的领导,该厂也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和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文字亲撰,根据回忆所作,如有不周之处,敬请谅解和指正)</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金发 (网名:海 涵)</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0年10月5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