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回眸 感恩母校

WGR

<p>  纪念数学系首届本科生毕业六十年</p><p> 庆祝上海师范大学校庆六十六周年</p><p> **********************************</p> <p>1955-1958年,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上海第二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校门(岑溪路10号)。</p> <p>1960年,上海师范学院校门(桂林路10号)。</p> <p>上海师范学院</p><p>院长廖世承 (左) 党委书记陈云涛(右)</p> <p>1960年的毕业证书</p> <p>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校门(桂林路100号)。</p> <p>六十年过去了,校门入口的梧桐树长成高大浓密的林荫大道。</p> <p>我们是数学系本科首届毕业生,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从事教学工作。时光荏苒,一个甲子过去了,我们已达耄耋之年。毕业50周年时,100多位同学从全国各地赶来母校,交流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的情况,以及家庭子女和自已的身体情况,分别时互道珍重,希望在毕业60周年时再次相聚。鉴于2020年突发疫情,没有可能返回母校相聚。还好我们老同学有许多聊天群,于是想到利用微信群云聚会形式,纪念毕业60周年。这里收集了几位在不同教学工作岗位的同学的感言,用美篇形式进行交流。</p> <p>2010年,为纪念数学系首届本科生毕业50周年,返校活动筹备组的同学到上海师大开会商量有关事宜。前排左起朱达人,尤潄卿,钱真真,余致甫,朱水林。后排左起谢荣锦,周志中,曹助我,王国荣。</p> <p>2010年10月10日,数学系首届本科毕业生返校参加毕业50周年庆祝活动留影</p> <p>毕业50周年时</p><p>(1)班同学返母校合影</p> <p>(2)班同学返母校合影</p> <p>(4)班同学返母校合影</p> <p>(5)班同学返母校合影</p> <p>(6)班同学返母校合影</p> <p>(7)(8)班同学返母校合影</p> <p>原数学系系主任周正教授</p> <p>原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董静珊(左)</p><p>和原代数教研室主任趙善继(右)</p> <p>下面分别介绍目前收到的部分老同学撰写的纪念毕业60周年的感言和照片。他们分别在中等学校教育,军队干部教育,幼儿师范专科教育,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教育等各种不同的国家需要的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其中一些老照片,反映当年大学生的特别的经历,作为历史的记录是十分难得和非常珍贵的。老同学们退休后经常相聚的照片,反映他们之间深厚的同学之情,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p> <p> 曹助我</p><p> 1960 2020</p> <p>1959年,曹助我和数学系师生一起试制数字式模拟计算机。</p> <p>在上海海运学院工作时,曹助我与陆子芬教授等合影</p> <p>现任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p> <p>与新一届党政班子合影</p> <p>董事会人员合影</p> <p>2001年,热情邀请老同学访问东海学院</p> <p>2004年,部分老同学参访东海学院</p> <p>邀请部分老同学与上一届东海学院党政负责人相聚</p> <p>八十大寿时,邀请部分老同学聚会</p> <p>曹助我感怀:</p><p>师院,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是一块闪光的路标,标志着我开始步入人生;</p><p>师院,铺垫了我的成长道路;</p><p>师院,夯实了我的做人基础!</p><p>难忘啊!难忘师院!</p> <p> 邹兆芳</p><p> 1960 2020</p> <p> 感恩母校</p><p>……………………………………………………………………</p><p> 1956年,当年的我们满怀“学好数理化,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志向有缘同窗共学。忘不了在数学王国求索中执教数学分析的周正、执教高等代数的趙善继等恩师,忘不了在通宵不息灯下东一、西一阶梯教室内夜读的同学,忘不了患结核病的我每每发病都能入住校医院和享受院体育科的营养菜,也忘不了我们莘莘学子迎来大跃进、大搞科研、学工、学农等运动。1960年我们告别校园、服从分配,走上各自工作岗位。</p><p> 我毕业分配在上海力学研究所。一年半后与学友对调到上海幼儿师范学校,文革始幼师停办改为风华中学,1982年幼师复校再回幼师,1987年幼师改为幼专(后併入华师大),1992年退休。</p><p> 在风华中学执教16年后再回幼师,由于毕业生不是面对升学考,而是去教幼儿,所教数学如何能学以致用呢?我面向幼儿园探索在中学教学和幼儿数学的延伸区、结合点,以圆在教学中能“教”以致用心愿。教学探索在1993年意外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等荣誉。退休近30年来,延续乐于“数形结合”探索。</p><p> 离开母校60年回首,暮年的我深深感恩母校培育,让我成为一名为教育事业工作的数学教师!</p> <p>忆往昔峥嵘岁月</p> <p> 孙景云</p><p> 1960 2020</p> <p>  我于1956年9月考入上海第二师范学院的数学系本科学习。一开始是(3)班,后班级调整成了(2)班,直至1960年毕业,于当年9月3日正式离开母校上海师范学院,踏上了培育桃李的征程。当时一开始由一辆大巴士专车将上海师院各系科的20多名毕业生直接送往专为全国培养农业中学教师的松江师专报到,进入松江师专各系科任教。历经一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挥下,学生并入了上海师院相关系科学习,松江师专的教师分配到松江各中学任教。于是,我回到了中学求学6年的母校松江一中任教,直至1996年10月退休,为教书育人整整奋斗了36周年。1987年,我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1年获上海市园丁奖。回忆这段往事,感概万千!在大学四年的生涯中,时光虽短,然经历丰满!大学毕业至今,六十年光阴一蹴而过,想说的话太多,但又不知该说什么,遂谨赋词一曲,千言万语一带而过了!</p><p> 虞美人</p><p>为数学系首届本科生毕业六十年而作</p><p> 师院四年渴求真,</p><p> 才干大精进。</p><p> 忆及历练知多少?</p><p> 贴近工农又受军训操。</p><p> 毕业六旬荣耀过,</p><p> 业绩映前路。</p><p> 回望培育桃李成,</p><p> 心中永怀母校恩情深。</p> <p> 陈焕庭</p><p> 1960 2020</p> <p> 我是这样爱上教育工作的</p><p>………………………………………………………………………</p><p> 1950年,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去世。我没法继续学习,就去小姊当时工作的农村小学当代课教师,这是一所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只有三个班级,並且都是复式班,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有的班级学生安排复习,有的班级学生安排做作业,老师只给其中的一个班级上课。这说明农村孩子多么需要文化。从此我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为了更好的做好这份教师工作,小姊送我到上海师范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我没有考取师大,被分配到江湾中心小学工作。在那里认识了葛惠忠和龚荷芳。后来我们三个人志同道合一起考入上海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到校后第一个社会工作就是参加农村扫盲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我记得当时班级调整变化较大,我一开始在12班,最后毕业时是在1班。1960年毕业,我被分配到上海警备区工作。原来说是给部分干部进行大学教育工作,但1961年下连锻炼回来,情况有所变化,有的人去当参谋、有的人去搞文书工作,而我被分配到高炮团当文化教员。1962年,根据国家需要,我又被调到23所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直至1993年退休。以后又返聘,直到1998年正式离开,我的教育梦就此结束。 </p> <p>毕业分配到警备区时留影</p> <p>科技节学术交流报告</p> <p> 尤潄卿</p><p> 1960 2020</p> <p>  1960年7月,我这个从安徽蚌埠来到大上海的姑娘,从上海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了!首先要感谢母校的培养和周正,孔宗文等恩师的教导。7月26日,我被分配到浦东县(后被划到川沙县)的上海市东沟中学。除了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一个学期的初三年级班主任。1978年,前辈数学教研组长退休后,就由我接任组长工作。当年学校都由乡(或公社)教卫组领导,1979年,我应教卫组邀请,去为部分小学教师上"师范数学",为他们考教师资格证做准备。其间,我被公社评为"农业学大寨标兵"。由于农村幼儿园师资缺乏,市教育局于1980年8月,先在东沟中学校园内办了两个幼师班。后于1981年,又举办了四年制的中专‘’上海市第二幼儿师范学校‘’。1981年8月底,我从工作了21年的东沟中学转到第二幼儿师范学校工作,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2一3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还担任学校工会副主席。到1986年又担任了理科教研组长职务。虽然很忙,但心里很踏实。1983年我被川沙县评为先進工作者,1984年暑假,我冒着炎热,连续三天奔走在奉贤、松江、金山三个县,乘船摆渡和乘公交,步行访问了十多位同学。后来又择日乘双体轮船去了祟明,乘公交车走访近郊上海县(现属闵行区)的同学。虽然很累,但很开心。1985年5月,我49岁时入党。1990年,我被评上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5月光荣退休。退休后,我做些自已所爱的事情,如协助居委文宣干部组织舞蹈队,老年读报和学唱歌等。2002年我被评为好党员。我还经常组织老同事聚会,经常与我们大学同学联系。现在虽已进入暮年,我体会到健康长寿有四个要素:愉悦,睡眠,水和健康饮食。祝同学们健康长寿,快乐每一天!</p> <p>1998年2月22日,老同学聚会。后排左起钱镇镇,龚荷芳(已故),许庆秋,张瑶芳(已故),潘瑞云。前排左起:尤漱卿,陆偉香,李庆琰。</p> <p>后排左起:董学正(已故),葛惠忠(已故),钱焕章。前排左起:钱镇镇,洪占辉,韓仲豪,潘瑞云。</p> <p>2000年10月22日,五位女同学施爱月,尤漱卿,张祥茹,陆伟香,叶奕盛聚会。</p> <p>2002年9月21日,(5)班同学与趙善继等老师合影。笫一排都是老师,笫二排左起是施爱月,王月素(己故),王彩璋,杜卧薪,孔宗文,沈世明,第三排左起叶奕盛,黄游,张瑶芳,最后一排左起是张震宇,王文豹,丁荣良,闵士德。</p> <p>(2)班同学与趙善继等老师合影</p> <p>在朱水林家里聚会,后排左起:朱水林,张祥茹,龚荷芳,郑珊珊,叶奕盛,陆伟香,邵美珍,施爱月。前排左起:黄永盘,朱达人,曹助我,张震宇,周志中。</p> <p>2007年2月27日,部分同学在莘庄公园赏梅。后排左起为张震宇,周志中,冯金志,殷智林。前排左起为张瑶芳(己故),龚荷芳(己故),邵美珍,邹兆芳,叶奕盛,施爱月,陆伟香。</p> <p>2009年,3班同学到胡仲威同学家聚会。前排左起洪正,胡仲威,王翠萍,王伯浩,胡斌。后排左起:尤漱卿,邵美珍,蔡佛章(已故),姚云宝,张二九,方文美,郑珊珊。</p> <p>2014年,老同学聚会新南华</p> <p>2017年11月16日,老同学聚会</p> <p> 邵美珍</p><p> 1960 2020</p> <p>我是(3)班的邵美珍。1960年,从上海师院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矿业学院工作。1962年底,根据国家八字方针被调至中学任教。由于我一直想回南方工作,加上老伴体弱多病,1970年,由部队退下来回到浙江加善。我随之到加善四中任教,直至1992年退休。我一贯努力教书育人,年年获奖。我由于大学期间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专业思想非常牢固,从未动摇。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以后,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乐淘淘。住在周围的和国外的学生经常上门慰问,还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情深谊重。我的晚年生活有保障,感到满意幸福。从内心感谢党的关怀。</p> <p>金旦生</p><p>1960 2020</p> <p>  幸运啊,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记得我高中毕业时,我以第一志愿报考师范大学。当年《浙江日报》经学校推荐,发表介绍我立志当教师的文章。我所在的省重点中学结果有12名毕业生录取在上海师范学院(其中 第二师范学院 9人,第一师范学院3人 )。</p><p> 回眸毕业60年,在校学习期间印象深刻、难忘且有趣的事,还是很多的:(1)参加除四害大搞卫生时,记得有一次同学们用几把长竹梯对接,沿墙爬上大饭厅搞卫生,我在现场目睹边善裕和沈美秋同学不小心从高处坠落,让人十分震惊,他们马上被急送医院抢救 ;(2)数学系合唱团冒着滂沱大雨夜晩准时赶到市区大剧院演出 ;(3)参加邹兆芳同学为主的由小说《苦菜花》改编成三幕五场话剧的剧本创作,并排练演出;(4)记得学校党委副书记郝达等多位参加抗战的老领导向我们介绍当年农村抗击日冦的情景,想到这些往事,都会久久萦绕于怀,致使夜不能寐。 1960年,从上海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时,我与姚钟祺同学分配到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由于新筹建的松江师范专科学校要求再增派两位数学教师。年级辅导员张永祺老师找我谈话,“你参加过上海市教育局组织的农村中学教材的编写与培训各县农中校长工作 ,你去师专更合适 ”。这样我与另一位曹姓同学改派去松江师专。一年以后,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松江师专停办,学生转入上海师院,我与其他同事调入松江二中任教,在那里工作多年。</p><p>1968年秋,我调入上海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工作;后调入普教处并兼任市教育局工会主席 。以后又参与组建上海市中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并任职 。这样,我在上海市教育局三个处室连续工作了近三十年。 </p><p> 我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岗位上退下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创建了许多民办高等学校,我被聘任到上海建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集团、学院董事长助理、集团党委副书记、招生办主任等职。一口气又干了13年。完成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提出的大学毕业生要为党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夙愿。 </p><p> 我们这些1960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20年后,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人生难得这个机遇,抓住人生的尾巴扎扎实实地又干了20年 !</p><p> 如今我们年岁大了,但我想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健康的老体魄,有一个愉悦的心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气质,愉愉快快地过好我们的晚年。</p><p> 最近正值上海建桥学院建校20周年,‘’廿年树木,喜见成材‘’,我将自己参与上海招生改革的实践,对人生、教育的感悟以及部分游记 等 ,撰写成近19万字的一书,以庆贺上海建桥学院二十周年庆典 。</p> <p>2019年4月,上海市老领导谢丽娟副市长参观臨讧校区,建桥学院周星增董事长接待,建桥学院原校长黄清云和金旦生(左一)作陪。</p> <p>2018年,原上海市教育局普教处老同事团聚。图中左三为市教委原副主任、现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p> <p>在《亲和源老年公寓》年会上,荣誉会员前校长黄清云和荣誉会员金旦生与会员老演员牛犇合影。</p> <p>和建桥学院俞晓光副校长在臨讧新校区</p> <p>56级(7)班部分同学在毕业59年之际相聚母校,在熟悉的教学大楼前留影。</p> <p>在教师塑像前合影,难忘终身的教师生涯。我们热爱上海师大!</p> <p> 王国荣</p><p> 1960 2020</p> <p>  耄耋之年忆往昔 母校恩情永难忘</p><p>…………………………………………………………………</p><p> 时光荏苒,我今年已达耄耋之年。1956年,我考进本校数学系本科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有一个甲子了。回顾自已的数学生涯,我从一名助教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育和各级领导的培养。这里,我要特别对原代数教研室主任趙善继老师和数学系原党总支书记董静珊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趙老师曾担任我们高等代数课的主讲老师,他讲课条理清晰,板书十分漂亮,给我们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趙老师是我从事一辈子教学工作的楷模。留校以后,我先到计算数学教研室工作。我深知,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很难胜任大学的教学工作,董静珊老师十分支持我到复旦大学数学系进修,我先旁听计算数学专业课,然后回到系里为本科生开设《程序设计》课。1962年,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指导下,计算数学,微分方程,概率统计三门新学科下马,相应的教研室撤消,我被调到代数教研室,在趙善继老师领导下工作。第一年,我先做助教,经他亲自听课后,第二年,他就放手让我担任主讲教师,这对我是很大的鼓舞。但是由于我工作后对学习计算数学很有兴趣,趙老师和董老师有战略眼光,鼓励我在做好本职工作后,继续到复旦大学进修,參加教师专题讨论班活动,轮流报告国外杂志上发表的最新文章,大大提高了我的外文阅读和独立钻研数学文献的能力。前后有五年多时间到复旦大学进修的经历,为我在文革中开门办学,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翻译最新的研究生教材《矩阵计算引论》,以及1978年申请计算数学硕士点奠定了基础。为了数学系的发展,八十年代以后学校又为我创造条件,多次到国外大学作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学习国外大学如何培养研究生和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大大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九十年代末,数学系终于获批计算数学博士点,这是上海师大第一个理科博士点。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申报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外,我培养了25位硕士和5位博士,他们现在国内外大学任教或从事科研工作。我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教学相长,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出版五本研究生教材译著,两本广义逆研究专著(中文和英文各一本)。我也为创建数学科学研究所和数学科学学院贡献了自已的力量。 </p><p> 甲子往事展眼前 师恩难忘记心田</p><p> 教学科研双肩挑 桃李芬芳天下遍</p> <p>忆往昔岁月</p><p>数本56级(7)(8)班同学到桂林路上海普发仪器厂学工劳动</p> <p>到农村参加三夏学农劳动</p> <p>在学校学军,学习榴弹炮射击</p> <p>团支部合影</p> <p>和年级辅导员张永祺老师及张方盛老师合影</p> <p>代数教研室老师合影</p> <p>看望退休后的趙善继老师,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鼓励我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p> <p>主要代表作《矩阵与算子广义逆》(科学出版社,1994,典藏版,2016)</p> <p>主要代表作《广义逆:理论与计算》(英文版)(科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Spring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18)</p> <p>2004年底,学院举行学术报告会,祝贺王国荣从教45年。学校领导,校内外同行专家及研究生合影。</p> <p>2009年,部分同学返校参加校庆55周年活动</p> <p> 【结束语】</p><p> (一) 时光匆匆,作为上海师范学院数学系首届本科毕业生的我们,1960年毕业后,在各自平凡的、国家需要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努力工作过、积极奉献过。</p><p> 在毕业50周年的2010年10月,我们曾相聚母校校园快乐欢聚!留下了欢声笑语和珍贵的合影。</p><p> 如今,又迎来毕业60周年的纪念日,尽管我们都已双鬓染白、皱纹额头,但我们无愧母校培养,无愧工作人生!无愧教育事业!</p><p> 暮年的我们自立、自強,依然心态不老、各有所学、各有所做、各有所乐。生命不息,追求不停,多采晚年,瑰丽人生,夕阳无限好!</p><p> 衷心感谢毕业后留母校任教、任职的王国荣老同学。五十周年老同学的校园聚庆是他组织、安排的。这次纪念毕业六十周年,老同学旳网上聚庆,又是由他策划,联络和制作成美篇给大家分享。同时也要衷心感谢尤漱卿、曹助我和已离开我们的朱水林、朱达人老同学,他们为筹备毕业50周年活动,加强老同学们之间的联系和情谊,无私的奉献和服务。</p><p> 为我们整整六十周年同窗之情欢呼!</p><p> 金秋十月,正逢母校66周年华诞之际,铭记母校栽培恩泽,并衷心祝福母校发展日新月异,再继华章,更展宏图,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桃李满天下。 (邹兆芳) </p> <p>(二) 上述感言,成果与影集,来自数学系本科首届360多位毕业生中几位同学的反馈,只是管中观豹,难免以偏概全。但从中已可清晰地反映出我们曾经努力过,贡献过,荣耀过,无愧于党与政府的关爱,无愧于学校领导与师长们悉心培育。在此,谨赋词一首,纪念毕业六十周年。</p><p> 水调歌头.</p><p> 师院数学系首届本科生毕业六十周年吟</p><p> 师院刚毕业,教鞭即执手。</p><p> 精雕细刻钻研,沤心沥血讲解,</p><p> 桃李皆育优。</p><p> 扪心自问之,告慰母校修。</p><p> 岁月过,学有得,荣耀留。 </p><p> 回忆读书生涯,时光未虚悠。</p><p> 经工农兵考验,历德智体磨砺,</p><p> 成才当所求。</p><p> 乌鸦尚反哺,报恩永相守。</p><p> (孙景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