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2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占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多的,莫过于票证,而在繁杂的票证中,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那就是粮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中期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全国第一套粮票于1955年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帷幕。</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粮票比钱更重要,它有定额的分配,也就是说你有粮票不愁买不到吃的,但有了钱没有粮票,几乎是买不到吃的。</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那“持票消费”的年代,有了粮票,就意味着你的吃饭问题有了着落。 </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衣食是根本。蕨溪粮站就是维系蕨溪人民生计的关键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蕨溪粮站位于李子湾山坡上。从供销社经过王成明师姐的住家,再下一段较陡的土坡后,经李子湾到达。另走蕨溪运输社下面土路也可到达。</p><p class="ql-block"> 从蕨溪粮站可眺望汹涌澎湃,白浪滔天,江水暴吼的南瓜险滩。</p><p class="ql-block"> 蕨溪粮站规模大,建有大型粮仓,配套机械加工房、消毒灭虫设备和宽大的晾晒地坝。具有储存和中转粮食的功能。商州区的粮食大都从蕨溪粮站中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来岁时我就开始每月为家里到粮站买米买油。如遇上过年过节,粮站会增供少许花生油、糯米、花生、绿豆等副食品,以示国家对民众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粮站还不时搭配苞谷、红苕,但得冲减计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蕨溪粮站是国有单位,粮食系统的工作是个热门职业,相当于蕨溪的“央企”,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米价是固定的,品种也没有选择。粮站一般也不会短斤少两,所以母亲也很放心让我去买米买油。</p><p class="ql-block"> 粮价早先为8分钱一斤,后涨为0.138元/斤。 先交钱开票再称米。开票处是一小窗户,仅能放进去两只胳膊。将粮本和钱伸递进去,开票人在购粮本上草乱地划拉几个数字,盖章并开出票据后,表情冷漠地将粮本和小票递出。凭票去另一窗口称米。称米用磅秤,磅秤上有个漏斗形的木箱子,屋顶天花板上开有天窗,大米存贮在上面,拉开窗口,大米“哗哗”流进磅秤木箱。称够重量后,工作人员高喊一声“接好哦!”,再放开磅秤上木箱的开关,米从伸向外面的撮箕口流进自己的箩筐里。 </p><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买米或遇坝上农场吃供应粮来买米的大队人马时,则要排队等候。人们一般用箩筐、背篼、米袋子一次性地把全家一个月的口粮买回家。</p><p class="ql-block"> 在宜三中读书时,遇劳动日还会去粮站给学校食堂挑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家配供定量为居民25斤,单位职工为27斤,中学生32斤,花生油或菜籽油3两。若以现在来看,大米定量应该是高配了,但那时油荤极少,又无其它副食,吃面条、粑粑都要粮票。家里人饭量都很大,每个月供应的大米不够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多彩生活,天天牛奶、豆浆、花生浆、果汁、面包、大鱼大肉,品种繁多的食品补充,若购二三十斤大米,一家人要享用很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每月每人1斤肉票,吃肉是打牙祭。如遇邻居家炒肉,那种蒜苗、辣酱、醪糟与猪肉在烹炒中神奇融合而产生的绝妙香味,令人馋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由供销社掌控的杀猪卖肉,只有赶场天和节庆日。</p><p class="ql-block"> 买肉得一早到王成明师姐住家倒拐处,在黄家模师傅主管的摊子去排队。肥瘦得靠运气,不可能由你指那割那。卖肉的人很拽,能买到宝肋肉是幸运,也靠与卖肉的人脉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街我家与王长秀同学家相邻,对门巷子为曾宪枢家,那屠宰场就紧邻我家茶馆的吊角楼下。凌晨三四点钟猪儿被屠杀的惨叫声不绝于耳,且血水横流,直排坎下。</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没大盖帽的环保和城管,想投诉都无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屠杀水牛才叫恐怖。那牛被牵到茶馆梯坎后,嗅到地狱的气息,打死不下坎,鞭打脚踢而下后,将其双眼蒙盖,四肢捆绑,两人用力一拉,牛儿庞大身驱“嘭”声倒地,肋骨不知要断裂几根。屠工用木杠将其牛角撬住,在脖子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血腥残忍。</p><p class="ql-block"> 咱们受如此环境污染影响,很是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和泽华弟都是吃长饭的年龄,油荤少,痨肠寡肚,饭量特大,尤其我和哥海量级别。往往到了月底,总要差一两天接续不上口粮,母亲就会向邻居家借米维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乡当知青后,与粮站的交道也不少。稻谷、苞谷、油菜籽、花生、黄豆等,都得按时足额向粮站进贡,农业税大多以交公粮的形式征收。每年生产队秋收将稻谷晒干,风车风净后就得肩挑背磨地给粮站送公粮。</p><p class="ql-block"> 完成皇粮纳贡,留够种子和必要的储备后,方能分粮到户。</p><p class="ql-block">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抗交或瞒交公粮,不是死罪就是大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市场物资日渐丰富,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这时家家户户粮票都有盈余。人们曾经用富余的粮票在市场上兑换鸡蛋或是其他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 1995年,粮食价格放开,粮油商品实现敞开供应,粮站和粮票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粮站和粮票,已经成为了永恒的记忆。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到粮站排队买粮的场景了,人们开始选择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各大超市的兴起,正在让我们享受着方便、快捷的新生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蕨溪粮站,为我们留下一个年代的记忆,那个半饥半饱,衣食堪忧的年代也一去不返了。 </p> <p class="ql-block">冉银珍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国华美篇巜蕨溪粮站记忆》带给我们的是儿时美好回忆。虽然那时候生活艰难,但回忆起去粮站排队或拥挤购粮挑背口粮回家,还是乐趣多多。虽然我们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但对这些如票证时代年限等具体时间还真的搞不清楚,阅读此文增长不少知识。</p><p class="ql-block"> 谢谢美文分享!</p><p class="ql-block"> 国华的文章百读不厌,说的真心话。</p><p class="ql-block">为啥?一是文章来自故乡,特别亲切,文中所述能勾起很多往事回忆。二是文章层次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形象感人。对人物、事件的描述非常到位,感染力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牟长艮女士点评:</p><p class="ql-block"> 为佳作点赞!记忆真好,还能详细记起当年的点滴。那些老照片珍贵啊。一张照片就记载了那个时代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银珍女士点评:</p><p class="ql-block"> 再次阅读国华美篇,家乡情结更浓。国华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们更进一步增进了对那个年代的供销合作社,粮站的记忆和了解。谢谢国华!这些记述家乡的经典作品,必须记载下来,传承下去。让孩子们了解父辈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发奋努力读书,建设更好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继蓉女士点评:</p><p class="ql-block"> 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为老同学的作品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亚霜女士点评:</p><p class="ql-block"> 乡愁里的历史名校——宜三中学,薛国华的文笔。退休后,这写作的爱好,发挥的淋漓尽致。看他的文章,像小河,小溪,像清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华娣女士点评:</p><p class="ql-block"> 国华善于现察,有着让人佩服的记忆力,写作的蕨溪粮站及蕨溪供销社两文真实,详细,生动,读后记忆犹新。在那个物资匮乏,凭票购买物品的年代,家里有人在粮站和供销社上班的家庭,生活确实太幸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羡飞女士点评:</p><p class="ql-block"> 读(蕨溪粮店,供销社)的记忆,勾起我的往事回忆,记录我们当代人在当时年代的生活情景。粮店,供销社成为历史的故事,也是今天摆龙门阵话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