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整张软片,钤印“南陵徐乃昌藏器”。尺寸:17厘米x14厘米。</p><p>徐乃昌(1869—1943):字积余,号随庵,安徽南陵县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官至淮安府知府、授江南盐巡道监督。辛亥革命后,远离官场,倾心于著书、刻书、藏书以及收藏金石古物,是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和金石学家。</p><p>清代乾嘉时期开始,金石考据之风不断兴起,晚清时期大批古器物的出土,更激发了学者们对于金石学的关注。很多藏书家在搜访珍贵古籍图书的同时,也对金石古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徐乃昌正是这样一位兼及藏书与古物收藏的学者。据安徽著名教育家程演生在《徐乃昌行状》一文中记述:“所蓄三代彝器、甲骨及秦汉以来古镜、带钩极富,皆世间殊绝之品。而金文石刻拓片达三万余通,多足资经学、史学之抉择。”可见,徐乃昌所收藏的古器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青铜器、甲骨、铜镜、金石拓片等。</p><p>师酉簋铭文字数多达百字以上,篇幅相对较长,其书法结体匀美、笔意纯熟,可以看作是西周中晚期金文的典型代表。在行文布局方面,铭文在保持纵向自然成列的同时,并未勉强追求横向文字的整齐划一,避免陷入呆板窠臼;在字形字体方面则方圆兼施,错落有致,“太”“庙”“公”“族”等字的收放对比和笔法处理使铭文保留了婉转流畅、跳跃灵动的意趣。认真审视细节,还能发现师酉簋铭文中保留了许多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如“年”“釐”“册”“秦”“朕”“宝”等字,某些部位还保留着早期金文中的肥笔孑遗,但已退化为复笔所画的圆点;此外,“文”字字形则沿用了典型的西周早期样式。</p><p>由于西周青铜礼器并未实现规模化量产,每器须单独制范、书写。师酉簋现存的七篇铭文风格气韵相当接近,应出自一人之手。然而出于书法作品的不可复制性、早期文字字形的不稳定性以及吉金文字的残泐漫漶、锈蚀等多方面原因,各篇铭文均反映出不同程度的差异。</p><p>13280096936(电话及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