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翟涤尘

张传桂

<p>  翟涤尘女士青春照。</p> <p>  她出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1968),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p><p><br></p><p> 她是大家闺秀,其祖父官至广东水师提督;</p><p><br></p><p> 她命运多舛,尚未过门,未婚夫就因病去世;</p><p><br></p><p> 她与世抗争,坚决不守望门寡;</p><p><br></p><p> 她勇敢坚强,成为新宁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到省城求学的女性;</p><p><br></p><p> 她是长沙稻田女子师范的学生,向警予等是她的同窗好友;</p><p><br></p><p> 她38岁才嫁人,丈夫比她小10岁;</p><p><br></p><p> 她的丈夫是民国时期的诗词大家,国学教授;</p><p><br></p><p> 她思想进步,是广东党立妇女运动讲习所的学员;</p><p><br></p><p> 她于1928年在新宁创办女子职业学校,亲任校长;</p><p><br></p><p> 她半百之年丧夫,独自抚养四个儿女;</p><p><br></p><p> 她是一个小脚女人,用“三寸金莲”丈量了人世间的崎岖之路;</p><p><br></p><p> 她教子有方,两个儿子考上北京大学,女婿是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p><p><br></p><p> 她的诗词婉约精致,首首精妙;</p><p><br></p><p> 她在新宁、武冈执教20余年,桃李芬芳;</p><p><br></p><p> 她仙逝于南京,英魂留在南京雨花台。</p><p><br></p><p> 她就是湖南新宁的一代才女——翟涤尘。</p><p><br></p><p>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湖南新宁县,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境内层峦叠嶂,千峰竞秀。溪河纵横,风光旖旎。</p><p><br></p><p>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农历端午节,绕城而过的夫夷江龙舟竞渡,锣鼓喧天。一个女婴凑热闹似的,在城南门的翟公馆呱呱坠地。长辈给她取乳名端阳,学名涤尘。</p><p><br></p><p> 她的祖父翟国彦是湘军的重要将领。翟国彦从一名普通兵弁做起,因军功擢升,最终官至从一品的广东水师提督。</p><p><br></p><p>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说起她的祖父,就不得不说新宁在晚清的一段辉煌历史。清朝后期,有一段回光返照的时期,史称“同光中兴”。新宁人在太平天国之乱中首当其冲,最先组建“湘勇”,南征北战,涌现了几百名将军,一度呈现“隔墙两制台,隔江两提台;五里七道台,十里八藩台”的鼎盛局面。“隔墙两制台”,说的是直隶总督刘长佑的府宅“馀庆堂”和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府宅“光厚堂”,在县城仅一墙之隔。“对河两提台”,说的是翟国彦和刘光才,他们的家都在万塘乡的白马田境内,相距不到三里路,仅隔着一条被当地人称之为河的小溪。一个偏僻的小县在晚清竟有四品以上大员240多人,实为世之罕见。</p><p><br></p><p> 翟国彦发迹于湖南,成名在广东。同治三年(1864年),他奉调率师援粤。在水师总兵、提督的十八年任上,知人善任,内辑外交,处置得宜,为同僚所称颂。最让翟国彦得意的是,在东莞虎门的水师提督府,他相继娶了4位粤籍的“靓妹”为夫人,总共生了10个儿子。</p><p><br></p><p> 翟涤尘的父亲翟绍慈是翟国彦的第二个儿子,人称二少爷。他的母亲李氏是翟提督的二夫人。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小端阳启蒙较早,3岁识字,4岁开始读诗书,5岁读《唐诗三百首》,6岁进私塾,通读经史子集。她的父亲翟绍慈有点智障,生活都不能自理。端阳的母亲陈氏出身于水头的大户人家,能够识文断字,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严厉,每晚教她背书。有时她没读熟,虽是深夜,也不让她睡觉,直到念熟为止。正因为奶奶和母亲的良苦用心,小端阳在童年时代就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功底,为她以后创作诗词、教书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p>  翟涤尘女士青春照。 </p> <p>  涤尘,意为洗涤尘埃,推陈出新。长辈给她取这个超凡脱俗的名字,注定她的性格和人生必定非同凡响。</p><p><br></p><p>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二八年华、秀外慧中的翟涤尘,自然不乏大户人家的求婚。她的长辈经过多方了解,为她选定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如果不出意外,她就要像其她的千金小姐一样,风风光光地嫁为人妻、相夫教子。可命运偏偏捉弄了她,嫁妆都已经置办好了,未婚夫却暴病而亡。</p><p><br></p><p> 按照当时的习俗,订了婚的媳妇,已经是夫家的人,即使“丈夫”死了,也要过门,在夫家守寡,当地人称“望门寡”。</p><p><br></p><p> 一晃经年,岁月将她从一个兰质蕙心的千金小姐,煎熬成一个32岁的“老姑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太夫人派人将孙女送往省城长沙,寻找新的生活。</p><p><br></p><p> 从未出过远门的翟涤尘对省城长沙既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她终于摆脱了压抑在心头的枷锁和阴影,愉快地走上涅槃重生的新途。</p><p><br></p><p> 到了长沙,她找到了生活在省城的干妈刘许女士,在她家落了脚。由于她的文化底子打得好,不费任何周折,就顺利考取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她用嫁妆作资,成为民国历史上新宁第一个到省城求学的女性。</p><p><br></p><p> 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致力于培养女教师,开了让女子走上社会生活的先河。学校因地处古稻田,被称为“稻田学校”。周南女中的创办者朱剑凡被聘为首任校长。朱剑凡上任伊始,建章立制。他提出,作为一个女孩子,首先得有志气、有志向。作为未来的教师,“仁爱”之心不可缺少。为人要纯厚、真诚,要有关爱人、温暖人的情怀。在朱剑凡看来,“志、诚、仁、爱”四字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当教师的根本。为此,他将四字立为校训,并制定了校歌、校徽。在朱剑凡、徐特立和几位继任者的主持下,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湖南许多名流绅士的女儿都在这所学校就读。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杨开慧、李淑一,作家白薇,电影明星王人美,以及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叶剑英的夫人曾宪植等,也曾在这里求过学。她们在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有修身、教育、国文、历史、地理、算术、格致、图画、家事、裁缝、手艺、音乐、体操等。</p><p><br></p><p> 翟涤尘秉承了新宁人坚忍、机敏、高洁的品质,在学校,她不仅品学兼优,关心时政,还和老师、同学建立了非常真挚的感情。这从她1925年在广州追念一个同学的小词中可见一斑:</p><p><br></p><p> 浪淘沙·挽稻田女师同学范君</p><p><br></p><p> 负籍楚江湄,巾帼英姿。共窗攻读每眠迟。报国最钦秋与向(秋瑾和向警予),何让须眉。</p><p><br></p><p> 急雨卷狂飔,痛折繁枝。难忘垂泪病危时。再结来生文字约,携手同师。</p><p><br></p><p> 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昔日同窗的深切哀悼之情和对远大目标的追求,细细读来,催人泪下。</p> <p>  翟涤尘在长沙求学的时候,不时去干妈刘许氏家做客。这么大的姑娘还没嫁人,无论是家人,还是亲朋好友,都很关心她的终身大事。每次看到义女,刘许氏更是暗生悲戚。她的爱女刘小翠自小就与家住新宁县金寨村杨柳冲望族子弟李冰若订了亲,但小翠少年多病,还未结婚,就已夭殇了。李公子虽然没做成她的女婿,但刘许女士一直把他當儿子来看,并且长期有书信往来。</p><p><br></p><p> 1925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的李冰若已经27岁了,还未成家。刘许女士想把他与翟涤尘凑成一对,但他们之间的年龄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涤尘当年37岁,整整比冰若大10岁,他会同意吗?刘许女士不想失去这样一个机会,无论是成还是不成。于是,她修书一封寄给广州的冰若,详细介绍了涤尘的具体情况。李冰若很快就回了信,邀请“姐姐”去广州看看风景。</p><p><br></p><p> 1925年春,翟涤尘去到了广州。李冰若一见到知书达理、气质优雅的翟涤尘,就油然而生一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感觉。翟涤尘见到眼前这位文质彬彬、器宇轩昂的“小老弟”,心中就像揣了一只兔子,七上八下,怦怦乱跳,脸上也泛起了久违的红晕。他们在珠江畔谈起家乡的崀山、夫夷江,新宁的老街、翟公馆、杨柳冲,以及家中的亲人和刘许女士等,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兴之所至,相识恨晚,诗词唱和,其乐融融。</p><p><br></p><p> 当年,翟涤尘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翌年,她从大学肄业,与年少10岁的“小弟”李冰若结为秦晋之好。</p><p><br></p><p> 李冰若,原名锡炯,自号栩庄主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新宁县飞仙桥杨柳冲的乡绅大户。他母亲的娘家长湖村,距新寨村杨柳冲李家也就七八里路。两个村的地势都比较平坦,面积也较大,是新宁城郊的两大粮仓。而且两地诗书传家,都出文人,亲戚邻里之间,互相往来。后来冰若的长女李庆粤就嫁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教授的陈家子弟陈贻焮。</p><p><br></p><p> 年少时,李冰若是一个聪颖异常、过目成诵的“小神童”。他几岁时骑马从北门进城回县正街李公馆,沿街几百家铺子的招牌名称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其堂叔李楫光是有名的儒医,用数页医书要他一次写出来,竟然一字不差。某日,塾师王某,为批改课业批评了他几句,他竟将作文撕掉。王塾师哪里气得过,便愤怒地将辱师之事告诉了族长。娘亲舅大,族长捎信给他舅老爷来处理此事。想不到他凭记忆将文章补写呈上,自称并未撕掉。塾師看毕一字不差,有口难辩,只好辞职。此事传扬出去,远近的塾师都不敢来应聘。舅老爷陈起鹏只好把外甥接到长湖村亲自授课,把一肚子的诗书学问都传给他们。</p><p><br></p><p> 1911年,12岁的李冰若随表兄刘敦桢(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到省城进入楚怡小学就读。1920年,在长沙明德学校初中毕业。1923年,高中毕业于湖南岳阳湖滨中学。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思想倾向进步,参加长沙新文化服务社活动,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江苏苏州东吴大学中文系,攻读古典文学,他的老师有陈中凡、吴梅等词曲界泰斗,同窗好友庐冀野、唐圭璋等后来都卓然成家。</p><p><br></p><p>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李冰若于1925年随恩师陈中凡去广州中山大学学习,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先后任两湖同乡会会长、“新社会研究会”理事等。在北伐战争时,他参加了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任教训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其时,李冰若与著名的共产党人、湖南同乡毕磊等交往密切,并同住一个宿舍。1927年4月14日,身为中共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的毕磊在宿舍被抓。4月23日凌晨,与萧楚女等人共同就义。当时,李冰若刚好外出未归,幸免于难。随后,他与其他三十多位同学被学校以共产党嫌疑犯开除。在广州郊区匿居一个多月后,他携妻子翟涤尘、岳母翟陈氏、内弟翟定安、长女李庆粤等避归故乡新宁。</p> <p>  翟涤尘女士民国时期照片。</p> <p>  回到家乡后,他们一家人住在翟公馆。李冰若在新宁县立甲种师范学校担任教员,翟涤尘则创办了女子职业学校。学校对女子进行国学、算术、品德、美工、做花、裁缝、音乐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些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唤起女子对职业的兴趣,进而使她们养成自立的人格,毕业后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p><p><br></p><p> 翟涤尘创办的“女职”,在民国时期为新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女子人才。新宁和平解放后,有许多“女职”毕业生成了妇女干部和教师。</p><p><br></p><p> 大革命时期,新宁县的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县农民协会经常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宣传队由甲师、女子学校和县立小学的师生组成。李冰若和翟涤尘带领学生分赴各乡广泛宣传。他们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建立农民协会,打到土豪劣绅,禁止高利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号召妇女剪发放足,破除封建迷信,禁烟禁赌,开展反帝清匪斗争,等等。宣传队下乡时声势浩大,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一路上高喊“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利归农会”等口号,沿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造成了强大的影响。</p><p><br></p><p> “四一二”大屠杀以后,许克祥于5月21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归于失败。这时,湖南军阀何健派遣军队在全省各地疯狂地扑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新宁,县长邓兆兴下令逮捕了中共湖南省直属新宁特支部书记江平,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县。</p><p><br></p><p> 1928年10月18日,李冰若、翟涤尘因共产党身份被捕,押送邵阳转长沙。10月19日《全民日报》发布消息:“昨县署又奉到省指委会密令,捕获县立女校长翟涤尘。闻翟加入共党甚久,历在广州工作,去岁国共分离后,与其夫李文炜,又名冰若,逃回县中,不知运用何种手段,沟通教育局长曹耀坤,夫妇均混入教界,取得重要位置。”</p><p><br></p><p> 因女儿庆粤尚幼,需要母亲照顾,经过学校师生和亲友的大力营救,翟涤尘、翟定安等不久被释放,而冰若则被五花大绑押往邵阳。李冰若的老表陈建楣闻讯后,星夜兼程到二百多里外的邵阳救人。舅老爷陈丽章愤而辞去县参议会议长职务,此案在新宁轰动一时。国民党县党部紧急召开各界代表临时会议,宣布李是共产党,要求大家签名表态,遭到与会者坚决抵制。由于当局没有任何证据,经父亲李明吾等多方斡旋,李冰若出狱。</p><p><br></p><p> 1929年年初,出狱后的李冰若任教于长沙明德中学,翟涤尘带着女儿到省城的干妈刘许女士家与丈夫团聚。年底,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陈中凡先生的介绍下,他携家人离开长沙,远走上海,任教于暨南大学国文系。在暨大,他历任助教、讲师、教授等,交往较多的师友有陈中凡、吴梅、唐圭璋、张世禄、詹安泰等人。</p><p><br></p><p> 在该校任教的八年,是李冰若人生最精彩、最辉煌的黄金时期,他完成了足以让他扬名的代表作《花间集评注》。翟涤尘不顾高龄产妇的危险,又接连生下了庆苏、庆淦、庆豫三个儿子。</p> <p>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扩大战事,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为避战乱,这年暑假,李冰若、翟涤尘带次子庆淦、三子庆豫回到新宁,把长女庆粤和长子庆苏暂留上海。9月,战事更趋紧张,李冰若又回到上海接子女回到老家。是年秋,翟涤尘在家乡做小学老师,李冰若去了新宁县立简易乡村师范授课。</p><p><br></p><p> 1938年冬,经友人袁芸雪介绍,李冰若到武冈中央军校第二分校任上校教官。翟涤尘去武冈县立女子中学任教,他们一家大小被安顿在城东关邓家祠堂的楼上。12岁的女儿庆粤在著名的私立洞庭中学读初中,9岁的大儿子庆苏和6岁的二儿子庆淦读小学,最小的儿子庆豫才4岁,则由外婆照看。</p><p><br></p><p> 翟涤尘的弟弟翟雄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担任过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少将政治指导员,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秘书处长。在他的举荐下,李冰若于1939年7月奉调去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在宜昌附近,乘船失事,他沉入江中,被人救起。惊恐加上吃坏东西而得了痢疾。8月下旬抵重庆,不久入沙坪坝医院治疗,因伤寒于9月5日去世,终年40岁。兵荒马乱的年月,堂弟李志成前往料理后事,将其安葬在重庆浮屠关刘姓宅旁。</p><p><br></p><p> 时年50岁的翟涤尘,与爱人李冰若生活在一起仅仅13年。如今,夫君撒手人寰,留下幼儿寡母,叫人如何是好?在悲痛欲绝之际,她写下了杜鹃滴血般的《清平樂·冰若逝世后作》:</p><p><br></p><p> 荼藤凋谢,柳絮飞如雪。记否都梁匆话别,谁了竟成永诀别。</p><p><br></p><p> 传来噩耗神伤,欲寻碧落茫茫。月夜空阶雨滴,助人寸断柔肠。</p><p><br></p><p> 词中字字皆血泪凝成,悲苦之音,不忍卒读。</p> <p>  《花间集评注》,李冰若评注。</p> <p>  半百之年,翟涤尘失去了顶梁柱,遗下四个幼儿,家族中有长辈发话,她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够养活四个小孩?家族中人商议要将四个儿女分别过继给他人。翟涤尘掷地有声:“我们一家人绝不分离,就是要死也要死在一起。”听者无不动容。</p><p><br></p><p> 从此,她就在家乡的中小学教书,独自抚养4个儿女,使他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p><p><br></p><p> 大女儿李庆粤在武冈洞庭中学初中毕业后,考上长沙医事助产学校。1954年,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陈贻焮结婚后,调到北京大学校医部工作,直至退休。</p><p><br></p><p> 大儿子李庆苏于1948年秋从洞庭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因受父母革命思想的影响,他思想激进,进入北大不久便与地下党支部有了接触和初步的联系。11月,平津战役开始,北平很快被解放军包围,他填了一首《蝶恋花·围城寄母》寄给在新宁的母亲:</p><p><br></p><p> 颦鼓沉沉风又雨,暮霭如潮,淹没城头树。底事思量心万绪,回眸无限关山阻,夜半鸡鸣同起舞。企盼朝阳,何意围城住下!争奈梦还天未曙,耳边如何归来否?</p><p><br></p><p> 儿行千里母担忧,收到儿子寄来的词,她是心潮澎湃,当即和词一首,表达了对儿子的牵挂之意,同时也敞开了乌云散去、迎接朝霞的愉悦心情:</p><p><br></p><p> 鸿雁前朝传尺素。望极天涯,烽火弥漫处。闻道江湖云雨怖。荡波莫惹蛟龙怒,比翼燕儿休失侣。应念关山,万里思量苦。宜择深枝求暂住。人间终见朝霞吐。</p><p><br></p><p> 李庆苏原本打算去解放区工作,未被组织批准。后来加入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投入保护学校迎接解放的活动中。1949年2月初,北平和平解放。他奉令离开学校,到北京市公安局工作。1963年,他申请调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1990年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擅长旧体诗词。</p><p><br></p><p> 二儿子李庆淦,1953年从武冈洞庭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后,主动申请去新疆工作,任教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有色金属工业公司职工大学,与兄长庆苏编著了《李冰若〈栩庄漫记〉笺注》。退休后与妻子灯喜定居上海。</p><p><br></p><p> 小儿子李庆豫一直在老家杨柳冲务农,守望着故土与深宅老院。</p> <p>  翟涤尘女士与子女合影(由左至右)李庆苏,李庆淦,李庆粤。</p> <p>  1952年,64岁的翟涤尘以年迈退职,到长沙陪伴女儿。过了两年,女儿李庆粤结婚后,她也到了北京,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住在北京大学的镜春园82号。那段时间是老人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北大的人文气息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与北大的中文系教授及儿女互有诗词唱和。 1962年底,儿子庆苏将她接到南京生活。南京的桃叶渡,是翟老太神往的地方之一,她的丈夫李冰若1923年在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求学的时候,在他的诗文中多次提到这个具有诗意的地名。可惜造化弄人,如今阴阳相隔,此恨绵绵。</p><p><br></p><p> 到了南京,她立即要求儿子陪她去游览桃叶渡。桃叶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睹物思人,翟涤尘含泪填了一首新词:</p><p><br></p><p> 临江仙·秋忆</p><p><br></p><p> 柳外断虹晴又雨,清秋雁落平沙。经声梵磬隔烟霞。推窗延冷月,归梦绕寒花。</p><p><br></p><p> 欲遣闲愁无处遣,凭风吹送天涯。人间天上白云遮。庄周能化蝶,丁令应还家。</p><p><br></p><p> 当年,李冰若和翟涤尘都非常喜欢南京桃叶渡附近的风景,曾打算在这里建一座房子,安度晚年,并将梦想中的未来寓所戏称为栩庄。这是取义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话: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于是,自号栩庄主人的作者把自己关于《花间集》的评语名之为《栩庄漫记》。后来,李庆粤和李庆苏姐弟将父母的诗词编著成《栩庄诗词集》。</p> <p>  翟涤尘女士的女儿李庆粤(原北京大学医院医生)女婿陈贻焮(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p> <p>  1968年,翟涤尘女士驾鹤西去,享年79岁,葬于南京花神庙。 遗《碧琅玕诗词集》传世,收入《中国当代才女代表作》。</p><p><br></p><p> 1988年清明,翟涤尘女士的女婿陈贻焮教授为之扫墓时,写过一首诗:《随庆粤、庆苏率南星往雨花台花神庙,为先岳母翟涤尘女士扫墓》:“清明时节杏花天,路畔山家卖吊钱,买得几枝插坟上,相看无语泪如泉。”</p> <p>  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p> <p>  1997年3月,经组织部门审核,追认李冰若中共党员身份,视为烈士。冰若、涤尘夫妇合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从此,夫妻永远相亲相爱在一起,诗词唱和,不再分离……</p> <p>  翟涤尘通音晓律,能诗善词,她擅长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自己内心真挚、深沉的情感。如“柳外断虹晴又雨,清秋雁落平沙。”“月影摇风,一片秋容画未工。”“推窗延冷月,归梦绕寒花。”锤字炼句,委婉传情,凄恻动人,是为词中胜境。她著有《碧琅矸诗词集》,其词被收藏在《中国古近代几千才女及其代表作》。</p><p><br></p><p> 附翟涤尘代表词作:</p><p><br></p><p> 一:《夫夷江上》“丹霞红树故依然,锦缆曾牵水上船。丁令重归人隔世,麻姑三见海成田。寻桃开后春无主,雪浪淘残石尚坚。记得倚篷痴绝语,愿花长好月长圆。”</p><p><br></p><p> 二:《临江仙.秋忆》“柳外断虹秋又雨,清秋雁落平沙。经声梵磬隔烟霞。推窗延冷月,归梦绕残花。欲遣闲愁无处遣,随风吹送天涯。人间天上白云遮。庄周能化蝶,丁令应还家。”</p> <p>  李庆粤(1927~)师母多福多寿,今年93岁高龄,身板依然硬朗。</p> <p>  说明:文字选自网络。照片由翟涤尘女士的外孙女、陈贻焮先生与李庆粤女士的女儿陈友庄提供。陈贻焮先生是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老师,陈贻焮先生的夫人李庆粤是我的师母。1970年8月至1971年8月,我们在北京大学江西鲤鱼洲农场时,陈贻焮、李庆粤夫妇与我们同是七连(中文系)的战友,同学习,同劳动,同吃一锅饭,同住一排大草棚,在师生情谊之外多了一份战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