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对于外部世界充满着极大的好奇,乃是对于自我生命发展潜能的确认。这种确认的意识,就任何一个儿童来说,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程度,或者具有逻辑说服力,基本上,这种意识既来自于生命的直觉,也来自于生命急于扩张自己的本能。也就是说,当我们肯定儿童生活的好奇心,是对于他们生命的肯定,这会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外部世界,鼓励他们建立自身世界和一个更大世界的密切关系,鼓励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做这样一件事情,也可以做那样一件事情,鼓励他们学会站在更加磅礴动人的世界领域来培养自己的敏锐力,以及人生至关重要的喜悦感、当下的力量。</p><p><br></p><p><br></p><p>有一次,我在一座大山里面徒步。步道一侧是蜿蜒的溪流,古老的阳光通过山茶树、樟树、银蕨、以及各种高低不一的灌木丛的空隙,漂浮在溪水上,岩石早已经过无数次山洪的推动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那些巨大的岩石之间,溪流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墨绿色的水池,清澈见底,附近的植物因为甜蜜清泉的滋养,每一片叶子上都有着令人羡慕的饱满度,这和一个女性有着令她自己喜欢的胶原蛋白质是一个道理。四五个儿童就站在一边,从至少一千年的枯叶下面寻找石头,然后扔进水池里,水花四溅,同时带来了沉醉光芒的飞跃。我相信任何一个诗人或者散文家,都会愿意待在这里,描述这些快乐的儿童生活。儿童们一个接着一个,把石头扔进去,峡谷里传来隐约的音乐序曲。或许因为枯叶腐烂后腐蚀殖的粘手,儿童们在扔掉石头后,直接在裤子上和胸口上擦手,我绝对相信,如果走近看他们的衣裤,一定会有太多的枯叶的味道。这使得他们更加兴奋。</p><p><br></p><p><br></p><p>他们沉浸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单纯的快乐,仅仅凭借直觉就可以表达兴趣的存在。我要赞美的是他们的父母亲,一直在一边,并没有去干涉他们的活动,足够的时间保证了兴趣的种子生根发芽,保证了快乐的时光,不只是短暂的容易消失的 ,而是深入到心灵的。</p><p><br></p><p><br></p><p>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快乐的当下的力量,后来就慢慢减弱了,以至于不再存在。一个叫做成人的社会和一个叫做世俗的生活,吞没了我们每一个人幼小时候的单纯,以及通过简单事物,比如一块石头,一根小麻雀刚刚站立过的树枝 ,而获得的人生满足感。你叫一个成年人在公园里随手捡起来一根树枝,带回家,并且放在枕头边,这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除非我们尽量从神经不正常这个角度去思考,但是,一个孩子会这样,这是他们童年生活的重要特点。也就是说,当我们为一个孩子朗读一篇童话故事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和孩子一起进入童话世界,而这正是像安徒生和王尔德的童话所具有的基本方向:我们的父母亲如果失去了一颗童心,我们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一开始就犯下了根本的错误。</p><p><br></p><p><br></p><p>按照成人社会的规矩和章程来要求孩子,有三个主要的结果:</p><p><br></p><p><br></p><p>第一,儿童的童年生活,不会快乐。</p><p>第二,儿童由此而形成的性格造成了命运的大致走向。</p><p>第三,缺乏快乐和兴趣的童年生活,无疑为家长和孩子的未来关系,埋下了伏笔。</p><p><br></p><p><br></p><p>虽然这个残酷的社会一直强调生存的压力和竞争力,但是,我们如果失去快乐,失去兴趣,所有压力的后果可想而知。心理学家要求我们永远保持儿童的心态,灵性生活的老师也一直鼓励我们照看好内心的小孩,——那个本质上的自己。我们实际上,既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也不愿意花足够的时间去照看。</p><p><br></p><p><br></p><p>要记得的是:所有的照看都需要时间。</p><p><br></p><p><br></p><p>有一本经典上说:孩子比我们大人更容易进入天堂。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是孩子进入天堂的速度,而是孩子本身的生命状态和表现形式,就是天堂。</p><p><br></p><p><br></p><p>童年的所在就是天堂的所在。</p><p><br></p><p><br></p><p>这会提醒我们:当我们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和天堂在一起,这是一种幸福。同时,这会警示我们:孩子是天堂的所在,那么,我们家长应该是怎样的生命形态。</p><p><br></p><p><br></p><p>很少有人这样思考,所以,我们的孩子过早地结束了他们快乐的童年生活,而需要准备一生的时间去迎接“天堂”的到来。</p><p><br></p><p><br></p><p>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几乎是呐喊般地写到:</p><p>“别再向往天堂,那是对人间的侮辱。”</p><p><br></p><p>(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