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关林第五稿 1/12 广场篇

理工关

<p>关公文化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次是湖北、山西、福建、河南四个省联合申报,洛阳关林是申报的遗产地之一。关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到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全世界有无数关帝庙,洛阳关林十分有特点,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关帝庙,是唯一埋葬关公头颅的地方,是唯一被称为“林”的关帝庙。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公遇难。翌年,即公元220年正月,曹操为关公头颅配以沉香木身躯,以王侯之礼安葬于洛阳,并建庙宇祭祀,礼遇关公建庙祭祀,曹操无疑是第一人,关公和曹操也算一对讲义气的大英雄。曹操当年所建庙宇的形制已经没有人知道,陵墓无疑是曹操建的,据说曹操还种植了柏树,也许有的古柏就是历史的见证,我想,土地神应该收藏着历史遗存,就看哪一天神展示给我们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明清建筑,戏楼、大门、三殿、碑亭是清代的,仪门、大殿、二殿是明代的。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关公被封为“协天大帝”,这是关公第一次被封为帝。仪门是万历二十年建的,仍然是按照“王”的规制建的,大门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是按照“帝”规制建的,这说明明代关公有了“帝”的名,清代有了“帝”的实。我没有弄清这里什么时候开始称为“林”,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加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许多人认为从此开始洛阳埋葬关公头颅的地方称为“林”,但是仪门悬挂着王铎写的“关林”匾额,王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就去世了,显然王铎的字在前,康熙的封在后,匾额上有王铎印章,应该不是集字,还有一种可能,原来就称为“林”,康熙的加封是正式承认。按照“帝”的规制,戏楼南面应该有甬道,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些皇帝陵寝那样,甬道两边还有石翁仲,有些老人说戏楼南面曾经有过这些,并说翁仲就埋在戏楼南面。这次申遗,戏楼南面列为缓冲区,应该不是巧合,说不定哪一天这些翁仲会从地下出来,给我们讲述一段历史。</p><p>我一直想把关林所有的片子调成一种色调,目前还力所不能及。我看到一个橙黄色低饱和调色教程,色调古朴庄重,很喜欢,教程说,此色调适用于古建筑或人文类,我觉得我这既是古建筑又是人文,就把这些年拍的关林片子都拿出来调,工作量很大,结果喜忧参半,有的效果不错,有些过去淘汰的片子,调成低饱和,感觉起死回生了,但也有些过去认为不错的,调得非猫非虎。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什么片子适合调成低饱和。日出前半小时和日落后半小时,摄影界称为蓝光时刻,蓝色的天空、绚丽的霞光配以地面灯光,是摄影黄金时段。在庙里拍不到蓝光,古柏遮挡了大部分天空,能拍到的很小一部分天空,由于城市灯光,显出充斥着杂色的红色,我拍的一些夜景因此成了废片。后来又看到一个城市夜景的调色教程,把城市夜景调成主要是青色和红色,简洁漂亮,很有现代感。我用来调整庙里夜景片子,成功了一些,初步感觉适合的片子是,逆光、有大面积阴影用来做青色、有大面积红色灯光。我的拍摄和后期都有很多短板,理科教师缺乏艺术修养,上学时没有学过电脑,自学的一点,不系统,也不深入。这些都亟需改进。这一稿是不是有点进步,大家看一下吧。我将根据各位老师的意见,争取挑出100张色调接近的,再组成一个美篇。看视觉冲击力是不是提高一点。</p> <p>大门,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p> <p>戏楼,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称为建筑艺术的奇葩。</p> <p>从大门看戏楼,每一扇门的门钉都是九九八十一个,这是“帝”的规制,清朝时关公享受了帝的待遇。</p> <p>大门外的汉白玉狮子是明代的。</p> <p>戏楼的早晨</p> <p>东牌坊</p> <p>西牌坊</p> <p>戏楼雪夜</p> <p>如今戏楼是文物,戏曲在广场演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