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共刊出7张图片,均为开国元勋肖像,其中毛泽东肖像尺寸相对较大被置于左侧最上方而成为视觉焦点,清晰显示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时的人员任命次序,毛泽东已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和象征。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p> <p>1950年至1953年的国庆日头版将毛泽东与孙中山的肖像照片并列刊出,且篇幅分配与视觉设计一致,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p><p>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领袖,孙中山是民盟等八个民主党派的精神领袖,肖像照片并列表明共产党与另外八个民主党派地位平等,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积极践行第一次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体现。</p><p>此时正处于朝鲜战争之中,团结稳定的国内局势极为重要。</p> <p>1954年至1958年的国庆日头版没有独立的领袖肖像照片出现,特别是1955年没有任何领导人的照片,仅在报眉处登出一张“一群小朋友在天安门前走过”的照片,象征着祖国的未来。</p><p><br></p><p>1956年至1958年的为领导人与外宾会见或国内巡视的事件性图片,图片篇幅较小,未凸显领导人形象,不得不让人联想到1956年召开的“八大”提出的反对个人崇拜。</p> <p>1959-1965年的国庆日均刊登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标准像,尺寸一致,毛泽东照片在左侧,刘少奇照片在右侧的排版同样传递出一种秩序感,这一视觉秩序与当时的政治秩序相呼应。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p> <p>据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回忆:“少奇同志并不同意在1959年的《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刊登他的照片,‘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党领导一切,毛主席是党的主席,所以登毛主席的照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议毛主席的照片应该大一些,少奇同志的照片应该小一些,但毛主席回应‘为什么要小一些?一样大!’这件事就定下来了,并成为了惯例。”</p> <p> 毛主席与刘少奇最后一次站在天安门城楼上</p> <p>1966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庆头条新闻</p> <p>1971年的国庆日头版没有图片,全部是文字表述(是年9月13日发生了一件举世震惊的“林彪叛逃事件”)。</p> <p>林彪最后一次出现在国庆招待会</p> <p>1972年至1976年的国庆日头版都仅有毛泽东一人肖像图片,且为同一张肖像图片,毛泽东官方形象在传播中趋向统一。</p> <p>两位巨人的最后一次握手</p> <p>在陈毅逝世追悼会上,毛主席握着粟裕的手说;井冈山下来的人已经不多了!</p> <p>“你办事,我放心”,华国锋被指定为接班人</p> <p>1978年后的国庆日头版不再独立刊登领导人肖像图片,转向多幅照片多重叙事的版式编排,领导人国事活动与节日庆典是最为常见的国庆叙事。国庆招待会作为庆典活动的一种,以“仪式化”的形式在实践层面上建构某种“范式”。</p> <p>这一年,照例举办了盛大的国庆招待会</p> <p>这一年头版头条上最高领导人的地位凸显,超其他领导人,从此成为惯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