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循着浅浅幽幽、碧水潺潺的弦音,走进这个来过数次的古镇。今天与往次来时有些不同,微雨,这微雨是一场狂风暴雨后的强弩之末,因而显得异常平静。</p><p> “樸拙堂”大门是敞开着的,与后院门相对着,串着些小风。本是燥热的天气,进屋后到是感觉有些丝丝的清凉。屋外的光亮从窗棂的小格中挤进来,被切割得七零八落,洒落在古琴上,更显其像是来自那远去的时光里。与古琴相遇,不经意间想用手指轻轻拂去琴上微尘,不慎拨动了一根琴弦,琴弦顿时铮然而鸣,给了这寂静的屋子带来了灵动和华丽。</p><p> 之前来过这个“樸拙堂”,却都没有见过堂主朱志刚。后来在一次接待外地宾客参观时有幸偶识了朱老师。我想那位着棉麻端坐在古琴后的雅士便是他了,一曲《梅花三弄》在其指尖袅袅。曲闭,琴者仰面陶醉似曰“与琴弦对谈,总是有无尽的欢悦”。</p> <p> 此前,多家媒体和部门都相继采访过堂主朱志刚,得知其乃豫地人,之前都在经营着与古琴本无关的生意,后来他在老街上开了这家琴社。至于为什么要来到肥东的小镇开一家“古琴社”,朱老师会操着一口有别于肥东长临浓郁乡土气息的北方语系道出,他其实是肥东的女婿,这里当然也是他的家,然更主要的是,他对古琴有着浓厚的兴趣,古镇宁静淡泊的氛围也是吸引他来此寓居的主因。脱离了多年生意场上的疲于奔命,在古镇的晨辉中夕阳下,于静之处缓缓拨动琴弦,任凭时光在指间流淌,一边弹上一曲,一边与朋友们喝茶聊天,我想生活的惬意也莫过于此吧。</p><p> 来此之前,对自己稍作了一下“古琴科普”,得知古琴的音色和自然界音色的频率基本一致,所以说古琴之音是天籁之音。它起先为五弦之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设计,后来武王伐纣,为鼓舞士气加了一根弦,文王祭子为了抒情怀旧加了一根,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七弦琴。而我们今天市面上看到的大部分是古筝,二者区别在于古琴悦己,古筝悦人。弹奏古琴的过程就像在吟诵,操琴者通过琴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古筝更适合表演给大众听的,所以琴筝有别。</p><p> “一缕清风好传家”,朱老师的祖辈曾经是清末文武秀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自幼喜文弄墨,酷爱琴棋书画。几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说在郑州博物馆第一次接触到古琴,瞬间被它古朴悠扬,意蕴无穷的音色感动。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而古琴却能使人闻之心静,任何一种艺术都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古琴所表现的艺术更丰富,更深入,更细腻,更深邃,更具有生命力。他就此迷上了古琴。</p><p> 朱老师不仅弹得一手好琴,还自己设计制作古琴。他的斫琴传人故事——“在斫木中求索灵性”,已经收录在合肥市政协文史委编撰的《合肥非遗》一书中。其实说起古琴,不管是制作还是弹奏,朱老师都可以说是自学成才。近些年来,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学习古琴制作及演奏,同时,他也多次前往北京请教古琴方面的老师与专家。朱老师说:“一张纯手工古琴的诞生需要一年时间,因此无法量产,我的琴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全程制作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制作过程就像自己孩子的诞生,一年只能做几张。”</p><p> 制作古琴的工艺非常有讲究。走进朱志刚的“古琴社”我们发现,琴社大大小小有四间房,进门的一间屋子中间有一架古琴,琴旁边摆着一些茶具,显然这里是主人与琴友们弹琴、喝茶、聊天之地,最里面的一间屋子摆放着各种制作古琴的面板、颜料、漆、刀等工具,这里应该就是制作室。</p><p> 说到古琴的制作,那可是一件讲究的事情。选材、面板、画图、批灰胎等等,细算下来一共有一百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在聊天中得知,老朱在制作古琴上可谓一丝不苟,所有选材都是自己亲力亲为。一般都在福建、江浙等南方一带选择木材,每次选材少讲也要花费个十天半个月。所选的琴体大多以老宅子的梁木为主。</p><p> 斫琴,必须守得住孤独。</p><p> 斫琴的过程非常枯燥,选料、斫琴、打磨、上漆、调音上弦,共需1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老师的每一床琴都会在选料上挑年代久远,木性稳定的木材,用手轻叩能产生一定的共鸣。斫制古琴的槽腹,动作看似粗矿简单,却要精准到位,高音要亮,低音要沉,通过琴面的厚薄加以控制,每一步做得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合琴、蒙布、灰胎、装徽位、上漆、上弦,一床古琴制作下来需要很长时间。做古琴需要专心、静心,心不静根本做不了琴,做琴就要守得住这份孤独。</p><p> 如此复杂的工序,那么制作一架古琴具体需要多长时间?“10个月左右,有的更长。”朱老师淡然的回答。既然选材优质,制作严谨,那么古琴的价钱自然也不便宜,一般最便宜的都要一万多块钱。朱老师从不挂价出售古琴,他制作的琴都是琴友打招呼有需要,他才会制作,大部分是有缘人方能得此琴。</p><p> 远离城市喧闹,感受古琴带来的别样情怀。朱老师日复一日的执着,也吸引了很多到长临河老街游玩的游客,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然而朱老师不收任何费用。近年来,他将艺术的传承渗透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到学校、国学社、文化馆、艺术团体普及宣传国学文化。朱老师认为,古琴自古以来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他义务传授学生琴艺,甚至免费修复古琴,不是为了让他们考级,而是要让大家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p><p> 古琴很古,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它经过历朝历代的磨难与颠簸而没有消亡,生命力如此顽强一定是有道理的。保护“非遗”,不是将古琴艺术像古董一样束之高阁,仅供远观,而是要将古琴融入现代审美需求,不断提高传承水平,增强古琴艺术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就如在斫木中不断求索它的灵性一样。</p><p> 喜欢作家胡迟说过的这句话——等这个世界开始怀念了,至少,由于我们的努力,它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