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11则</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艾立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家河村地名故事】烂驴冲</p><p> </p><p><br></p><p> 文家河村有个叫“烂驴冲”的地方,这个地名听起来不雅,可有关它的故事却特有玄幻色彩。说起这个故事,知道来由的人还真的不算多,有的村民甚至把这里叫成了“烂泥冲”。</p><p> 原来,这个冲湾里的道路崎岖狭窄,四周又是荒地,每逢雨季总是淤泥积水,路滑难行,所以,被称之为“烂泥冲”也在情理之中。</p><p> 但村里的几位耄耋老人却不认同“烂泥冲”的叫法,他们说,“烂驴冲”是先人们给取的名字,它的故事说明咱们这里曾是一方乐土,仙境福地。</p><p> 于是,此处便有了两个名字——“烂泥冲”和“烂驴冲”,至今仍未正其名。</p><p> </p><p> 据老人们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文家河是个山青水秀,桃蹊柳陌的地方。这里的先民们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在此繁衍后代,留下了文氏一族。</p><p> 此村罗公桥一带,更是美若仙境,山峦叠嶂,古柏悬崖。山下,村隐绿荫,远闻犬吠。罗公桥下溪水潺潺,鱼虾嬉游,确是一个遁世幽居的好去处。</p><p> 相传,有一队常年行走湖广川蜀的马帮打此经过,马帮头一到罗公桥便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便让队伍暂作歇息。马帮头坐在桥头一边用手中的草帽扇着风,一边四处打量。看到桥下河边有一个用鱼罩捞鱼的村夫,便问道,山上雾气缭绕,可有飞禽走兽?村夫告诉他,山里不仅有稀世鸟兽,还有高人隐居呢!</p><p> 马帮头常年行走江湖,识多见广,知道这是个非凡之地。今日邂逅仙境岂肯错过?于是,他吩咐马帮继续前行,不必等他。队伍留下一匹老驴,马帮头把它系在路边的树上,向捞鱼的村夫打听了上山之路,便兴致冲冲地向大山走去。</p><p> 真应了那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此山无名,可山中却有两位游仙逗留于此,一是南极仙翁,一是北极仙翁。俩仙翁皆性如顽童,为了赌赢一盘绝棋,俩人鏖战了数百年未见胜负。他们从南极斗到北极,最后也是路经此处,感叹美景之惊艳,迷恋环境之幽静而驻足留下。每逢月中十五,必于千年古松之下,设案焚香,煮茶论道。继而,重摆棋谱残局,再现博弈缠斗,这一斗非五日不罢休。今天正好是十五约期,正值二仙鏖战之时,马帮头贸然进山,也是仙缘所致,让其得见仙踪。</p><p> 马帮头走近到古树下,只见两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对弈酣战,知是村夫所言的高人。马帮头见老者对他的到来丝毫没有察觉,便上前鞠躬施礼打招呼。谁知老者俩对此似是充耳不闻,目无所睹,让他尴尬难堪。好在马帮头也是一个棋迷,不一会儿就看出身着白袍的老者此时已处下风,暗暗替他着急。白袍老者双眉紧锁,举棋不定,青袍老者则手捻银须,一脸得意。马帮头见青袍老者不经意间扫了他一眼,连忙弯腰后退了一步,以示恭敬。马帮头深谙观棋勿语的禁忌,抿嘴敛声,轻轻地移步至白袍老者身后,观看这场山野博弈。</p><p> 虽然青袍老者棋高一着,但白袍老者沉着应对,棋走险招,最后扳回一局。双方平局,没有胜负。看来这已是常态,二老相互作揖,哈哈大笑,约定明日另布新谱,再度厮杀。</p><p> 马帮头早已被两位老者的棋艺所折服,观摩了一场残局博弈,竟然如醍醐灌顶,使他明白了棋道之深深不可测,棋艺奇妙妙不可言。既然老者们明天还会继续赛事,何不留下来看完再走?两位老者仍然没理睬马帮头,转身拂袖离开了石桌,向不远处的一座茅舍走去。</p><p> 马帮头目送二老进入茅舍关上荆扉,便走近石桌观看散落在棋盘上的棋子。他惊奇地发现棋盘上竟然是一副诡异深奥的残局,难怪那位白袍老者转身拂袖呢!原来是有意留下棋局让他研棋悟道。马帮头如获至宝,沉湎于红黑之间,时而凝目深思,时而笑逐颜开。第二天一早,二位老者重现古树下,看见马帮头伏在棋盘上酣睡不醒,一脸笑意,便知其悟道有获。就这样,二老者留下马帮头让他一连五天观棋。</p><p> 五天过后,博弈仍无输赢,马帮头却在棋道上得到老者指点,棋艺自然是突飞猛进。马帮头临走时,白袍老者赐棋谱一册,并叮嘱他不可将山中之事告知他人。说罢,老者一挥拂尘,一阵清风过后,山间的古松、石桌、茅舍和两位老翁都杳然无踪。</p><p> 马帮头这才知道自己遇到的是世外仙人,白袍老者便是南极仙翁,青袍老者自然是北极仙翁了。马帮头伏地谢过神仙,遂下山来到冲湾里的寻找他系在树上的那头驴。</p><p> 让马帮头口瞪目呆的是,冲湾里居然在五天时间里面目全非。烂泥滩成了青禾农田,小树木成了参天大树。他的老驴却已无影无踪。</p><p> 马帮头见路边有一位佝偻着身子的白头老翁,连忙上去打听老驴的下落。老翁虽老眼昏花,但看到马帮头时却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来。马帮头没在意,问老翁是否看见他的那头老驴?老翁牙已脱落,说话不利索。他断断续续地告诉马帮头,他就是那个在桥下捞鱼的村夫。自从马帮头进山后,这匹老驴就病倒在树下,给它草料和水也不吃不喝。不久就死在了那里。因为是有主之物,没人敢自找麻烦,慢慢地老驴就腐烂掉了,冲湾里臭气熏天,害得乡亲们都不愿打此经过,现在大家都把这里叫“烂驴冲”呢!</p><p> 马帮头突然想起来一句老话“仙界度一日,凡间已十年”,原来自己在山里的五天时间,世上已过五十年了。从此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自己再也回不了过去。于是,马帮头怀揣仙人所赐的棋谱秘笈离开“烂驴冲”,重返川蜀,觅得名山隐居修炼,后成一代棋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家河村地名故事】落扇桥</p><p> </p><p><br></p><p> 斯家场镇文家河村境内有一座名为“落扇桥”的水泥桥。不过,它的前身却是一座用青石砌筑的石板桥。那年,该村村支书艾德明为了适应村里交通需要和过往村民的安全,便与村委们商议决定将其改建为水泥桥。新桥建起后,村委会欲命名为“文河桥”。村里一位名叫刘兴权(其号刘美堂)的古稀老人告诉艾支书,原来的石板桥大有来历,建议不要改名,还是沿用旧名“落扇桥”。</p><p> 美堂先生叙说,清代乾隆年间,这座石桥还只是用两块石板搭起的简易小桥,它所连接的是此地东西往来的唯一通道。有一年,乾隆万岁爷巡视江南要打此经过,州县府衙拨款将小桥重新修建。清理河床时,发现这一段河床竟然是浑然一体的石板河床,让人们惊叹不已。工匠们用山间采来的青石精凿成一块块80公分见方、30公分厚的石块,用来垒砌成坚固的桥墩和两端的护堤。用6块80公分宽、3米长的青石板分两组铺盖成双孔平板桥桥面,桥两侧自然也修建了护栏和石雕饰件。</p><p> 一日,乾隆圣驾出行至此,见四周风景如画,不由得龙心大悦,遂走下龙辇边走边欣赏风景。不觉间乾隆摇着纸扇走上了新建的石板桥,看到夸张朴拙的桥栏石雕,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就在此时,一阵清风吹来,乾隆皇帝一不留神,失手将纸扇跌落在桥上。皇上身后的太监公公连忙跪地将纸扇拾起,战战兢兢地用双手举过头顶呈给皇上。乾隆取过纸扇戏言道:“清风不惧皇家威,面圣无语落扇桥。就给此桥赐名落扇桥吧!”后人们在桥头修建了一块石碑,将御赐桥名雕刻在上面。</p><p> 百年过后,一场豪雨下了三天三夜,引起上游山洪暴发。洪水裹挟着树木石头汹涌而来,将“落扇桥”的桥栏和两块桥面长石条冲毁,导致时有过路人不小心跌入河里的事情发生。不过,跌落桥下的人只是虚惊一场,皆毫发无伤。并且掉到河里的东西也会飘在水面上停留不去。有风水先生说,这条河是“白蛇吐箭”乃一福地,桥名御赐,金口玉言。故而人落不伤,物落不沉。终有其缘也!</p><p> 闻之是福地,有人陆续在桥头一侧修建房子,逐渐形成了一条小街。之至上世纪60年代,这条街上都还有供销社的商铺存在。由于时代变迁,主路改道,村落重组,如今小街已不复存在。虽如此,“落扇桥”的名字还是被当年的村委会合议保留了下来,并演变成那里的一方地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龙山村地名故事】百羊河</p><p> </p><p><br></p><p> 据传很久以前,舞龙山村有一条无名小河,每逢汛期,豪雨滂沱,必会洪水泛滥,冲毁石桥,给过往的乡民带来极大的不便。当地乡绅倡议筹资修桥,造福桑梓,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乡党无论贫富,纷纷响应,无不慷慨解囊,捐资筹谋,备料待建。</p><p> 时年入冬,进入枯水期。全村倾力而赴,清除河床积淤,取材卵石以灰浆垒砌桥墩基座。此时,一路过乞讨之老妪见状忽出疯语:“你等如此建桥,春夏发水必遭冲毁。”众人怒斥疯婆满口胡言乱语,遂驱之。唯有一主事老者问其故,老妪言道:“天机不可泄露,若按吾之解法,可保此桥安然无恙。”老者好奇讨教,老妪道:“可用百束草把垫于基脚之下。”众人闻之嗤之以鼻,均未在意。老妪摇头踌躇而去。</p><p> 历时一冬,石桥竣工,参与施工者无不欢呼雀跃。次年,春旱少雨。直至夏至,骤降豪雨。上游山洪爆发,洪峰挟滚石断树呼啸而下,发千钧之力,无坚不摧。新建石桥果然如乞丐老妪所言,轰然坍塌。</p><p> 乡党受其祸仍不气馁,重新集资待建。秋后收割入仓,乡民再度动工建桥。正当桥基奠基时,去岁路过的乞丐老妪又不知何时悄然出现在工地上。主事的老工匠头心头一动,上前与老妪搭言,并将桥毁之事言之。老妪见其言词卑恭,知其意,便将玄机告诉老主事。</p><p> 此无名小河建桥处,乃前世之战时古道。曾有战败溃逃军伍粮草匮乏,给养将尽,便一路抢掠牲畜粮草用以补充。路经此处时只剩下山羊百只,遂令全数宰杀于此河滩,分而携之,轻装前行。百羊虽诛而魂魄不灭,数百年冥集于此觅食。故而,欲建桥须先安抚冥兽,百把草束即可矣!言罢,一阵香风吹来,乞丐老妪消失得无影无踪。老主事幡然醒悟,是神仙化身指点迷津,连忙双腿跪拜。</p><p> 按照神仙指点,以百束稻草铺垫于基石之下。新桥建成后,果然坚如磐石。百年不遇之水灾也不曾将其摧毁。</p><p> 人们把此桥命名为“百羊桥”,无名小河也就成了“百羊河”。</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堰垱村地名故事】四方碑</p><p> </p><p><br></p><p> 在小堰垱村,“四方碑”的名字老幼皆知,因为这块石碑当时就立于现在的“幸福水库”南侧约400米处的地方(小堰垱村3组),村民们祖祖辈辈出行往返都得打此经过。久而久之,那块宽约60公分,高约150公分的方石碑不仅仅成了这里的地标,而且,这里的地名也衍变成了“四方碑”。</p><p> 其实,这块大石碑并非是地名的标示牌,而是一块功德碑,立碑于清代中期嘉庆年间。当时,这里是一条连接湖广川蜀的骡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官差百姓,车马脚力,都要经过这条崎岖狭窄的道路。虽然这条道路很重要,却因为远离州县,疏于维修,路况极差。一到雨季泥烂路滑,给行人脚力带来极大不便。</p><p> 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京城朝廷哪会顾得这个数千里之外的蔽野穷乡。好在当地有一些好做善事的乡绅,自发商议集资修路,号召乡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常说,修桥铺路,积德积善。这一善举得到了乡民们的广泛响应,就连常年往返于此道的他乡商贾贩卒也闻讯解囊襄助。于是,和众人之力,历经数十日,终于修成了一条宽敞平整的大路。为了感谢和彰显捐资人的功德善举,乡民们就在路旁一棵古樟树下立下一块“功德碑”。这块碑不仅记载了捐资人的姓名和银两数目,同时也载录了修路始末由来。此碑比一般碑身不同,其宽厚几乎一样,整块碑就像一块四方形石柱,人们就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四方碑”。</p><p> 抑或是有百年古樟树的衬托,这块碑使得这里显得格外肃穆,也给居住在古树旁的熊姓农家带来了好运。至晚清时期,这里由于民风淳朴,通途无阻,熊氏家族得以繁衍兴旺。族宗虽无官宦富贾,却不乏书香子弟。昼耕夜诵,家风传承。至熊氏德香兄弟时,两房分枝散叶,各率一房子孙。长兄崇文,立私塾授人子弟;胞弟重农,精于耕种之道,兄弟俩相得益彰。其后人延续至今,各有所成。</p><p> 可惜,数百年的古樟树与这块功德碑最终还是被人为祸及。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办钢铁”时,那棵树围数米的古樟树于被强行砍伐,付之一炬。后来,修建“幸福水库”时,四方古碑又被推到,被人们抬到水库堤坝工地上当着夯土的“石硪”,最后竟然不知去向。</p><p> 数百年过去了,虽然时过境迁,“四方碑”已不复存在,但“四方碑”的地名能延续到现在,足以说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曾经的存在与历史。</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赶子幽村地名故事】葫芦湾</p><p> </p><p><br></p><p> 赶子幽村有个名叫“葫芦湾”的地方,其地形尤为奇特。山湾三面环山,成“U”字状,形如双臂,怀抱处是一湾碧水,被当地人称之为“裤裆堰”。堰塘中有一形同葫芦的自生半岛,葫芦颈的一段如蔓藤牵引连接环水山体,整个堰塘犹如一条裤子,将露出水面的葫芦裹住,让人觉得有些滑稽,却也浑然成趣。这一独特景观衍生出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金线钓葫芦”,也就是这个不太和谐的“裤裆堰”改变了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这是后话。</p><p> 相传200多年前,当时不曾有堰塘和水,湾里是良田粟禾,葫芦岛位于其中,如卧绿毯。葫芦颈藤蔓状山坡脊梁在夕阳映照下酷似金线牵引,人们把这一景观形象地叫做“金线钓葫芦”。</p><p> 有一川蜀老风水师(又称阴阳先生)路过此地,看到“葫芦湾”眼前一亮,观环山呈太师椅状,拥葫芦仙物于怀,小岛接连逶迤山脉,绵绵不断,便认定此处是一方风水宝地。风水师数天流连于此不忍离开,引起当地富家向老板的注意。</p><p> 向老板身为一方绅士,家有老宅大院、作坊稞田。此人颇有心机,见老风水师气度非常人,流连于此必有所因,故将风水先生请到家里,设家宴招待。席间,向老板问其何故于此。风水师酒后微醺,但深知职业忌讳,风水宝地不可轻言泄漏。向老板见风水师支支吾吾,不肯言说,更添疑惑。遂亲自持筷夹菜,执壶敬酒。风水师本来贪杯,几杯烈酒下肚,已是不能自已,半醉半醒中说出自己找到了千载难逢的风水宝地。并说此处有一棺地,有缘人若百年后安葬于此,可保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富贵荣华。</p><p> 向老板一听大喜,其父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俗话说:周岁置棺,百岁置衣。若能为父亲取得棺地岂不是奇缘美事一桩!向老板要风水师说出吉祥棺地所在处,风水师不肯。向老板问其有何条件?风水师说道,看准风水棺穴地,阴阳先生瞎眼睛。我将如何生存?说不得,说不得!向老板忙说,先生若担心如此,就在我家住下,我向家愿为你生养死葬,绝不食言!</p><p> 风水师一想自己四处奔波也不是长久之事,不妨赌上一把,说不定这里就是我的归宿。于是就把棺地的准确位置告诉了向老板。向老板也兑现承诺,把老风水师安置下来,如家人一般对待。</p><p> 几年后,向老板的父亲因病不治身亡。殡葬之日,风水师告诉向老板,寿棺入土前必须要等出现三种情况出现:一是头戴铁帽子,二是死马骑活人,三是鲤鱼上大树。向老板听罢目瞪口呆,众人议论纷纷,世上哪会有这三种情况?风水师说不必担心,你们只要响锣不停,鞭炮不哑,到时自然会出现。</p><p> 吉时快到,仍然不见动静,向老板急得直搓手。忽见一同湾居住的村民头顶一口铁锅匆匆走了过来,原来是他上街买锅错过了送葬的时候,特赶过来帮忙呢!风水师一指来人说,这就是头戴铁帽子的人。</p><p> 紧跟着又见湾里的木匠老爹肩扛一个木马(木匠工具)也来到墓地送行,正应了那句“死马骑活人”的条件。众人一阵哗然,原来冥冥之中皆有定数啊!只是还缺一个“鲤鱼上树”不知如何出现,就连向老板也因好奇而没了焦急。</p><p> 吉时已到,一个衣裤沾满泥水,光头赤脚的毛小子手中提物飞快地跑来。原来是向家一顽童,见路边沟中有鱼便下去捉了起来。向老板恼怒地骂他不达时务,毛头小子连忙把手中的一条金背鲤鱼随手挂在一棵老树枝上,过去给寿棺磕头。</p><p> 风水师一捋山羊胡子,连连点头说现在可以下葬了!顿时,锣鼓响起,鞭炮齐鸣,八大金刚送棺入穴,老爷子风风光光入土为安。</p><p> 自打向家老爷子葬得风水宝地,数年后向家子孙果然兴旺发达。农获丰收,商则兴隆,人丁分支,各有建树。风水师却因泄漏玄机而遭报应,双目失明。年逾七旬,渐不如昔了。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更何况他是寄人篱下。向老板及家人对风水师渐生嫌弃,常常出言不逊,欲驱之而后快。</p><p> 一日,风水师的徒弟来访,得知师父晚年尴尬遭遇,心中愤然不平,遂生报复之意。他告诉向老板,风水灵穴之所以得以存在,全靠湾里的葫芦岛。葫芦不可缺水,否则定会枯死,灵气不复存在,棺穴也会随之失去其对后人的庇护。向老板问解救之法,风水师徒弟让他筑坝蓄水,以养葫芦。向老板深信不疑,择吉日动土,按照风水师徒弟的绘图筑坝成堰。“裤裆堰”蓄水后,葫芦岛淹了一半,就像一把葫芦瓢浮盖在水面上,远远看去还真像是“金线钓葫芦”。</p><p> 风水师的徒弟随之将师父带回蜀地颐养天年,而向家一族却日趋衰败破落。向老板直至咽气之时才醒悟到个中缘由,是“裤裆堰”的水将葫芦淹死,一方宝地就这样白白糟蹋了。可惜向老板明理为时已晚,须知为人处世,需积德积善。善始善终</p> <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林村.地名故事】黑垱口</p><p> </p><p><br></p><p> 黑垱口本应为“黑凼口”,只因为“凼”字冷僻,人们便顺口称之为“黑垱口”。其实,这里也就是一个土石筑起来拦水取水之处,让人不解的是至今没有人知道水凼与“黑”字的渊源所在。好在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都这样称呼,如果去掉了这个“黑”字,反倒不知所指了。</p><p> 黑垱口的名字虽然土俗,它对当地的地域农田生态及原始灌溉系统的形成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因黑垱口而衍生出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至今仍然在这片土地上传说。</p><p> </p><p> 黑垱口位于郑家坪上端。据传,郑家坪原本是块荒无人烟之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旷世大迁移中,一拨江西老表落籍于此,挽草为记,圈地立身,开荒种地,繁衍子孙,遂而群居成村,至今还有村民自称为江西后裔。</p><p> 至清朝中期,郑家坪一带已成规模。荒地变农田,拓荒者各据之为己所有。只是粮食收成靠天吃饭,每逢干旱水淹,收获无几,衣食无聊。有高人谋划,欲以众人之力开渠筑路,从北河引水,经赵家屏墙至官凼,村田连片,沟渠相通,旱灌涝排,取水源头便是黑凼口。</p><p> 当水渠挖到一半时遭到邻村田庄主阻拦,说是水渠侵占临界土地,并欲告到府衙声张权属。此田庄主颇为富有,巴结府衙差官,常与乡民发生纠葛诉讼,多以胜诉获利。修渠遇阻,无以抗争。</p><p> 有一位讼师名叫李洪全,此人机智过人,性情耿直,常为弱者仗义执言,被誉为鬼才讼师。李洪全为乡民出一计策,让大家尽快寻找大量田螺旱蚌,于酷阳之下暴晒腐烂,连夜洒落在沟渠中,并以土回填。田庄主以为乡民畏惧妥协,便放缓诉讼。数日后,李洪全代言乡民反诉,状告田庄主无理阻碍乡民开挖渠沟。双方对簿公堂,李洪全举证说此地为原告方原有沟渠旧址,有权自家重新挖掘疏通。并要求县太爷现场勘验,以断此案。现场县太爷亲自勘验,掘开后果见沟里有腐烂遗骸之物,实属遗址旧物。便判定田庄主败诉。</p><p> 沟渠全部挖通,黑垱口也已筑凼蓄水,只待引水入渠。然而,水资源为官家掌控,欲取之得县衙门允许。乡党绅士呈请无果,讼师李洪全再出一计——请君入瓮。</p><p> 李洪全让乡民们在黑垱口架起数十部水车,虚张声势,欲以强行引水入渠。县衙太爷闻讯率衙役赶来予以制止,见黑凼口聚众数百,群情激愤,自知众怒难犯,恐生民变,便说非县衙不理民生,只是水源匮乏,不足以随意引用。你等架水车数十也太多了些,架几部水车足矣!</p><p> 县太爷话音刚落,同在现场的李洪全立即高声喊道,县太爷发话了,允准在黑凼口常年架设几部水车引水入渠,大家赶快感谢县太爷恩准!众人高呼感谢青天大老爷!县太爷原本没有允准常年引水之意,见李洪全也与民同求,若再更改恐怕会引起这个鬼才讼师的纠缠,日后难免会在受理诉讼案时他会从中作梗,便不再反驳了。</p><p> 自从黑垱口引水入渠后,郑家坪赵家屏墙至官垱一带数千亩良田得以灌溉,黑垱口对当地乡民生活与农作发挥了重要作用。</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竹湾村地名故事】青竹湾</p><p> </p><p><br></p><p> 青竹湾虽说只是个黛山丽水的小村落,但在这幽静的山水间,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美丽传说。从当地老人的讲述中得知,青竹湾的故事有不同的流传版本,择其一撰文整理,留存地志入册。</p><p> </p><p> 百多年前,青竹湾还只是一片荒野山地。人烟稀少,地瘠荒僻,唯一能见生气的是那座破落不堪的“太子庙”。也不知道太子庙建于何年?只知原本香火鼎盛的太子庙,是一个当地朝臣被同僚陷害,遭受不白之冤,引来杀身之祸。当朝太子念其才情横溢,人才难得,便在皇帝面前为其申辩求情。皇上碍于太子颜面,遂赦免朝臣死罪,官降三级留用以观后效。为感太子救命之恩,朝臣在故乡择地修建的感恩祠。后来太子失势被废除,朝臣受牵连再度被贬。太子庙香客逐渐减少,香火冷落,主持和尚外出化缘一去不返,太子庙从此败落下来。</p><p> 数年后,有一四川游学秀才去松滋古刹苦竹寺参拜一代高僧,以求点化仕途迷津。秀才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路经此地时已是盘缠用尽,又患风寒。真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无奈之际,忽见前面不远处的一片树林丛中露出一截庙宇翘檐,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前去察看。</p><p> 秀才从树丛中钻了过去,来到破庙之前。只见墙体斑驳脱落,屋顶琉璃破损,门楣上的挂匾歪斜地挂着,“太子庙”仨字缺一,只剩下“太子”二字。一阵劲风吹来,挂匾随风摇摆,撞击门框发出瘆人的声响。秀才推开摇摇欲坠的庙门,只见殿内蛛网交织,尘蒙神台。让他惊奇的是供奉的庙神却一尘不染,栩栩如生,让人望而生畏。秀才游遍江南楚地,对庙堂诸神并不陌生,今见此庙供神却不识得,联想庙门挂匾所示,方知是感恩祠。太子虽说是皇亲国戚,却也比不得神仙,如此想来秀才也就少了些敬畏和虔诚。</p><p> 此时的秀才已是疲惫不堪,加之病体虚弱,体热不退,不知不觉倚靠神台坐在地上昏然睡去。昏睡中见供神现身飘然而下,身着黄袍玉带,头戴镶玉金冠,自称天朝太子。供神太子爷旨意秀才,若能将庙堂清扫干净并留下来守庙一个月,定保他明年殿试荣登皇榜。秀才惊醒过来,一身冷汗,发烧竟然全无。抬头仰望供神,心有所动,深信冥冥之中必有定数。</p><p> 秀才走出祠庙,见灌丛中有一窝嫩竹便拔起来扎成扫帚,将祠庙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秀才又把扫帚拆开,将竹枝分别插在祠庙前的道场两侧。数日后,竹枝竟然拔节生长。一月期满,秀才拜谒供神太子爷,重新上路前行。</p><p> 次年,秀才进京赶考,果然皇榜题名。临幸殿试,高中三甲。秀才获准衣锦还乡,路过太子庙时特意落轿扫祠还愿。只见此地遍布青竹,郁郁葱葱。原来,秀才拆帚插栽的嫩竹枝已然繁衍成林。因为太子庙地处山湾之处,后人们便将此地称为“青竹湾”。</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年桥村。地名故事】蜂子桥</p><p> </p><p><br></p><p> 乐乡秀水,自然多桥。村镇以桥冠名,比比皆是,万年桥村即如此矣!万年桥的故事另有撰文记载,这里讲的是该村境内的另一座小桥——蜂子桥。</p><p> 蜂子桥位于该村()组,原本是座连通沟渠搭建的简陋石桥。沟渠两侧均为水田,乡民过桥播种、收割,都从此桥经过。此桥取名“蜂子桥”缘于一个诙谐有趣的乡间传说。</p><p> 永述公,是本地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人物。数百年前,茅山学法归来就已“法力通天”,无所不能。蜂子桥的大名便是拜他所赐。</p><p> 一日,永述公携徒弟路经此处,此时正当晌午,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永述公师徒s二人立于桥头,只见一群年轻农妇正在路边田中插秧。水田热气蒸腾,女人们挥汗如雨。永述公暗生恻隐之心,随手从桥头路侧的垂柳树上捋下一把树叶,口中念念有词,随即撒向水田。柳叶入水,立刻变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在秧田中窜来窜去,引得妇女们丢下手中秧苗,尖叫着四处追逐,田野上空荡起一阵欢笑声。</p><p> 永述公的徒弟有些顽劣,见妇人们只顾追逐谑戏,忘了劳作本分,田间已是一片狼藉,欲以制止。徒弟从田头抓起一把砂土撒向空中,骤然一群蜜蜂冲向农妇们,用蜂尾毒针不断攻击她们,有些顽蜂还窜入农妇们的衣衫衣裤里骚扰,痛痒不堪。顿时,笑声变成了哭声,妇人们纷纷跑上田头。</p><p> 永述公见状盛怒,一声呵斥吓得徒弟双膝跪地,不知所措。永述公将手中纸扇打开,一股劲风涌向蜂群,群蜂纷纷落地,飘落到石桥上,现形尘土。永述公喝了口随身携带的烧酒,喷向农妇们将其痛痒解除。又随手折断一枝柳条当着拂尘挥向田间,只见四处散落的秧苗纷纷归位,就连没插完的秧田也现出葱绿一片。</p><p> 农妇们以为遇到神仙,一拥而上,意欲拜谒。永述公连忙一把拉起徒弟,退回桥那边,随手一招,桥上洒落的尘土再次变成蜂群吓阻农妇们。</p><p> 后来,人们就将这座小桥取名“蜂子桥”。</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年桥村。地名故事】龙骨令牌</p><p> </p><p><br></p><p> “龙骨令牌”是发生在万年桥村“阴阳崖”处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据传,这块“龙骨令牌”至今还埋藏在“阴阳崖”下。</p><p> 说的是,地域传奇人物永述公自师从茅山道士艺成归来,除了继续潜心修炼,收徒授艺,还为地方百姓除祟解惑,襄助乡里,深得一方人心。随着年事渐高,永述公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便滋生遴选衣钵传人之念头。</p><p> 永述公虽说授业弟子众多,而有天赋秉性俱佳者却甚少。其大徒弟道然为人憨厚,尊师重道,与人为善谦和,却木讷不善言辞。关门弟子乙秀极具悟性,修道精进,且能言善辩,玲珑乖巧,深得师父宠爱。只是永述公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乙秀略显浮躁,心胸狭隘,容不得他人异议。</p><p> 永述公在道然和乙秀之间难以取舍,苦思冥想得一主意,欲以传受掌门令牌加以试探。一日,永述公召众徒于庭前,宣布传位遴选之事,众徒一片哗然。永述公言明道然乙秀取其一,道然诚惶诚恐,而乙秀面露喜色。</p><p> 道然恳请师父收回成命,自言无功无德,难以承担大任。乙秀暗暗窃喜,师兄推诿正中其下怀,继位掌门已无悬念。</p><p> 永述公拿出一块银白色令牌,众徒皆跪于庭前听训。永述公言道,此令牌是用千年深海鲸鱼脊骨所制,名曰“龙骨令牌”。持此令牌做法,可呼风唤雨,降魔除妖。为师登仙之前将以此牌藏于“阴阳崖”下,由乙秀戴孝前往寻取。是日当有暴雪降临,山野必被厚雪覆盖,唯藏令牌处袒露无疑,乙秀便可掘取。世事变化皆因缘,能否取得全看你的造化了。若取之不得,即由道然掌管本门,尔等不得有违!</p><p> 永述公高寿百十有八,至阴阳山道观之处,立于“阴阳崖”上,将“龙骨令牌”抛于崖下,闭目作法,崖下灌丛落叶随风旋起,将令牌团团裹住,随之跌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永述公作法唤起土地公公,告知此事缘由,并托其看守。他日若有人掘取,务必是本门中人。</p><p> 永述公与土地公公的对话被一只栖居在阴阳崖一棵崖柏上的喜鹊窥听到,此雀也有灵性,知道乙秀心术不正,若成掌门必然为害不浅,遂生搅局之念。</p><p> 永述公寿终登仙之日,果然天降暴雪,山野银装素裹。阴阳崖崖柏上的那只灵雀见山崖下一片玉雪中,一块四尺见方的无雪处赫然可见。灵雀知道是“龙骨令牌”掩藏处,立刻飞离崖柏降落在雪地上,用双翅扇动积雪至无雪处。顷刻之间,掩藏令牌的地方也被厚雪覆盖,与雪野混为一体。</p><p> 乙秀和众同门师兄遵照先师遗嘱来到“阴阳崖”下,只见山野银光映辉,雪海无瑕。乙秀自知令牌已无觅处,无缘掌门之位,不由得仰天长叹,天不助吾也!</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家溶村地名故事】付家塝轶事</p><p> </p><p><br></p><p> 付家塝位于杨家溶村8组,是个人口较为集中的小村落。这里的村民住宅多建在一条不算高的山岗边坡上,当地人称山岗边坡为“塝”,因为村民多为付(傅)氏一族,故被称着“付家塝”。</p><p> 付家塝虽然没有让人津津乐道的地名传说,却有鲜为人知的地方轶事,也可算是付家塝的人文史话吧!</p><p> </p><p> 先说说当年财主胡云桥的故事。</p><p> 民国时期,付家塝原住民也有其他姓氏,其中有一富裕人家,户主胡云桥是个酒坊老板。他为人谦和,乐善好施,却颇信迷信。胡云桥祖上原是他乡有钱之人,因听信阴阳(风水)先生之言,随其追寻风水地脉至此,见山岗连绵,如伏地卧虎,认定是风水宝地,遂在此地选址建屋定居下来。传至胡云桥时已是两个八大间的建筑群,传统的四合围院风格,两个天井,四水归池。其规模在当时绝无仅有。</p><p> 胡云桥的酒坊生意兴隆,胡家酒畅销十里八乡,自然盛名在外。唯有膝下无嗣子,祖业无人传承,成了胡云桥的心病。胡云桥只有一女,患有先天性痴呆症,年已十五,却依然不谙人事,连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护,胡云桥终年为此困扰不堪。</p><p> 已是晚年的胡云桥,不敢想象自己离世之后痴女该如何生存?以其让她残生受罪倒不如让她一死百了。心魔既生,思忖必乱。这天,胡云桥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将痴女绑缚在木梯上,正准备将她沉潭。酒坊师傅派人跑来报信,说是酒坊三口大蒸锅突然都不出酒了,而且灶膛柴尽却依然烈火喷焰,十分诡异!胡云桥一阵心悸袭来,莫不是老天嫉恶,予以警示?遂让人解开痴女身上的绳索,将其送回家里。胡云桥随之赶到酒坊,一切都已恢复正常。此后,胡云桥再也不敢滋生此念。数年后,其女病故,胡云桥寿终后,其宗房一脉也就此绝代。</p><p>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其偌大家业后被政府收为国有。老屋宅被用来开办了当地的第一个学校,直至一九七零年后学校才搬迁到现在的福利院。</p><p> </p><p> 付家塝还有一段老百姓掩护中共地下党交通员的故事呢!</p><p> 在解放前夕,松滋境内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十分活跃,遭到国民党县政府的打压和全面围剿。地下党组织采取分散活动,深入农村,发展和巩固中坚力量,为迎来松滋的解放做准备。当时,付家塝的伪“乡民代表”付玉满家就是地下党交通员刘德如往来落脚之处。</p><p> 刘德如是本县刘家场人,时任中共湘鄂边五县据点外围组织——中国民主建国团的交通员。他之所以选择付家塝为交通点,一是因为此地略为偏远,有利于隐蔽;二是房东付玉满虽然有伪“乡民代表”身份,却是个地下党的同情分子,对地下党的活动曾提供过一些帮助。刘德如以亲戚身份常常进出付玉满家,加之他有另一个身份——江湖汉流袍哥,一般人也不敢惹他。</p><p> 付玉满,字谦瓒(千占)。家虽然田亩不多,却开办有一座纸坊。那时,付家塝漫山遍野都是毛竹丛林。纸坊建在河边,借助引渠水流推动石碾子,碾压毛竹成絮状,然后入水池浸泡得纸浆。以网筛取薄浆晾晒为纸,揭下裁剪打捆,便成了人们逢年过节上坟祭祖的冥钱——火纸。付家的火纸色黄洁净,细腻柔软,堪称佳品,不愁销路。故而他家颇为富裕,人们都说他家是“大水流来的财喜”。</p><p> 正是有钱人家的缘故,付玉满才被推为伪“乡民代表”,也因此才得以对地下党人有所帮助。</p><p> 有一次,因刘家场地下党出现叛徒,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刘德如为躲避追捕悄悄来到付家塝,他在付玉满家后檐墙的阳沟里听了好一会儿,确定付家无他人才从后门溜了进去。</p><p> 付玉满夫妇在家吃晚饭,见刘德如从后门进来很是吃惊!刘德如说最近风声紧,国民党县中队到处都在搜捕地下党人,这里也不能常来了,免得连累你们。付大嫂连忙添了一副碗筷,让刘德如坐下来吃饭。</p><p> 饭后歇息了一会儿,刘德如正准备离开付家,只见付大嫂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说塝下来了一群人,好像是一伙当兵的,要刘德如赶快藏了起来。刘德如冲出门去想伺机逃走,却听到付玉满在不远处大声和伪保长付玉清打招呼。</p><p> 付大嫂急中生智,把屋场旁边那口大猪食缸的盖子揭开,让刘德如躲藏在里面。猪食缸里有大半缸潲水,刘德如顾不得许多,急忙蹲了下去,捏着鼻子将头露在潲水外面。付大嫂将缸盖盖上,提来一只水桶和葫芦水瓢,站在潲水缸旁边的猪食槽前,用瓢轻轻敲打水缸,口里不停地“喏喏喏喏”唤猪前来喂食。</p><p> 保长付玉清也是付玉满本家兄弟,前来付家搜捕共党分子也是身不由己。当兵的里外搜寻了一遍,顺手牵羊地抓了两只鸡,正打算离开,一个被称为班长的伪军向猪食缸走来。付大嫂将缸盖稍稍挪开,用右手里的葫芦瓢从缸里舀出满满一瓢气味冲鼻的潲水,故意抖动了一下,溅出的潲水差点儿就洒落在那个伪军班长的身上。付大嫂连忙将缸盖盖好,随手将装有潲水的葫芦瓢放在了缸盖上,绕过潲水缸走到伪班长面前躬身连连道歉。伪班长口中骂骂咧咧,只喊晦气,便气冲冲地带兵离开了屋场。</p><p> 跟在伪军身后的保长付玉清走到小路上时回过头来,对着付嫂喊道:嫂子过细把猪喂好,年底别忘了给兄弟留块“血头脑”(猪肉)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鞍子岭村地名故事】叫花坡</p><p> </p><p><br></p><p> 在南河水库与近年新修筑的矿港公路交汇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坡。当年这个小山坡是没有名字的,就因为一个听来俗气却乡邻皆知的传说故事,它才有了延续至今的名字——"叫花坡”。</p><p> </p><p> 那时,当地有个姓易的大户人家,在这山坡下有十多亩粮田。因为此地偏僻,秋收在即,需要有人照看,东家便找来一个流落此地的叫花子来看护。叫花子机灵过人,不像一般讨要之辈,东家也是看中他的机灵才留下他的,不过,只供他吃喝不给工钱。叫花子在山坡上搭建了一个茅草棚,掘坑为灶,瓦钵当锅,用东家派人送来的粗粮菜蔬将就度日。守田无须劳作,倒也落得个清闲自在。</p><p> 易姓东家虽是乡下土财主,却也有其所好。他不沾烟酒,不赌不嫖,唯独有个戏瘾。凡是听说哪里有戏班巡演,他必定前往观看。这天,邻村有河南到来的杂耍班搭台献演,东家为防不测,便带叫花子一同前往邻村看“大把戏”。</p><p> 杂耍班虽说是个凑拢班,但不乏高人,一出“活人分尸”的玄幻魔术大戏不知惊吓了多少胆小之辈。这个魔术也成了杂耍班的当家节目,逢场必演,盛名远播。</p><p> 东家坐在台下观看杂耍,渐渐凝神入定。叫花子则站立在他身后,手里捏着一只不知何时捉来的大蚱蜢,边看戏边戏弄着蚱蜢……</p><p> ……</p><p> ……(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深入村(居)采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