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夏天,我回到绍兴斗门的老家,那时,约莫是文革时期,我们作为学生已无课可上,正好出来到乡下散散心,在天傍黑时,有一人突然进门向我哥借门板,我家厅上的门板很高,有三、四米高,要几个人抬,我很是诧异,他借去门板能有何用?我哥要比我大上十来岁,他却很高兴,告诉我,晚上有戏好看了,原来借那门板是去搭戏台用的。</p><p class="ql-block"> 戏台子就搭在村外祠堂前的打谷场上,引来了黑压压的一批观众,在白炽汽灯的光的照耀下,丝笙弦管一响,倒也雅得很, 那天晚上演的不外乎是些莲花落,及一些绍剧的折子戏,可观众看得很专注,演员也很投入,从远处望去,戏台上飘飘渺渺恍如仙境,我很纳闷,镇上有剧场,为何他们不去镇上演,大概是要做做样子,落实戏曲下农村吧,其实,老家的凤村就在小镇的边上,去镇上的剧场也就约几百米,与镇是连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对戏曲的奥妙不会知道得太多,我们上代人,也就是说民国时期的人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那时正处于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来自北方京都的周信芳,梅兰芳演的京剧,还是那后来的大出风头的出自浙西嵊县小地方的越剧。尽管时局不稳、战乱频乃,但茶园、戏园子里的闲适还是不少上海人所向往的。</p><p class="ql-block"> 我妈大概也是个戏曲迷,因为小时侯的我在家里发现好些戏曲小夲子,如宇宙锋,窦娥冤,西厢记,盗御马,铡美记,天仙配,赵氏孤儿等,可能那时看戏时兴送小夲子,入场时观众可以随便拿的。</p> <p class="ql-block"> 离我家天水路不远的是嘉兴影院,原叫嘉兴大戏院,夏天时,常能看见在戏院旁的瑞康里的弄堂口,那个弄堂口有穿堂风,比较凉爽,三五成群的演员正对着镜子在化妆,我们有时也会蹲下来看他们化妆,在这家戏院看的戏,现在还能有印象的是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布景很有些机关,很美,那个猪八戒既滑稽恢谐又有点可爱,据说这台戏,毛泽东与中央的一些领导也看过,毛泽东还即兴赋了诗,并在剧终散场时接见了六龄童。</p><p class="ql-block"> 以前上海的住家一般不宽裕,常是贴隔壁放个屁都能听见,要是隔壁邻居来了个绍兴亲戚,那整幢楼的人说不定马上就会知道。有人说这是绍兴人中气足,就象北方人说的嗓门大,其实不然,它大概与绍剧有点关系。</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陝西秦腔自北传入绍兴,与当地的余姚腔相融合,逐渐形成一种高亢激越的新腔,称为“调腔”,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焦循《花都农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听过绍兴戏的大约是不会忘了虽然那绍兴话有些难懂,但那高亢激越昂扬的声调总让人印象深刻,那些戏剧剧情多为杀伐征战,忠义为国。徐珂在《清稗类钞》第十一册中记道“绍兴之高调戏,一名高腔,疑即古之所谓曼绰也,伶人曼声长歌,后场之人从而和之,祝允明所谓趁逐悠扬者也”。较有名的有《琵琶记》,《西厢记》,《汉宫秋》,《白兔记》,《单刀赴会》等。唐时,越州即有参军戏,戏曲内容皆为当时的文士所作,南宋时,宋王室南迁又带来了诸宫调及杂剧,曲艺,数鼓词等。绍剧除了高腔的武戏,还有女伶的文戏,这就是发源于嵊州的越剧。</p> <p class="ql-block"> 我妈能不能唱,我不知道,但听隔壁的发小贾国权说,我妈会唱,但我从未听过我妈唱过越剧,文化大革命那时,煤炭店里迎来了一大帮越剧演员,是虹口越剧团的,后来,我顶替我母亲,从北大荒返回上海,初次上班时很姹异嘉兴煤炭店里的女职工,个个都面容姣好,后来才知道那些人,以前可都是演员,是在舞台上演绎人世春秋的。</p><p class="ql-block"> 心者、发乎声也,不知什么时候有了戏曲,大概,昆曲是算比较有历史的,后来由昆曲中又产生了京剧与越剧,京剧应算北戏,慈禧太后爱看,常召入宫中,由此走红。而越剧算南戏,由嵊县小地方的的笃班而来,而绍兴戏则很奇怪,武戏(俗称绍兴大班)有北戏的影子,而文戏则彻头彻尾应算作南戏,大概分野自是宋王室南迁而来,那六龄童原名章宗义,原先不出名,不被家里看好,但他读不进书,出名的是在闸北演戏的他哥,七龄童章宗信,章家班子,世代演猴戏,后来章宗义执拗地要学戏,可能也是其家族的遗传因子在作怪。</p><p class="ql-block"> 越剧走红于民国时的上海,与上海滩的闻人有关,也与三大亨有关,黄金荣、杜月笙与越剧女伶的佚事也不少,如黄金荣与露兰春,杜月笙与孟小冬,至于张啸林则被人认作只知打打杀杀的粗俗汉子,不上台面,就是看看戏,也只是附庸,装装门面而已。</p><p class="ql-block"> 京剧北派的代表人物是杨小楼,而后是李万春、李少春,而南派的代表人物是周信芳、梅兰芳和盖叫天,后来又出了个专演猴戏的章家班子。那章家班子演的应该是绍剧,俗称“绍兴大班”,是绍剧中的武戏,而处于未流的文戏一一越剧后来的风头却实实在在盖过了“绍兴大班”,成了独树一帜的全国性大戏种,可与传统剧种一一京剧相匹敌。</p> <p class="ql-block"> 以前只要有几挂马车,便能载上所有家当,演员们老少男女均歺风沐雨、走南闯北,並无固定的剧场,俗称“走码头”,在富人家里唱,叫唱堂会,戏台一般都不大,因而与地方上维系一定的关系也很重要,不然,地痞流氓一捣乱,你就会吃不消,就无法立足。后来出现的专供演戏的剧场也是由西风刮来的,只在一些大城市有,最先演的是西方的歌剧,夲土化之后又称话剧,也称“文明戏”,但都不如土生士长的京剧与越剧那样吸引普通的中国百姓。当时的中国社会,寺庙与草台班子常是能藏龙卧虎的地方,也能被世人称作江湖,就象鲁智深杀了镇关西,往五台上一躲,官府便不追究了,现在的电视剧、抗日剧也常出现抗日力量与戏班子里的成员“搭介”的一些剧情。</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政府专门没置了戏剧学院,这提高了演员的地位,象筱丹桂这样优秀的演员为黑社会所迫而死的悲剧便消失了,电影《舞台姐妹》便是以此为背景,说的就是她。</p><p class="ql-block"> 现在,上海滩的公园,及娱乐场所里,爱听、爱看越剧的也不少,虽然这些都在式微、在慢慢消失,因为能看到越剧演出的地方已越来越少,人也似乎很忙,没有时间欣赏,但上海滩上的越剧迷比京剧迷还是要多得多,大概这是在南方,花柳繁华之地,自然,越剧里常出现的温婉的才子佳人比打打杀杀的帝王将相(京剧)似乎更要吸引人,上海滩上能唱《空城计》的人凤毛麟角,而能唱“林妹妹”的却比比皆是,而高亢的一声“妖怪”却又象是从天外飞来,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震得妖魔鬼怪胆战心惊,久违了,绍兴“大班”,久违了,关西大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