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沿黄公路大荔韩城游

猫哥

<p>2020.10.2日国庆小长假,和朋友一起开车从大荔县到韩城走一段沿黄公路,看看沿黄公路的美在哪里,看看黄河沿岸的风景。</p> 景区修建了造型独特地中国红景区大门,装饰美化了宽阔平坦的同州桥,开挖了以同州湖为核心的日月湖、聚星湖千亩水面。 <p>早上八点出发,虽然是国庆高速免费,2号走路上不堵,一路疾驰十点多就到了大荔县了,从西安出发的时候一路中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车轮溅起的水珠如同小喷泉一般,只见水雾看不清道路,到了大荔县奇迹出现了,雨停了,天空放晴了。路过同洲湖大家下车先看看同洲湖的美景。</p> <p>同州湖景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同州湖核心区占地约2000亩,水面面积1000亩。</p> <p><br></p> <p>离开同洲湖,十来分钟到达县城,慕名到大荔县合作饭店特地进去品尝了一下,价格实惠,这家店1958年成立,人均10元!主打炉齿面、卤肉、月牙烧饼、凉拌豆腐丝(别小看这家店,上过舌尖上的中国)</p><p>炉齿面</p><p>具有形似炉齿而得名,原料有面粉、猪五花肉、笋瓜、油炸豆腐等21种,面条柔韧光滑,臊子香辣味浓。</p><p>月牙烧饼</p><p>是大荔的传统美食,因状如月牙而得名。外皮焦脆、内瓤酥松空软、热吃凉吃都可以,可以用来夹卤肉</p><p>这家卤肉的卤汤是几十年的老汤,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p><p>凉拌豆腐丝</p><p>是大荔的传统美食之一,凉拌菜中算是有名的!</p> <p>四十多年前在大荔县伯士公社斗门大队当插队知青,这次去游玩之前给原来队上的农民朋友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明天早上路过公社,让他到街上卫生院等我,我给他家拉了满满一后备箱的日用衣物等东西,见了面,甚是激动,互相道一声珍重,匆匆驾车继续赶路。</p> <p>这个地方好气派呀,自行车道那么漂亮</p> <p>这里服务区很漂亮,设施齐全,里面还有买当地土特产的,周围的鱼池养的大闸蟹也在在这里有卖。</p> <p>这里还有宿营地</p> 芦花摇曳,湖水涟漪,雾茫茫,鸟朦胧。 <p>路过最美渔村,以前来过二次,国庆来这里和以往大不相同,以前来,人声鼎沸,川流不息,今天来,十户九户闭门,街上看不到几个人,感觉很奇怪。</p> <p>这个渠就是当年我们当知青参加修建的,当年这里是一片黄河滩,我们当时是拉着架子车,驮着铺盖卷还要拉上几百斤面粉,步行百里从大荔县走到合阳参加引黄工程的。</p><p><br></p> <p>住的是塑料布苞谷杆围起来的棚子,数九寒天手脚全部是冻疮,高强度的劳动,累的钻进被子就睡着了,等到感觉冷了,已经冻醒了,爬起来继续干活。夏天,伙房的案板上面一层苍蝇,拉肚子是常事,知青当时全部是大把的痢特灵吃下才可以防止拉稀。</p><p>十七八岁,背井离乡,</p><p>上山下乡,修理地球,</p><p>生逢浩劫,毁我青春,</p><p>峥嵘岁月,苦不堪言!</p> <p>进入合阳地界,知道这里附近有通向山西的黄河浮桥,特地过去看看。</p> <p>这里是收费站,来回二十元</p> <p>秦晋黄河浮桥又名黄河吴王浮桥,位于临猗县角杯乡吴王古渡和陕西合阳县洽川之间,北距上游河津禹门口黄河大桥70余公里,南距下游风陵渡大桥110余公里。</p> <p>桥全长18.1公里,其中浮舟(桥)长600米,两岸引线和连接线(二级标准公路)长15公里,双向行车。最大载重量120吨。浮桥建成后,乘车仅需5分钟就从河东岸驰至西岸,比乘机船省了40分钟。</p> <p>最美沿黄公路从华阴起点到榆林终点,从华阴到合阳基本看不见黄河,全部是黄河湿地,万亩湿地变成百上千的大大小小各种养殖,种植良田。</p> <p>晚上住韩城地矿局宾馆,节假日这个宾馆才120元,条件很好。</p>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芝秀桥,又名芝阳桥,桥下流淌的是陶渠水,因汉武帝在此采得一枚灵芝,遂易名芝水,桥因河而取名。据《韩城县志》载,芝秀桥为古韩城交通要冲,最早修建于明隆庆年间,因水毁曾多次重修。1 936年,杨虎城与邵力子来韩城,恐古桥残破危及行人安全,乃拨付银币30万重修,保存至今。桥为石拱形,5孔,长110米,宽5.2米,两侧设有石栏杆及望柱123个,柱头饰以“瓜果”石雕。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司马迁祠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进得祠门,一眼就望见一段陡直的司马古道。这段古道原名“韩奕坡”,后因“司马迁祠”建在古道的北侧,故又称“司马坡”。 几百年前古人就知道修路要留有下水道,你看这个下水道建造的多坚固,估计可以抵御万年洪水,肯定不会是豆腐渣工程。 由于韩城曾经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font color="#ed2308">“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font>,是在赞誉韩城地灵人杰,盛产人才和文人。 这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 <p>背面是“既景乃冈”四字,也很清秀有神。</p> 司马迁祠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石牌坊介绍:台阶中间是一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祠院大门介绍: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3个字,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祠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石桌是供桌,用来摆放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文史祖宗”。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从10岁起便苦读典籍,20岁后历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访民间。后来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掌管文书,记载史事。他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48岁时因李陵一案受牵连,残遭汉武帝的宫刑。出狱后做中书令,笔耕不辍,历经16年完成巨著《史记》,共 130篇的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长达52万字。 题司马迁墓 ——郭沫若<div><br>  龙门有灵秀, <br>锺毓人中龙。<br>学识空前古, <br>文章百代雄。<br>怜才膺斧铖,<br>吐气作霓虹。 <br>功业追尼父,<br>千秋太史公。<br>  </div> 自下而上共有99级台阶,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为什么不凑证书建造100级呢?这是因为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就是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墓顶有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相传司马迁遭难后,家人为了避祸,分两支逃难并改姓:一支在“司”前加一竖改姓“同”;一支在“马”前加两点水,改姓“冯”。就在我们拜谒司马迁墓的当下,在司马迁墓地的山脚,有一个徐村,村民多姓冯,自称都是司马迁的后裔。<div><br></div><div><br></div><div>司马祠院后面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这样记载:“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br></div> 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 下山的路全部是用磨盘铺就的。 <p>参观完司马迁祠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由于早饭吃到比较晚,不感觉饿,一致同意先到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三庙去看看,大家以前都去过,所以走马观花快快的进去转了一圈就准备去合阳吃个水盆再回西安。</p><p>下午五点在合阳吃了澄城水盆,告别韩城合阳打道回府,一路大堵没有,进入临潼快速干道,堵了大半个小时,离开合阳到家经过四个多小时,还算可以吧,我们二号三号以近郊旅游的方式庆祝国庆,放飞心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