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二次听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何珊云老师的课了。两次都是收获满满。何教授人优雅,课丰实。沿着她指的路前行,便可以让核心素养落地。</p> <p>学校改革的逻巡,“乘风破浪”的教育:不争第一,只做唯一。</p><p>不是吗?那么多的焦虑,那么多的拼杀都来源于“争第一”,都来源于要去做最好的别人,而不去做最好的自己。</p> <p>课程是怎样生产出来的?</p><p>抓住学习的本质,也许对课程建设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人的学习是通过种种经历给周围的事物赋予意义,形成概念,应用在广泛的情境之中。</p><p>核心素养要“校本化”“学科化”“课程化”“显形化”。</p><p>如果没有这样去思考和实践,我们其实就没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我们有的只是一节一节零散的“课”。</p> <p>何教授用具体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将核心素养校本化。</p><p>受到案例的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和美课程”。</p> <p>如何制作学校课程的文本方案?从学校层面到教师层面,如何操作,何教授都用具体的案例进行了指导。</p> <p>她特别提到了多种方式的评价。并建议自我评价不要打分,而要写反思,进行描述。</p><p>课间,我就我们学校打算进行的评价改革以及我试着编制的评价试卷向她请教。她充分肯定了我的思考和准备进行的尝试。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p> <p>她用具体的案例告诉我们:什么是项目式学习?怎样开展项目式学习?</p><p>我们可否以“和美农庄”课程为起点,走起来!</p><p><br></p> <p>如何让核心素养显性化?学科融合有什么原则?何教授告诉我们她的研究。</p> <p>“研究,就是观寻常事,思非常理。”教授这样说。</p><p>是的,只有在“司空见惯”中,发现不“惯”之处,才有创新。教育也是这样。</p><p>当我们把焦点从过分关注“分”转移到首要关注“人”,教育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