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这里起飞……

舒青童话

<h1><b>——壶瓶山里的学校之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校史篇)</b></h1><p><br></p> 学校所在的集镇——宜沙古镇 <h5><font color="#167efb">壶瓶山镇中心学校位置鸟瞰(图片来源于壶瓶山镇中心学校网站)</font></h5> <font color="#ed2308"><b>题记:“文峰山山顶尖尖似笔笔写五湖四海,泥沙桥桥拱圆圆如镜镜照绿水青山。”——撰联:原石门八中教师王芳耀</b></font> <h1><b>A、这里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b></h1> 一九七O年代校园示意图:红线内为当时的校园,下球场地面与现在的田径场地面高度持平,上球场地面比下球场高三米左右,上方菜园区为一坡面,满布大砾石,当时有几棵梨树,整体地面也比下球场高1-3米左右,下方农田是地势更低处,比下球场地面低3-5米。右下角是双层木质楼房,向后延伸的部分是当时的锅炉房,一楼正中间是学生食堂,当时仅有下球场上方的教室为青砖结构,右角的厕所还是乱石结构,印象中那栋半截楼的办公楼还是土坯结构的(上球场上方) <h1></h1><h3> 壶瓶山镇中心学校就是从1913年的泥沙初级小学发展而来的一所农村中学。  </h3><h3> 壶瓶山镇中心学校,地处湖南省石门县西北的泥沙古镇,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0余亩, 校园内绿树成荫,建筑群错落有致,两幢三层共21间教室的教学楼南北相望,东边排列有女生宿舍、男生宿舍、教职工宿舍楼、学生食堂、办公楼。北边是科教大楼与图书馆室。学校运动场地2020年进行了大改造,现在的校园,全部是炒沙路面,四个硅胶球场和250米的硅胶环形跑道在我县西北山区仅有。学校其它硬件设施齐备,功能处室齐全:有高标准的录播教室,有规范的校园网络,实验室通过几年的达标创建,现在更加完善、图书室藏书达到了3万多册。整个校园环境优美,秩序井然。</h3><h3> 学校自1996年开始,教育质量就一直稳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且经久不衰。<br> 学校一直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教育质量保持全县领先位置外,在文体艺方面也是屡创佳绩,特别是体育竞赛,篮球、乒乓球队一直是我县西北区的颈旅,多次获得冠军。三独比赛也多次摘桂,尤其是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创建的“娕姜”文学社,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后,历届文学社成员多次获全国征文大赛大奖,如2013--2015年连续三年我校学生(指导老师彭旭慧)都斩获了全国特等奖(我县仅有我校有特等奖)。  </h3><h3> 学校有浓厚的科普氛围,特别是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特色突出:学校长期与自然保护区合作,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自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每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夏令营、环保小卫士评选、爱鸟周活动,学校文学社刊每期均辟有环境保护知识专版,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科研成果2005年还获得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其教学科研成果获市级三等奖。自2013年,学校又围绕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组织了课题研究。多次被评为县级教育教研先进单位,学校科学创新活动开展经常,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多次在县获奖。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堪称山区一流。 1998年被评为省级规范性初级中学,2005年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初级中学。2007年被常德市科协授予“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荣誉称号。</h3><h5>这里附原八中张翠玲老师回顾文学社成长历程文一篇:</h5><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风雨“嫩姜园”</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嫩姜”文学社的成长历程</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作者:张翠玲(原八中老师)</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秋高气爽,柑橘飘香。我们从枫叶的殷红、落叶的金黄、细雨的缠绵、秋蝉的叮咛、溪流的不屈中,领悟出了秋天的寓意。在这辉煌的季节里,八中“嫩姜园”文学社又隆重推出了第三十一期作品。它是八中师生献给祖国母亲五十华诞的一份厚礼,是文学社成员用心血和汗水浇铸而成的又一朵灿烂的鲜花。</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嫩姜园”文学社自1984年创办以来,历经了十多个风风雨雨,开辟了一块文学的天地。它孕育了湘西北儿女的情怀,它象文学的摇篮,循循善诱,携领我们进入一个至美的天地,一个崭新的世界。</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回顾历史,渊渊流长。“嫩姜园”创始人王芳耀、张良武等老师昔日为开辟这块荒园呕心沥血。当我登门拜访退休教师张良武老人时,他对“嫩姜园”仍记忆犹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给山区人民报道新闻,家门口那块小黑板伴随着他半生了,省市县各级新闻记者分别在《湖南电视台》、《湖南日报》、《常德日报》、《石门晚报》上报道了他的优秀事迹,最近他被列为《中华优秀人物大典》的优秀人物。八中学生在“嫩姜园”三十一期刊物上发表的《夕阳正红》一文,就是抒发的对张老的敬佩之情。当我们翻开“嫩姜园”早期作品,遥想当年这片尉蓝的天空,不由得顿生敬意:</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江城子•教师节抒怀</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微 米</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白天吞吐粉笔灰 男儿力气何足惜</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早听潮 谢公屐</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夜搓衣 青云梯</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似水流年 蜀道青天</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 ?????</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挥手又星期 衣带渐宽终不悔</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元亮酒 三更月</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杜陵诗 五更鸡</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早期的创办者为文学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有十多篇优秀作品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现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吴晓丽同学一人就发表了五篇,她的散文《大山的儿子》、《山之歌》等等就先后在《中学生文学》、《湖南日报》上发表。早期“嫩姜园”硕果累累,声名俱佳,得到了县文联大力支持,在1989—1991年间,先后有县文联作家贺文龙、贾国辉来此讲课,特别是在1985年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夏令营中,先后有二十多位作家在听了我们文学社的基本情况介绍后,欣然题词勉励。</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春天流下的汗水,夏日付出的辛劳在这里得到了收获。《湖北作文报》、《山西作文周报》登载了十多篇学生优秀作品,王芳耀老师被邀请参加了山西作文教学研讨会,张良武老师被聘为作文报记者、《湖南日报》特约通讯员。</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成功并不是终点,它是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打开“嫩姜园”第十四期的扉页,覃道勇老师的“刊首寄语”醒目呈现于眼前:</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献给国庆四十周年的礼物</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诗的水滴,歌的露珠</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泛起爱的涟漪,汇成涓涓清流</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从心的原野、笔的丛林</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流呀,流</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流出绿的憧憬,流出红的追求</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老鹰的壮志,雏凤的心曲</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荡起美的旋律、汇成歌的溪流</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像高山轰鸣,大海啸呼</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唱呀,唱</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唱出你的赞美,唱出我的祝福</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i style="color: rgb(1, 1, 1);"> 十多年来,“嫩姜园”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创出了新的天地。巍峨壶瓶山,人杰地灵。省劳模、农村十佳党支部书记谭文德,身上体现了山区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和意志,他是“托起大山脊梁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壶瓶山走出了贫穷,走向了辉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藏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远古孑遗,唐朝大诗人李白过此曾留下“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名句。壶瓶山儿女爱壶瓶,一期期“嫩姜园”,赞美了山区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道出了山区儿女热爱大山的情怀,唱出了时代生活的强音。如今,“嫩姜园”里,幼苗成长,师生们不懈地努力,希望写出更多更好的篇章,文学之风幕天席地,覆盖校园。看,一本本日记,一篇篇佳作,像星星数不清,《校园之声》、《作文天地》吸引着多少小作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谁要是在“嫩姜园”中登载了文章,谁就最光荣。当年,“嫩姜园”还只是一本收集同学们作文的小集子,而今,《校园风采》、《家乡风情》、《蜡烛之光》、《爱的呼唤》、《人生感悟》、《人物专访》、《生活写实》、《青春风采》、《小荷尖尖》、《怪味豆》……各种栏目异彩纷呈。虽然“嫩姜园”的成员在不断变换,我们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嫩姜园”的明天会更美好。</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走进秋天,我们要领略冬天为之耗费的万般苦心;</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走出秋天,我们更应该领略秋天果实的来之不易,并要继续为我们的明天而努力。 (1998年10月)</i></p> <h1><b>B、这里有挥洒汗水的青春……</b></h1> <div>学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创建了高中部,那个时代,高中部学生年龄都偏大,很多学生都已成年,由于资料缺乏,现在难以去追述当年的情况,本人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一些历史照片,我们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看看当年校友的学校生活……</div>这是目前找到的最早的一张照片:中学生篮球代表队合影 这是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合影(合影时间说明那时的招生是春季) <p class="ql-block">高先闯校长提供的照片</p> <p>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师生在学校基地六儿包(bao)生产时的情景,据老校长王圣刚(高一班毕业校友)讲,那个时候,每个高中班都会在六儿包吃住三个月——“半工半读”</p> 师生们种的高梁丰收了…… 这张照片分析当是高五班前后的班级在六儿包的合影 同期照片 学校档案室保存的不知是哪一位老师的照片…… 学校档案室保存的关于六儿包生产情况展示的照片 在基地采摘棉花 右边这位老师据说是学校党支部书记 物理老师覃遵家在给农技班学生讲柴油机工作原理 学生的劳动小组竞赛 师生自己在学校养猪场养的猪 从这张合影知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高中部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八个班了(当时的高中还是两年制) 听学校老校友讲,当时有农技班、赤医班…… 同期的初中部应该是四个班的规模…… 从照片上看,赤医班女同学居多…… 高六班校友2020年聚会照片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高23班毕业合影(1980年) 这是搜集到的本校八十年代的第一张照片,从人物分析,应该是高21-23班某班的合影 <p class="ql-block">高24班毕业合影</p> <h5>.高二十八班毕业合影照片(似乎是我们这届学生毕业一年后,学校由原来的“泥市中学”改名为“石门县第八中学”,即石门八中),高中学制改为三年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或许也是1982年?初中学制改为三年记忆中应该是1981年。</h5> <p class="ql-block">初18班毕业合影</p> 初二十四班的合影照片 <h5>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校有了每个学年度全体教职员工的合影照片,这是1984年峻工的新教学楼成了连续多年合影的背景,那个时期的房子也就仅剩这一栋现在还在用……</h5> 这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但还没有回到母校…… 1986年绘制的现状图,原底图是我绘的…… 这届学生毕业离校后,我回到了母校工作 这是在原区联校前照的合影 当时的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包括的单位有现在的南北镇与所街的水南渡(那时的各乡均有中学,包括江坪中学、中岭中学、南坪中学、平东中学、文化中学和南北镇中学,不知道当年东山峰中学参与了区运动会没有) 1986年全校教职工合影 1987年全校教职工合影 1988年全校教职工合影 这个班是我回母校工作后执教的第一个班(高38、39,初32、33四个班) 合影时,当时的区联校领导也参与了八中的合影 学校教工篮球队参加县教职工篮球赛获奖后回校合影留念 1988年,终于见到了彩色照片…… 1988年 <h5>这个班是我带的第二个班,仅带了他们两年,初三是覃开兰老师带的(1989年),初一时有58位学生,到初三时就只有不到30位学生了,可以想见当年学生流失是何其严重……</h5> 教职工合影,那个时侯,年轻人的比重还是很高的…… 背景房屋是当时的区联校,现在的食堂那个位置 当时的学校行政人员合影吗? 文学社当年是每届都要召开年会的…… 文学社第二任社长卿远碧,第一任是吴晓丽? 现存最早的社刊是2000年后的……原来的社刊是钢版刻印,插画全手绘,记得当年社刊送县参展,为画十幅国画小张插页,我几乎通宵未睡…… <h1><b>C、这里风潮云起的峥嵘岁月……</b></h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张合影…… 1990年学校团委会组织学生登壶瓶山主峰,师生共97人,历时两天 1991年的学校运动会…… 主席台就这样简单…… <h5><i>1992年新校门(向街道前推了十多米,老校门就一铁皮门)落成,这里成了合影留念的好场所</i></h5> 应该是1992年的清明节,王圣刚校长在贺锦斋烈士墓前给学生讲英烈故事 1993年后,高中部已全部撤并至石门三中(高中部共办了48个班),校名未变,但实质上已是一所初级中学了,这期间,学校办学异常困难,教师福利解决非常困难,于是学校开始与省农广校合作,开办中专班,这是第一届中专班(农广校,财会专业)毕业合影(1995年),其实,在1980年代后期学校还办了两个职高班:林业班和茶叶班,现在石门的茶业精英有多位就是当时茶叶班的学生 第二届中专班(财会专业),1996年,农广校中专班一共办了四届,第三届是电算会计与旅游专业,第四届电算会计专业 第四届中专班(电算会计专业),1998年 高中部撤走后,教职员工人心思走,学校教育质量曾一度下滑很大,直到1996年才重新崛起…… 1999年东山峰中学撤并至我校,于是有了这张合影 1996年 <h1><b>D、今天的这里春风荡漾,充满阳光</b></h1><p><br></p> 1990年代末期,学校通过普九、普十验收,条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校又经过了合格学校创建,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千年早中期的新课程改革更是促进了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始终保证了西北区教育质量领先的优势,如今,学校再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校园面貌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div>图示为在建的学校硅胶球场</div> 2017年改建完成的田径场,2020年跑道正在改建成硅胶跑道 健身运动场 <p class="ql-block">学校2016年投入使用的新教学楼</p> 田径场改造前的面貌 路改黑工程…… 2017年时的学校田径场 2020年校园建设施工掠影…… 即将峻工的球场…… 田径场草坪改造完成 在建过程中的球场…… 1990年代中期的学校田径场、礼堂(食堂)与办公楼 1990年代前的老锅炉房与教师食堂(左侧),现在的乒乓球场位置 改造前的1990年代“新校门”(2019年6月) 在建的新校门 即将峻工的新校门 <p class="ql-block">峻工后的校门(202102)</p> 路改黑完成后的校园 2020年中考结束后,学生离校前的场景 即将被重新改造的田径场…… 乒乓球场重新安装了新的球台 回顾校园变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今天,用“翻天覆地”一词毫不为过:1970年代校园几乎未变,当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学校大力发展基地,先后开发了上、中、下三个河塔作为学校生产基地(1980年洪水时,三个河塔基地全毁),同时在六儿包开发梯田、在唐家湾、朝阳植树育林,校园内则以养殖为主,学校猪场由各班轮流喂养;1980年代后(实际上是恢复高考后),学校回归课堂,开始校园的规划建设,撤区并社时,学校扩充了原泥市公社的“四合院”那一块,同期增加了东头两丘水田的面积,1980年代初期,学校师生锄挖肩挑,将上球场整体下挖到与下球场平齐,所挖土方填入低洼的水田处,1981年锅炉爆炸事件后,学校改造了礼堂与办公楼,同时新建了教师食堂与锅炉房(现乒乓球场位置),1984年,四合院撤除,新建了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现在仍在使用,即前教学楼),1986年学校建起了第一个水泥球场(现田径场位置),1987年,学校扩充了全部水田面积(当时为乡办砖厂,因严重影响学校环境与教学,经多次交涉,停办砖厂并将地皮划归给了学校),开始对西头坡地进行改造,仅移走那些巨大的乱石,一个由40多位四川人组成的施工队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直到1990年代,学校各种建筑才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1990年代,学校撤除了两层木楼房(1993年)并于1994年新修了北教学楼,1995年起,开始普实建设,新建两层四间的中专楼(现图书阅览室)一栋,为迎接普九验收,1998年建成教工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各一栋,同期,规划建设了25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和四个水泥球场,当时学校的面貌得到了第一次大改观。以后一直到2007年,原泥沙区联校建筑撤除,新建了学生食堂并在接下来的两年,又增建了女生宿命楼和第一栋教师周转房。2011年,学校撤除了老食堂与办公楼,新建了科教楼;2014年启动北教学楼的重建(地基进一步被削平,至此,校园在视觉上看已处于同一水平面),2016年对原教师周转房进行改造并同期在老税务所位置新建了第二栋教师周转房,2017年第一次改造田径场(植人工草皮);2020年伊始,学校全面对校园进行改造:路改黑、建硅胶球场与环形跑道、改建1990年代初期修建的校门……<div>几代人的奋斗,终于有了今天花园般的美丽校园!</div> <h1><b>E、明天,一只只雏鹰将继续从这里放飞梦想</b></h1><p><br></p> <p>2020冬学生大课间活动(唐挥师手机录,下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