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织锦绣   多思谱华章 ——谈写景散文(诗歌)创作规律

听海

<p>  今日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突有所悟,记之。</p><p> 我在和学生共赏共悟《记承天寺夜游》中,突然觉得古今写景散文(或诗歌)创作(创作思路与写作手法)有其相通规律。</p> <p> 心不平则鸣</p><p> “不平则鸣”出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一句,原本指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这种创作理论的提出并非文学理论发展中突然横插进来的,它应该是文学史上一脉贯之的,往前紧承孔子的“《诗》可以怨”、屈原的“愤而抒情”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等理论,往下开启发了欧阳修的“穷而后工”、陆游的“悲愤出诗人”、韩愈的“不平则鸣”等创作理论。</p><p> 心有不平戚戚焉,这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发端和起源。</p><p> 《记承天寺夜游》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得?内心又有何“不平”?</p><p> 苏轼仕途之路较为坎坷,深层原因是社会矛盾加剧,恰逢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和守旧派你方唱罢我登场。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的,多受革新派的排挤。</p><p> 苏轼多次上书神宗,并请求尽快制止新法。未果,随上书请求外调。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p><p> 元丰二年七月,“乌台诗案”便发生了,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随即将他逮捕入狱。苏轼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近乎流放。在这种情况下,心情抑郁、忧愤。</p><p> 文章开始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p><p> 这看似平常的记叙性文字,“不平”之心初见端倪。贬谪之人,“门前冷落鞍马稀”,时间久了,也习惯了,心趋于平静。然而,这晚的明月就像一块看似平静的面团中的酵母,一下子发起了威力,“不平”之心一下子松散、膨胀开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短短数语,我们读出了凄凉、冷落,读出了不平,读出今晚苏轼应该做点什么,一扫长时间憋在内心的的“郁闷”。</p> <p> 景浓情深,景情(悟)和谐</p><p>&nbsp; &nbsp; 中国的文人一直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豪情万丈,热血沸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写这首词时39岁。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这些文人被这个复杂的社会碰到头破血流。</p><p> 有些人认清了社会的真面目,便转身扎进了自然山水,用山水的美丽和平静来平衡和慰藉创伤的心灵。</p><p> 在这儿,诗人们都找到了另外一扇窗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窗子,只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只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只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p><p> 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文人纵情山水是因为骨子里的恋乡情节,中国传统文人的启蒙思想就是修齐治平,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流浪”意识一旦形成,便永久的成为了自己故园以外的异乡人,寻找“家园”便一直在路上,路上的山水便成为自己眼中一生的风景!</p><p> 中国文人纵情山水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他们眼光投向山水,精雕细刻的“世外桃源”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p><p> 这“世外桃源”一家独大,绿树成荫,够韵味,够神秘,够璀璨!</p><p> 他们讲究的是景浓情深,景情(悟)和谐。</p><p> 纵情山水这玩的绝不是虚的,爱你多深,我就描你多么细,哪怕文字简洁,但求有味!</p><p>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第二部分转为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p><p> 作者使用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澈、竹影斑驳、清幽的月景图。描写虽不繁杂,但神韵十足。</p><p> 细细想来,此景与作者心境十分契合。清代词论家王国维云: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此景清虚、冷幽;此情孤寂、悲凉。景情统一,相融和谐,且为自然。</p><p> 再举,《与朱元思书》的第二部分:</p><p>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p><p>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p><p> 描水描山,细腻周到,情浓意深,均透归隐之意。</p> <p> 手法相近</p><p>&nbsp;&nbsp;&nbsp; 这些千古美文其描写手段大多相近。</p><p> 首先,抓住描写事物特征,尽其所能,详尽描摹。</p><p> 写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之急也;描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山之峻也;写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之奇也。</p><p> 其次,层次分明,写景美文文字看似随意铺开,毫无章法,其实大多层次清晰,或空间为序,或时间为序,或逻辑为序。</p><p> 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白日之景,视野开阔,意境高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是夜晚之景,江云涌动,美如仙境。一白一夜,句式整齐,层次明晰。</p><p> 再次,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形象,善用修辞(比喻,排比,夸张等等)。</p><p> 《赤壁赋》开篇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文章开篇描写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面对迷人的景色,作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p><p> 文笔含喻,喻拟成仙,美妙和谐!</p><p>最后,调动人之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展开联想与想象极尽描绘。</p><p>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p><p> 作者调动嗅觉、听觉、视觉等描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p> <p> 意至心平</p><p>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p><p>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p><p>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p><p>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p><p>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荷塘月色》</p><p> 文章最后或抒情,或感悟。情感或愉悦、或豁达、或自省生成,一改文中开篇之“不平”。</p><p> 今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该课虽短小,然五脏俱全,颇尽写景散文之道——文章开篇心不平则鸣;继之,纵情山水,景浓情深,景情(悟)和谐,此中手法近同,极尽描写之能事;最后,意至心平。</p> <p>  鉴赏美文,如食海参,直接入口则索然无味,食前"发泡",精心烹调;食中反复咀嚼;食后,琢磨、回味,才有味道。</p><p> 举一反三,授之方适!</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