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知青路,觅一段尘封岁月——德化一中2020级高一五班“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系列活动

小童

<p>  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风土人情,值得当地人好好去挖掘、整理、弘扬。遗憾的是,太近的距离,往往让人忽略了身边的风景。比如,不久前,为了撰写德化革命文学作品,我们到各乡镇采风,才知道自以为对每一个犄角旮旯都了如指掌的这片土地,也曾风云激荡,染上革命者的斑斑血迹,足以让我们写出一本厚重的《青山为证》!又比如,为了挖掘德化陶瓷文化底蕴,我们重走“瓷帮古道”,才知道,散落乡野之间小道之旁甚至荒山之中那片片碎瓷,竟然可以串起“海上丝绸之路”一部煌煌正史!是的,在我们呆腻了的地方就可以淘到宝贝,为什么非要给国家添堵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排长龙人看人呢——何况疫情尚在!</p><p> 内坂村,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她根本不在国道省道县道甚至乡道的主干道上,岔往该村的水泥路,就夹在另一村的两座房子之间,不知情者还以为那是通往另一户人家的村道。然而,拐过人家的屋檐,水泥路笔直而上,旁边只有一层一层的梯田,路面狭窄,两辆小汽车堪堪交会。行至半山,道路宽了些,继续向上,拐过一两个弯,内坂村村部就在右手边上。</p><p> 这地方我来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乡下漫无目的闲游看到路口有个“普明风景区”指示牌误打误撞闯进来的,觉得还真不错;第二次是在国庆前夕,为了这次班级活动,前来踩点。这次是第三次,路旁的村部,钢筋混凝土的人家,还有偶尔露面的农民,看着都挺亲切。多股泉流在山涧流淌,滋养着这边的水稻、生姜、地瓜,然后汇聚成溪,在人家屋檐转个身,哗哗啦啦向山下奔腾而去。</p> <p>  蓄积多日的阴雨,仿佛就为了今日的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旗帜高扬,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普天欢腾国庆日,万家团圆中秋节,班级49名同学,在家长护送陪伴下,在这个双节合一的特殊日子,驱车来到这个高山上的村庄,即将徒步1.5公里,前往普明风景区内的知青点,聆听两位前辈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娓娓诉说……</p><p><br></p> <p>  脚下的泥土路,泥巴是否曾经裹满了知青的裤腿?五十年前,那群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青年,离开书声琅琅的教室,是怎样从外地一路风尘仆仆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蛮荒之地?如今这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对这段历史甚是模糊,对几十年前那些同龄人经历的一切,心中充满了问号。苍穹万里,群山巍峨,他们用镜头定格的每帧画面,是否也是知青当年眼中的风景?</p> <p>  半个多小时后,来到一条岔路,往上是一条水泥路,沿途可居高临下俯瞰成片梯田;往前,直行,再拐个弯就是知青点,这就是我们活动的主会场。此时,那边正播放着铿锵有力的时代歌曲,隐隐有人声传来——心中默默感念内坂村书记的周到安排:为我们提供了成套的音响设备,将几十把椅子整齐排放在场地上,还拉起了一大红横幅;更感谢先一步到来的热心家长,为了中午六七十张嘴巴的吃食,他们已经七手八脚地张罗开了!虽然活动前对每一项分工都做了详细的布置,但时间仓促,家长们还是洗洗刷刷操持起了一切。</p> <p>  到达目的地,同学们遛跶了一圈,对场地上摆放的拖拉机、自行车,甚至张贴的标语口号,都不明所以。</p><p> 考虑到吃饭尚早,决定把原计划下午进行的访谈知青前辈环节提前。</p><p> 于是,我们隆重邀请的两位知青前辈,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头顶烈日,为同学们声情并茂演绎了记忆中的峥嵘岁月。下面,请允许我根据“道听途说”的一点了解,简要介绍一下两位六七十年代的知青前辈。</p><p> 龚丽珍女士,泉州知青,上世纪七十年代,先是去了葛坑,最后到国宝南斗,虽没落户内坂村,但曾到此地宣传慰问,演过《沙家浜》等经典曲目。值得一提的是,龚女士还是我校杰出校友、福建师大音乐系陈俊玲教授的母亲。</p><p> 和全天下所有慈祥的母亲一样,谈起自己优秀的儿女,这位母亲就滔滔不绝,我记住了这样一些片段:陈教授早年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继承了母亲优越的嗓音条件,能说会唱。初中就读于德化一中,中考与父亲在升学问题上发生分歧,最后在母亲支持下报考泉州音乐学校,在那里读了三年中专,之后以优异成绩保送福建师范学院;大学期间,物资奇缺,一双鞋子穿了四年,一件羊毛衣是母亲东家西家一根毛线一根毛线筹来织就的花花绿绿的“百家衣”,那是最体面的一件衣物。尽管如此,她的表现同样优秀!毕业后,当时的南京军区、福建省艺术院先后向她伸出橄榄枝,但中专保送时她已和母校签订定向协议,大学毕业要回母校工作;而且,师范学院那儿也不放人!最后,家里筹了5000块违约金给泉州音乐学校,她留在了大学母校……</p><p> 龚丽珍女士说,孩子的成长,跟他们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p><p> 郑光前老师,祖籍三班,亦是三班知青。郑老师虽未在一中任教,但他的父亲、他的儿子都是一中教师,他的儿媳也是老师: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p><p> 从教育局工会主席位置退休后,郑老师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他笔耕不辍,短短数年间,在国内各种知名刊物发表大量作品,最近还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集《足迹》,现任德化县作协副主席,是泉州市作协会员。</p><p> 郑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我之难忘的知青岁月》一文,声情并茂讲述了那段交织着爱恨渗透着血泪而又充满着乐观与激情的岁月。在言谈中,有个细节震撼人心:长期劳作,让手脚都磨出厚厚的老茧,竟而至于赤手抓炭火不烫手,光脚踩山芼不扎脚!</p><p> 对孩子们来说,了解这段知青岁月,不仅要体会生活的艰辛,更要读懂人性的坚韧!</p><p><br></p><p><br></p><p><br></p> <p>  手扶拖拉机,现在偶尔还能“突突突”地驰行于乡野甚至城郊;但在那个时代,这家伙可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p><p> 我上世纪90年代初读小学的时候,村里有个开拖拉机的,名唤贵成,经常从乡街道往村里拉一些货物。载货时拖拉机跑不快,特别是上坡的时候,淘气的孩子就趁机攀着车斗一骨碌爬上去,有时候贵成毫不知觉,拖拉机停下来孩子下车才发现,结果是孩子被揪了耳朵告到老师那儿去;有时候动静太大被他当场觉察,他就立刻停下来破口大骂。挨批或被骂的瓜娃子怀恨在心,在村道泥泞或松软的地方挖了个坑,上面铺上树枝树叶,再撒上一层土,然后,远远地躲着,看着、听着拖拉机陷进去后的贵成跳着脚破口大骂,拼命忍着笑,跑远后才“哈哈哈”肆无忌惮地分享心中的快意……</p><p> 想想那时,真是太幼稚!而那幼稚的童年时光,也随着“突突突”声的渐渐消逝而迷失在岁月的那头!</p><p><br></p> <p>  “知青之家”,这边海拔有八百多米,而当初知青的住所,据说是比这更高更远的地方,如今已完全坍塌破败。之所以不在那个地方重建“知青之家”,完全由于路途太远且车辆无法通行交通不便。可以想见,在那僻远之地,知青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磨砺出厚厚的老茧,磨练出坚韧的品质!</p><p> “知青之家”的厨房、客厅、卫生间一应俱全,厨房里的厨具餐具也很齐备。午餐的大锅饭是个技术活,家长在厨房忙活了半天,此刻已飘出饭菜浓郁的香味。十几年如一日,家长们就是这样给孩子做出可口的饭菜,接下去的高中三年,或许他们要更操心更辛苦,孩子们实在有必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天太热,一起把餐桌餐椅搬到阴凉之地重新摆放;端来碗筷,每张桌子分配下去;饭菜煮好,帮忙端菜、盛饭,饭后洗碗擦桌子……这些都是孩子们所能共同参与的。</p><p><br></p> <p>  一切收拾停当,孩子们在客厅里,继续聆听知青前辈的故事。他们准备了好多问题:当初为什么要来这地方?家里支持吗?来做些什么?后来都去了哪里……他们的疑问,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龚奶奶说了:有问必答!</p> <p>  下午两点左右,继续上山、下山、上山,沿一条蜿蜒、逼仄的羊肠小道,重走知青路,探寻普明大瀑布。</p> <p>  从瀑布绕一圈上来已是下午三点半。清点人数,返回知青点。</p> <p>  经讨论,同学们决定继续徒步,去观赏一下内坂梯田,绕一圈回村部。家长把车开到那儿等候。</p><p> 一路都是平坦的水泥路,不必担心泥泞打滑,有些遗憾的是,这里的梯田大都抛荒,只在低处靠近人家的地方种些水稻、生姜、地瓜。俯瞰村庄,村舍依山而建,白墙黑瓦,参差错落,安详宁谧。</p><p> 留在村里的,大都留守老人,问起知青故事,他们还能叙述出,当年那群年轻娃,没日没夜,聚在东家阁楼西家庭院,咿咿呀呀,吹着唢呐……</p> <p>  回到村部,看一下手机,徒步一万八千多步。这个运动量,对孩子们乃至我们这一辈人来说不算小,但和当初知青从西部葛坑徒步到县城乃至南安、泉州的壮举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p><p>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卷帙浩繁,书山有路难穷尽;雄关漫道,踏破铁鞋求真知,又谈何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