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一梦

胡胜发

<p>小街狗,<br>汪汪汪。<br>你去哪?<br>到千祥。<br>啥点心?<br>米胖糖。<br></p> <p>这是外婆教的一首童谣。千祥现在是东阳市的一个镇,从永康老家步行去那里大约10公里。四、五十年前,乡亲们买卖生活用品主要通过每隔五天的附近镇上集市进行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这样,10公里外的千祥镇集市,是大半天能来回的最远集市了。来回20多公里路程,加上在集市上买卖物品的时间,赶集一次要花5个多小时。赶集要挑上一担或者推上一车物品,所消耗的体力应该有一个全程马拉松那么多。由此,带上一些补给就是必须的了。</p> <p>童谣描述了这样一个朴实而温暖的场景:村口路边一棵大树下,一只乡村小犬吠叫着。村妇问赶路的行人去啥地方?行人回答说,去千祥镇上赶集。村妇又问,路上肚子饿了吃啥点心啊?行人回复讲,带上了(大米炒熟/发胖后加上红糖的那种)米胖糖。</p> <p>这让我从小时起就对东阳这个邻居有一种亲近的好感。只是,无论是那个叫“千祥”的地方,还是东阳的其它地方,一直都没有机会实地去了解。</p> <p>中学语文书中《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今金华浦江人)写给老乡后辈马君则(今金华东阳人)的赠序。文章讲述其早年求教求学的不易,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勉励年轻人珍惜当下,专心治学。语文老师讲解此文时说,邻县读书人如马生、宋濂一样,学习都是非常勤奋刻苦努力的。这成为我对东阳的第二波映像。自己不仅能够全文背诵《送东阳马生序》,而且在此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一直以宋濂、马生为榜样,十分勤奋努力。</p> <p>在北京上大学期间,听东阳籍物理学家严济慈说,其老家就在千祥附近(严先生出生在今横店镇下湖严村)。上次回东阳探亲时,先生特别去永康上方岩(游览方岩)。先生仙逝后,金华市专门修建了《严济慈纪念馆》,馆址竟然是“金华市永康街288号”。这不仅让我认识到当代东阳人的杰出,而且还拉近了永康与东阳的距离。</p> <p>今天,陪来自好莱坞地区的友人游横店影视城之“清明上河图”,终于有机会实地游览儿时就一直想去的地方。据导游介绍,这个景点是根据张择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图》建造的。</p> 进入景点,首先展示汴河,其重点是横跨在汴河上的虹桥。只是这座仿制桥用的材质是钢筋水泥而不是木头。桥上有各种小摊与身着汉服的美女俊男与各种道具,免费供游人拍照用。毕竟江南景色与北方的汴京气候完全不同,汴河两边显示了江南的秀丽美景。与张择端的原画,不可能完全一样。可以想见,这里春天的美色,应该更加令人流连忘返。 过桥往右走就是汴京的城门与城墙。城内有各种建筑街景与街市。比如,李师师的樊楼,定南将军府等。这些建筑可以为各种影视作品提供较为真实的北宋京城拍摄环境。 <p>城门外面的,展现了《清明上河图》三大板块之一的汴京郊外的一些元素场景。毕竟这是影视基地,不是巨作的写实复原。</p> <p>“汴京城”里建有的可以容纳2,000位观众席位的“汴梁一梦“剧场。剧场里每天上演的《汴梁一梦》,是这个景点最值得一看的节目。</p> <p>有一天张择端做了一个梦,梦见汴梁城内外的繁华与浮世。这个梦给了他创意,梦醒后创作了不朽名画《清明上河图》。《汴梁一梦》讲述了这个故事,剧情并重点演示名画中的汴梁城内外几个生活工作的场景。舞台灯光美轮美奂,配乐优美,杂耍技艺高超。如果说横店的"清明上河图"园展示了画中一些静态的地理建筑美景,那么《汴梁一梦》剧目则演示了名画中生活工作的鲜活气息。两者的结合,才是对《清明上河图》名画的一次完美的欣赏。</p> 观后比较与好莱坞的差别。友人认为,好莱坞体现的是高科技与美国的牛仔文化,而《清明上河图》表达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各有千秋,都是精华之作。 <p>横店,作为东阳的一个镇,四十年前是浙东一个没有名山、没有名水的贫穷村乡。在徐文荣先生的带领下,硬生生地建成了一个比金华名气还大的"东方好莱坞"、“亚洲横店”。这难度,与张择端把“汴梁一梦”变成《清明上河图》完全可比!东阳马生们把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现代的“汴梁一梦”,这是值得我们疯狂点赞的!</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附录:</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送东阳马生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明〕宋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