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畔上的那棵扁柿树

草蕾(杨改朝)

<p>秋分来得如此匆匆。秋雨洗过的一夜间,早晚的塬野显得萧条了许多。</p><p>入眼的风景,该数窑畔上的那棵扁柿子树。风一吹,几片黄叶落下来,渐黄的扁柿在绿叶间,现了原形。也许,在时运尚好时,还能瞧见两枚鲜红的蛋柿。</p><p>窑畔上的柿树老了。老到有多少年轮,没有人清楚。皲裂的树皮,张开岁月没牙的口,吞吐出世间的风霜雪雨。</p><p>你来,我用一树的热情拥你;你走,带着叶片荫蔽的清凉,以及果实的甘醇,挥手。</p> <p>时光的深处,我想剥开,窑畔上那棵扁柿树的故事。太多的情节,我只能从童年忆起。也许,为了掏枝桠上的鸟蛋,也许,为了馋涎欲滴的几枚蛋柿,也许,只是躲在枝窝里做迷藏……,而每年秋天,总是要夹下金黄的柿子来,堆在窑脚底,半软的与硬的区分开来。</p><p>半软的放在干草上,被我们天天捏来捏去,捏成汤心子吃了。硬的,每天傍晚,母亲需放进灶间的大铁锅里暖熟。次日清晨,由父亲挑到县城里变卖。</p><p>母亲暖柿子是行家里手。没有一个暖不熟的。皆因她谨小慎微地做事,只怕任何一点疏忽,酿下祸端。因而,整个暖柿子的夜间,母亲只是睡个囫囵觉。一会灶膛里添柴草,一会揭开锅盖摸水温。水烫了,柿子会熟煮了,没得吃,全倒掉;水凉了,柿子脱不了涩。暖好一锅柿子,那是要折腾一个晚上的时间。</p><p>但,最难忘却的,是从锅里拣出来的汤心柿子,被我藏进书包,在学校里开饭时,来个柿子就冷馍。</p> <p>而今,母亲老了,窑畔上的那棵扁柿树亦老了。粗壮的枝干,勉强枝撑着几个分开的枝桠。雨水多的年月,枝头尚可果实累累;干旱之年,稀稀落落的叶间,挂着几枚零星的果实,但,大多数待不到熟透,中途兑变为蛋柿了。</p><p>在老家,比母亲更老的柿树,寥寥无几了。窑畔上的那棵扁柿树,独一无二了。人们的思维转变了,钟情于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尖柿树。钟情于低矮化,产量高,品质好的矮化尖柿品种。</p><p>窑畔上的扁柿树,也许</p><p>己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个品种也许就永远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间或消失。这可能是一个物种的悲哀。但,我依然怀念,窑畔上的那棵扁柿树。因为,它的魂,仍然活在岁月的最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