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且用声音点“乡愁"</p><p>一一评情景朗诵剧《我用吆喝声清点乡愁》</p><p>一部乡土味十足的朗诵作品,美在自然,源于真实,也源于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情愫。扁担,箩筐,青布衫;栀子花、白兰花、莲心粥……逝去的幼年生活,伴着生活的烟火气,伴着突如其来的的声声吆喝,以及江南风格的伴奏曲调,用舞台呈现,把我们的记忆拽回到了过去。在朗诵者以心交心的深情告白中,人的五感全体起立,向弥足珍贵的过去致敬。</p><p>首先,是视觉的享受,湿滑的青石板路面,老墙斑驳的街巷,卖花女的花篮和手艺人的棕丝,好一幅江南里弄的《清明上河图》!听觉,在此剧中不可或缺,出了一声声的吆喝,仿佛还勾连出了自行车压过地面,驶过坑坑洼洼的咯哒咯哒声,微微生锈的镀克罗米车铃铛的克啷啷啷声,还有刚晒好衣服,竹杆曳过地面哒哒哒的细腻声音。触觉呢?棕丝的从柔软到硬朗,仿佛触到了人的肌肤,有点麻,有点涩。搅动味觉,是五香茶叶蛋,白糖莲心粥的拿手好戏,而嗅觉,可以用栀子花白兰花及小钵头甜酒酿来挠痒痒。视、听、味、触、嗅,五感都齐全了.....且看台下的观众的发自内心的笑与爽朗开怀的表情,可以确认,这个作品的贡献是:抓住了流逝光阴中极易让人忽略而又弥足珍贵的碎片,把它们集中起来释放香气,让观众忘情地沉醉其中.......毕竟,它是一个时代生活的写照。</p><p>有几个建议:1、吆喝声不光光是商贩的吆喝叫卖,其实楼上楼下火烛小心,门窗关好,脚踏车锁牢等等声音,因为渗透人文关怀,表现了正能量,也可以上,只要让人会心一笑。但有人建议,像倒垃圾,倒马桶,叫人落雨收棉被,以及三轮车"看碰看碰"之类声音也上,这就比较庸俗了,因为它们只有生活实感,缺乏生活美感,而艺术要捕捉和传达的,恰恰是美之所在。</p><p>2、朗诵者在出场之前的画外音不用本尊的声音,换另一种浑厚的播音腔,会不会与后面的作品形成一个变化,更让朗诵者的出场,有一种惊喜?</p><p>3、演员第一次的出场,表情可以略微夸张,但不应该多加逗留,这一次停留舞台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和导演设计南辕北辙,等到最后出场,演员的雕塑感不但不给人惊喜,反而给人重复感。要精彩的话,建议第一次出场,演员喊完了以马上走掉为好,留下空白,为第二次出场作好铺垫。</p><p>修棕棚重复出现了三次,会不会有点多,有点抢戏?毕竟表演者只是烘托的绿叶,要把握表现的度。</p><p>退场鞠躬站位有点散,整齐一点会不会看起来有韵味?</p><p>4、最后还有一个想法,我用吆喝声清点乡愁的清点,总感觉是一种罗列和清算,会不会用一个“轻”字,更有让人浮想联翩的美感?但后来想想,乡愁是烙印在心里的,本来库存不会很多,清点的话,更有一种珍惜呵护,小心翼翼盘点库存的感觉,所以清点也有清点的道理。</p><p>原谅我乱话三千!</p><p>(作者:印添)</p> <p>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p><p>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8au-DTOULr_OnzWgYyEsw </p><p>提取码:M3B2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5的分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观后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克</span></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朗诵艺术,是用响亮有力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是口语表达的精品化。朗诵是不该有模式的 ,现在我看到的这个节目,更接近于多人参与的情景剧艺术,这多少也是对朗诵本身的突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类新颖式样的表演,因为接得上地气,能引起乡情共鸣,所以不妨发扬光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