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朋友对我讲,“在北京摄影周看到了你的照片”《口罩后的坚强》。这张照片驱动我十月二日前往世纪坛观展。</p><p> 2020年北京摄影周搞了 “2020抗疫专题展”。作品来自全国,还有部分国外作者参与。</p><p> 大题材、现实题材、棘手的题材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品头论足的平台。</p><p> 我大概浏览了半个小时还是走马观花,只是个印象,是我的直观。因为有国外作者我是着眼中外对比看的。</p><p> 至少这里精选的是一大部分全国“抗疫”优秀作品,我岂敢瞎侃。然而,要学习、想提高不说实话怎能进步😳</p><p> 观后我的感觉是这样:</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A、直面现实,为北京摄影周点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B、作品丰富但雷同较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c、国外月亮也不是都圆,但是在题材、色彩、光影、表现方式上需要借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D、观念必须改变,阴阳是对立统一,阴衬阳是重要的表现手法。真实是生命;多样性是活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E、落后的观念是我拍照的最大障碍,可怕的是固执的还不赶脚 😇</span></p> <p> 前面是国内展区作品占70%。钟南山的照片篇幅大很抓眼,这张照片看似简单其实讲究。</p> <p> 上面的照片似曾相识,传统视角贵在近距离拍摄。</p> <p> 我为这张照片叫好!照片抓的好👍</p><p>更为推荐者的观念,组委会的胆识叫好👍👍👍</p> <p> 这是我的照片,感谢中国新闻学会的推荐。</p><p> 疫情肆虐的 二、三月间,我在北京太平街菜市场前抓拍了百余张北京市民的特写头像,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她)们都带着口罩。口罩后的双眼透视出这段日子的凝重。</p><p> </p> <p> 广场上的一个小展室。每次北京摄影周总会推出一些新形式。</p> <p> 广场中间的方格子是国外作品展示,我比较认真看过,很有感触……</p> <p> 意大利的作者,照片总有浪漫国渡的影子。两个红口罩,醒目、特殊。我以为是观念摄影在纪实领域的应用,开放的思维可以接受,需要有前提条件?</p> <p> 老式缝纫机+个口罩,我不以为然。</p><p>左侧的中央电视台是场地背景与照片无关😳</p> <p> 作者沙特阿拉伯,特定环境与特定人物的组合往往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联想。</p> <p> 这张是中国作者拍国外。国内的视角国外的场景……</p> <p> 这是缅甸作者的作品《接力赛》。</p><p>这种理想的场景与构图我们是那样熟悉,是他们的摄影理念影响了我们,还是我们的理念传染了他们。</p><p> 摄影的通病是世界的,我也是感染者🙄</p> <p> 《隔离的日子》希腊作者。左侧窗口映出的蓝天白鸽显然是PS的“杰作”。</p><p>这种作品是观念摄影还是主观臆想,还是?</p><p><br></p> <p> 来自法国的《想出去》,扭曲的窗栏是作者的表达。是巧遇到合适的窗栏还是PS处理?它决定照片的分类,还有……</p> <p> 这张是中国作者潘清泉的作品由国外影展推荐,很值得反思!</p><p> 下面是他本人的自述:</p><p> 初二回来,哪儿都出不去,只能在院子里拍自己想要的,我不想拍血淋淋的场面,也没有机会,拍了几张小区门口的快递像摆摊赶大集似的自己一点都没感觉,也拍了几张门口坚持职守的保安与志愿者,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这样拍,所以我竭力的想突破与转变思路,我想用中国传统写意的形式去表现,在熟悉的爬山虎墙下我一下豁然开朗,我查了历史上的一些疫情信息,恶补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我作了一个长期拍摄的计划,预判了疫情的走势,把墙面用标尺做了严格的分画记号,然后展开了每一周拍一次的事宜,天随人愿,疫情跟我判断的相差无几,墙的长度也正好合适,终于苍天不负我中华,感谢政府的正确处理,感谢人民的合力配合,我们打嬴了[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所以五月份拍完我给作品取名《抗疫阻止战 中国答卷》</p><p>横轴是时间与生命以及天气变化,综轴是疫情曲线走势与生命交接变奏曲,灯笼是中国年,根是中国的魂,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想法[害羞][害羞][害羞]</p><p>开始时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蒙着挂的,然后用铅划线作了记号,但每周一张的拍摄过程是根据实际的疫情走势重新挂重新拍,最后拍完对比了一下跟我的预判相差无几😄😄😄</p> <p> 观看北京摄影周现场预约,人不多是个视觉享受的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