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似乎每个人少年时都有一个“云上”的梦,当在一个做公益朋友的朋友圈看到一个“香巴拉云上美舍”的去处时,我顿时被她吸引了,持续关注,直到近日有空驱车数小时来一睹“她”的芳容。</p> <p><br></p><p> “云上美舍”坐落在并不太知名的安徽省休宁县上金龙山,西望是稍有知名度的齐云山,“上金龙山”也是所在小村落的名字。村落的海拔也并不算高,大概有五百多米。但座东朝西略显背阳的地势,山间丰富的水气和在齐云山之间十多公里低凹的空间造就了山前常年不断涌现的云海。</p><p> </p> <p> 我们是在微雨的傍晚到达的。上金龙山需要经历一段大约三公里崎岖狭窄的山路,十多分钟的行车让我神经紧绷,稍有惊吓,好在路面还算平整。</p> <p> 经过一夜情绪的平复,早晨推开窗,我终于领略了美舍前缀“云上”两个字的意境。美舍前是常年青绿的大片茶田,顺山势舒展而下。茶田间,间或有板栗树、柿子、枇杷、梨、枣等果树。再往远处,就是与齐云山间的开放凹地,云气几乎不间断地在其中变幻、流淌。第二天的清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窗外全是雾气,我们是处在云中的。太阳在山后升起,云气渐渐消散,离山而渐远,我们就慢慢居于云上了。云气的流动让山前的景致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近前和远方的群山轮廓无时不处在或隐匿或模糊或清晰的变幻之中,完全可称得是瞬息万变的动态山水画卷。</p> <p>午饭后,云气渐淡,我们在上金龙山村子里慢步。村子其实是很小的,总共不过三十多户人家。和村里的老人闲聊,村里正常生活的居然仅剩二十多口人。半数的房舍都是关门落锁,少数房屋由于常年无人居住修缮已经倾颓甚至倒塌。</p> <p>年代久远的房屋有的似乎有着明清的风格,有的墙上依稀可辨看到毛时代的标语和语录。也有稍显现代的房子,主人介绍说,当初仅往山上背材料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漫步在村落里,安详而宁静,唯一显得吵杂的是陪伴留守老人们的看家土狗,它们时不时警惕的对外来闲逛的我们吠叫几声。留守的老人们可能由于孤寂,对外来的我们大多显得友好而热情,乘便会推销一下他们家里的茶叶、雪梨、板栗等等。对于这个他们世代居住、我们慕名而来的村落,他们更多的是一声声叹息和惋惜。在他们眼里,村里的地是极好的,无论哪种粮食、茶树和果树种下去,品质都是上乘。然而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已经全部离开,大部分土地已经抛荒。很多庭院里的果树无人采摘反而引来鸟兽或污染地面,干脆伐掉。上好的茶园无人打理、采摘也只能用粗放的机采或干脆荒废。老人们说最多十年,这个村就没有人了……</p> <p>我站在高处俯视这个古老的村落,这里曾是中国农耕文化里的风水宝地,却在时代洪流里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幸运的,它们会被香巴拉美舍们取代,留下一个个躯壳,而灵魂早已不在。更多的是连躯壳都难以保留,最后彻底的回归自然。这或许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必然归宿吧!</p> <p>两天三夜的停留之后,我们作别上金龙山,身后留下一个云上田园的美好梦境和一个古老村落斑驳的背影……</p> <p>入夜。</p> <p>又一个清晨。</p> <p>将午。</p> <p>阳光携云共山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