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十二年,婚后日子从指缝中悄然遛走,柴米油盐充斥着整个生活。今年的中秋节又到了,难忘家乡的一轮圆月,想念中秋团圆饭的味道,带上行囊,放飞心情,回家过节,找寻儿时记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论身处何地,走的多远;无论岁月无痕,过了多久,总能记起儿时中秋节的样子。每每中秋节将至,孩童的我跟着姐姐用五颜六色的花头绳编个网,准备好,等着那一天妈妈把刚买的果子分给我们兄妹几个,然后我把果子放到事先编好的网里面,好几天都舍不得吃,想吃就拿出来闻一闻,只为每天上学带上,向小伙伴炫耀一下。中秋那几天水果的香味大概能弥漫到整个秋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晚上,还是最数我们孩子高兴。月亮刚刚升起,正圆时,把整个院子照得如同白天似的。这时爹就会催促妈:赶快把桌子搬出来,都几点了?还不摆供?妈每每听到爹的声音,就手忙脚乱,赶忙招呼我们兄妹几个拿盘子,放上月饼,各种水果,点上香,放几串鞭炮……哥最大,一切就绪,妈让哥向着明月的方向磕个头,期盼来年粮食丰收,五谷丰登,家兴人团圆。哥一起身,在旁边早已盯了半天红的绿的紫的平常都吃不上的东西,我肚子里的小馋虫早已按捺不住,一双小手急不可待就要伸过去拿,妈妈看见了,就会轻轻在我手上拍打一下,笑着说:再等会,我们靠天吃饭,让老天爷吃上几口你再吃,今晚少不了你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一晚上既兴奋又好吃,可想而知接下来少不了几天闹肚子。现在想起来都会笑出眼泪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多少年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会变,中秋的仪式感必须有。可孩子们不再稀罕这些吃的喝的了,而是自顾自玩着手机,反倒是我,总好像盼望着点什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不容易挨到晚上,院子里照旧摆了个小桌子,上面摆上了炉盒,点上了香,盘子上面放上了枣、猕猴桃、苹果,可我第一眼还是被那个圆圆的大大的望月月饼吸引了,还是小时候记忆的样子,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还是团团圆圆的寓意,它仿佛是个神奇的吉祥物,吃一口又香又酥,香到心底,暖到心里。</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孩子们再也不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爬到桌上抢食物吃,一整晚只顾让大人点燃手里的小烟火,看着火星四溅,稚嫩的小手左右随意挥动,那光芒仿佛与明月相照映,把孩子们的脸、大人的脸照得格外喜庆好看。</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吃过晚饭,一家人搬个小板凳,向着圆月坐在院子里,看着嬉闹的孩子,诉说着生活的憧憬,丝亳感不到初秋的微风丝丝入骨,也有些许凉意。老人们看着儿女绕膝,这时挂在嘴边最多的是:今年的粮食又能打万斤,老天爷永远不会饿死受苦的庄稼人。再说就是一些国家对农村的一些优待政策,在他们心里党好,国好,家就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完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在部队的二哥。我想:什么时候二哥也能中秋回来。26年了,二哥没有中秋回过一次家,爹妈从青丝银发变满头白发,从来没有一句埋怨。他们理解儿子,更懂忠孝难两全的含义。“国家需要咱儿子,这是咱家的光荣”。这是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爹常说的;妈常说的一句是:只要你们一个个在外面好好的,我就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最是好,明年明月待团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