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家乡明

江湖成海

<p>都说“月是故乡明”,但现在于我而言“月是家乡明”。“故乡”和“家乡”的区别在于,“故乡”是故人都已离去,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家乡”是家人依旧在,是日夜牵挂还可以回去的老家。</p> <p>又到一年中秋时,又是一个思乡季。今年的中秋,与常年不同,国庆中秋同框同庆。经查:因为闰月的缘故,中秋节出现在10月1日和国庆节同一天,21世纪仅有4次,分别是2001年、2020年、2031年和2077年。在这“国庆中秋齐欢庆、万水千山同笑颜”的幸福时刻,对于我这样一个因各种原因瓢泼在异乡的人来说,那一轮普天共赏的明月,更勾起了我对家乡独特风俗的美好记忆。</p> <p>在家乡,中秋节是除春节外的第二大节日,除品尝早就准备好的月饼、香茶、江湾梨外,最难忘的当属冷水塘鱼的美味和“驮”龙节目了。</p><p>天刚蒙蒙亮,乡亲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赶到那些用山泉水鱼塘养鱼的人家,买上三、二条冷水塘鱼,叫“捉塘鱼”。除一条留着自家享用,剩下的一、二条或馈赠亲友,或用作送节礼品送到娘家、婆家。冷水塘鱼需要经过一二年甚至数年的养殖,才能开塘售卖,看似普通的草鱼,却因山泉冷水、纯绿色鱼草养殖,而有极鲜美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随着近年人们日益崇尚绿色环保食品,冷水塘鱼的价格也不断水涨船高,近年已达每市斤二三十元。即便如此,就是平日里不买鱼吃的普通人家,但中秋节这天是非要买条鲜活蹦跳的冷水塘鱼来吃的,否则就不叫过中秋节了。</p> <p>清晨雾霭中不时传来“嗯捉塘鱼了没”的招呼声,这也成当天乡亲们见面的问候语。捉来塘鱼,开膛破肚,鱼头清炖,鱼肉或蒸或烧,自是家庭主妇的活计,够忙上大半天的。等到整个村庄被袅袅炊烟笼罩,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鱼香,夜幕也快降临。这时清炖鱼头、粉蒸、红烧鱼块等菜肴已摆上各家各户餐桌,归乡的游子一面诉说着思乡之情,一面倾听着家人秋收后的打算,佳肴就着美酒,一个个脸上渲染着团聚的幸福红晕。</p> <p>接下来就该“驮”龙了。驮龙亦即舞龙,是我们家乡每年中秋节的传统节目,据说是古时为驱赶虎豹、以保庄稼免遭破坏,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流传至今也就成了一个中秋不可或缺的娱乐节目,为何不叫“舞”而称“驮”,大概是家乡口语的惯称。</p> <p>龙是几天来,大家通力协作早就准备好了的,看似制作很简单,但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浓情。龙身用稻草绑扎而成,胳膊般粗,三四十米长;龙头用竹篾、竹片编制,龙耳、龙须俱全,眼部安放两个手电筒,龙头龙身插上香火。</p> <p>“驮”龙的时候,用木棍插于稻草龙身,一户最少派一人参加,龙头龙尾一般人不能把持,非村里最有力气的青壮年不可,龙头在同样插满香火的香球引诱下,随着锣鼓的节奏,做着翻腾、跳跃等各式动作,龙尾则要把控平衡、速度。“驮”龙队伍,在大家的簇拥下,沿村庄大路小弄游行二圈,要经过每家每户,每经过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就燃放烟花鞭炮迎接。此刻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和欢笑声响成一片,连同银白色的月光洒满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乡亲们尽情享受着这热闹、自娱自乐的节日盛典。最后龙身送到村庄水口入“海”,龙头送到当年村里有喜事,如新婚、增丁、中榜的人家,一行人等尽情享用着那户人家早就准备好的夜宵,村庄才在原先的喧闹声中安静下来。</p> <p>待到夜深人静,一轮皎洁的明月已高高悬挂在半空,为刚沉寂下来,没有霓虹彩灯纷扰,远离都市喧嚣的美丽家乡,平添了几份温馨。</p><p>我爱家乡的明月,更爱家乡的乡亲!</p><p>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