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三日(一)

路远识骥

<p>  想去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看看,品味一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且听说鹳雀楼周边相距不远还有几个景点可顺便一游,遂邀友前往。</p><p> 不料途中暴雨突降,车至潼关雨势方缓,过黄河入永济境内仍是小雨零星。看来只能雨中游览了。</p><p> </p> <p>  第一站来到永济普救寺。</p><p> 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建于唐武则天时期,五代时改名普救寺。一千多年来,几经残毁,历代修葺。寺院依土塬而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视野颇阔。</p> <p>  寺内矗立十三层古塔一座,原名舍利塔,现叫莺莺塔。据介绍该塔结构奇特,于塔西20米处面塔击石,塔上会传来“咯哇~咯哇~”类似蛙鸣的叫声,为国内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亲手试之,果然塔顶处传来如磬之音,类似蛙鸣。介绍者所言不谬。</p> <p>  普救寺原为一座普通十方禅院,自从元代杂剧家王实甫写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后,该寺声名大振,蜚声海内。甚至将寺中的舍利塔更名为莺莺塔。</p><p> 《西厢记》以张珙和崔莺莺自由恋爱,叛逆封建礼教和婚姻为主题,人物形象饱满,结构紧凑,曲辞华美,艺术成就很高。是国内众多剧种所排演的传统剧目。</p><p> 为吸引游客,1986年修复寺庙时特意增加了与《西厢记》故事相关的梨花深院、后花园等建筑,并塑有《西厢记》人物蜡像,再现剧情场景。</p> <p>  离开普救寺前,拍几张水滴照片以谢霏雨伴游。镜头前忽然有感:</p><p> 佛门寡欲清心处,</p><p> 却惹莺莺塔下情。</p><p> 珠滴圣洁应无物,</p><p> 偷染凡界绿与红。</p><p> 人间缤彩多少梦,</p><p> 何必趺坐对枯灯。</p><p> 沧桑世事苦与乐,</p><p> 不悲不喜方是空。</p> <p>  出普救寺,仅10分钟车程便来到鹳雀楼景区。</p><p> 山西鹳雀楼与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国内四大名楼,其它三楼均在江南,唯鹳雀楼在北方黄河之滨。</p> <p>  鹳雀楼因唐代王之涣诗《登鹳雀楼》天下闻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历代战乱兵燹仅剩故址,到明代因黄河频繁变道甚至连故址也难以寻觅了。人们便借古蒲州西城楼替代,以寄托情怀。</p> <p>  现在的鹳雀楼是2002年建成,仿唐代风格,外观四檐三层,高七十余米,颇有些巍峨之势。每层殿门廊柱上挂满文人墨客的题匾联赋。楼内有六层,雕梁画栋,迴廊宽阔。分别以文字、彩绘、雕塑等手法介绍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p> <p>  登上顶楼,在这里凭高远眺、俯瞰四野,顿觉心胸舒阔。虽天阴云障,不见远山,难以体会“白日依山尽”的意境,但放眼黄河逶迤绵长,穷目两岸绿畴千顷,一派物阜民丰的景象,心亦慰然。</p> <p>  楼内一幅毛泽东手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引起我的注意,运笔流畅圆润但似乎缺少一点主席书法中的硬骨与豪放,是否主席手书,心存疑虑。</p> <p>  离开鹳雀楼来到永济蒲津渡遗址。</p><p> 永济在古代属蒲州,古蒲州曾是黄河东岸重镇,蒲津渡口是沟通秦晋两地的交通要冲。</p><p> 自春秋时就有在这里修造浮桥,连接两岸的记载。唐开元年间,改木桩为铁牛,换竹索为铁链,对蒲津浮桥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后由于河床淤积改道等原因浮桥废弃,湮埋于河滩,不知去向。</p> <p>  1989年蒲津渡口东岸浮桥遗址被考古发现,发掘出土了当年修造浮桥所用铁牛、铁人、铁墩、铁山、铁柱等成套器物,对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冶炼铸造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遗址处专门设立有博物馆,详细介绍当时浮桥建造的方法和工艺。</p> <p>  为使游客更直观的了解古浮桥,景区还仿照原貌建了一座浮桥模型供人参观体验。</p> <p>  当天住宿永济县城。晚饭后散步时天空竟出现晚霞,城边涑水河面在霞光映射下殷红如血。</p> <p>  政府将涑水流经城区的一段辟为公园,河中装有彩光程控喷泉,夜晚水柱随音乐节奏喷出五颜六色的造型,非常艳丽。</p><p> ………………………………………………</p><p> 请继续观赏《永济三日》(二)</p>